李韜
4K/120Hz高刷屏被認為是游戲電視機的標準配置,而今的電視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觀影,打游戲也是一大主流趨勢。隨著新標準的出爐,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參數(shù),總是會讓廠商有發(fā)揮的空間,這不,“假4K/120Hz”就開始冒頭了。
說到電視方面的“假”,前幾年的假4K電視算是比較泛濫了,到了今年,刷新率的標注又開始“發(fā)水”。我們都知道中高端4K電視通常會使用120Hz的面板,老電視如果搭配HDMI2.0接口,可以利用MEMC插幀來滿足更高的刷新率;如果是搭配HDMI2.1接口的話,就可以實現(xiàn)4K/120Hz的畫面輸出。
但所謂的“假4K/120Hz”,實際上說的就是電視面板明明只有60Hz,但是使用了一些方法讓電視實現(xiàn)120Hz的刷新率。當然如果能真的實現(xiàn)無損120Hz的話,那也不是什么問題;不過關鍵就是采用這類型技術讓60Hz面板實現(xiàn)120Hz的刷新,對畫質是有比較明顯的影響的,實際上達不到4K的3840×2160分辨率的清晰度。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說這類電視是“假4K/120Hz”的根本原因,而很遺憾的是目前市面上這類電視還很多,甚至將120Hz刷新率當作噱頭宣傳,同時也不會明確告知用戶這里面的貓膩。
目前將4K/60Hz的電視刷新率強行提升到120Hz的技術有兩種,分別是DLS和HSR。DLG是我們比較常見的一種“偽120Hz”技術,通常來說電視圖像的顯示都是通過電子束對每行像素的依次掃描來完成,比如4K/60Hz的電視,每幀圖像需要總共掃描2160行,一秒鐘可以掃描60幀畫面。但DLG比較討巧的是在縱向掃描的時候,只掃描1080行而不是2160行,一次掃描兩個重復行,這樣本來一秒鐘可以掃描60幀畫面,就變成了120幀,此時60Hz的刷新率就變成了120Hz。
但問題是一次掃描兩個重復行的做法,使得本來不同內容的兩行畫面變成了相同的一行畫面,那么畫面的信息量等同于減半,原本3840×2160的分辨率變成了3840×1080,這樣輸出的畫面細節(jié)大大減少,給用戶觀感就是畫面模糊缺乏細節(jié)。也就是說這種技術雖然能將60Hz刷新率提升到120Hz,但代價就是降低了電視畫面的畫質。
至于另一種常見的技術HSR,在技術上要比DLG強一些,有點類似8bit面板抖動到10bit面板的感覺,同時效果也要強于DLG。在掃描部分,HSR不像DLG那樣簡單粗暴一次掃描兩個重復行,而是通過時序調整實現(xiàn)差值顯示,比如第一行顯示全部一行的數(shù)據(jù),第二行則一半顯示第一行數(shù)據(jù)、一半顯示第三行數(shù)據(jù),第三行顯示全行數(shù)據(jù)。
當然由于沒有顯示第二行的數(shù)據(jù),所以它和原生的4K分辨率畫面相比,依然畫質會有損失,只是相比DLG好一些。所以無論是DLG還是HSR這種技術,實際上都是用降低畫質的代價來提升刷新率。如果面板本身是60Hz,則可以提升到120Hz;如果面板本身是120Hz,則可以提升到240Hz。這個技術的“始作俑者”不好說是哪個廠商,但是有“炒作”空間啊。現(xiàn)在其他不少廠商的電視也都利用DLG或者HSR技術,在60Hz的電視上來宣稱自己是4K/120Hz電視。
DLG或者HSR技術本身來說問題不大,畢竟這的確是一種提升刷新率的方式。但關鍵是廠商在宣傳的時候,并沒有說明使用這種技術會在提升刷新率的同時降低畫面的清晰度和畫質。而且也沒有廠商會說自己是原生60Hz的面板,使用了這種技術才獲得120Hz的刷新率。所以很多人實際上會誤認為廠商銷售的是原生120Hz的電視。
廠商比較喜歡用一些模棱兩可的模糊詞語來表達,比如“一鍵開啟120Hz”這種說法。所以對于用戶來說,如果看到4K/240Hz的電視,那沒說的,那一定是原生120Hz刷新的電視;如果看到4K/120Hz的電視,那就要看看有沒有什么固定的宣傳語句,什么“一鍵開啟120Hz”“120Hz疾速模式”“120Hz刷新模式”等等,那基本都是原生60Hz的電視,畢竟真120Hz不需要什么一鍵開啟或者什么功能模式,就能做到120Hz了。
更簡單一點來說,所有需要單獨模式或者用什么其他方式開啟120Hz或者240Hz刷新率的,其原生刷新率肯定都是要減半的。不過就像我們說的,對于用戶來說,更需要的是知情權,而不是廠商忽悠式的宣傳。而且現(xiàn)在我們也比較悲哀地發(fā)現(xiàn),這種忽悠式的宣傳更多出現(xiàn)在國內,而在海外的電視上,很多品牌包括國內的品牌,都會標注自己是60Hz原生刷新率,利用DLG或者HSR技術才會提升一倍刷新率,這點確實值得我們某些企業(yè)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