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菲
(河南省鄲城縣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河南 鄲城 477150)
紅薯最早在明朝傳入我國,由于其適應能力強、產量高,因此被廣泛種植。隨著近代科學的不斷發(fā)展,紅薯的營養(yǎng)價值也被不斷發(fā)掘,由于紅薯每100克所含脂肪只有0.2克,并且維生素B1、B2含量分別高于大米6倍和3倍,熱量也僅為相同重量大米的1/3,因此被世界公認為健康食品。在我國,紅薯種植業(yè)的發(fā)展已經成為某些地區(qū)重要的支柱產業(yè),人們對紅薯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本文以夏紅薯為中心,簡要分析了耕作與施肥技術,旨在為夏紅薯種植提供參考。
土壤與作物的關系密不可分,作物通過吸收土壤中的營養(yǎng)而生長,土壤中營養(yǎng)元素的含量與酸堿度決定了栽培作物種類與栽培數量。紅薯對土壤的適應能力強,通常pH在4.1~8.3的土壤均適合其生存。紅薯根系發(fā)達,耐旱適應性強,土壤持水量控制在60%~70%最適宜。不同生長時期的紅薯需水量也會有所不同,芽苗期、莖葉期等階段土壤持水量在60%~80%為宜,此時若出現缺水則易導致病苗、矮苗的出現;根塊期土壤持水量以60%~70%為宜,若出現雨天要及時排水,減少積水的產生。紅薯種植時宜選用土層深厚、土質疏松、灌排能力強的土壤。對于不同品種的紅薯也要根據其特性選擇合適生長的土壤,如淀粉型紅薯品種在肥沃的土壤種植可以提高其淀粉含量與產量;鮮食型紅薯品種則需要選擇沙壤土進行種植。
紅薯品種的選擇主要關注其產量與經濟效益,除此之外還要根據種植戶土地情況與市場需求進行適當的品種選擇。鄭薯22、鄭薯23屬于食用與淀粉加工兼用型紅薯,均由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雜交所得,實驗發(fā)現,鄭薯22鮮薯產量較對照徐薯18增產11.28%,薯干產量較對照增產23.29%。對這兩個品種的抗病性研究發(fā)現,鄭薯22與鄭薯23抗病性較好,高抗莖線蟲病,中抗黑斑病,抗根腐病,適宜在我國北方作春夏薯種植。150克以下的鄭薯22與鄭薯23適合蒸煮,口感細膩,250克以上可以用來加工成粉皮或做成丸子等食品;商薯19屬于淀粉型紅薯,也是在河南地區(qū)廣泛種植的夏紅薯品種之一,根據農科院甘薯研究所的測定發(fā)現,其高抗根腐病,抗莖線蟲病,不抗黑斑病,其鮮薯相較于對照品種徐薯18每畝增產16.31%,薯干增產20.6%,體現出較好的經濟價值;洛薯13具有高抗旱性、耐儲藏并且高抗黑斑病,其表皮較粗可以在運輸過程中減少損傷,減少細菌侵入。洛薯13因其熟食甜、香、沙,粗纖維少廣受人們喜愛,而且有非常好的豐產性與穩(wěn)產性,在品種選擇上也是值得關注的重點之一。此外龍薯9號與煙薯25也是河南地區(qū)廣泛種植的紅薯品種。農業(yè)工作者在種植前應了解相關品種紅薯基本情況,選擇合適的品種進行栽培,以滿足自身與市場需求,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合理的栽培方式不僅可以提升紅薯苗的質量,還可以直接提升紅薯產量。種植之前,種植戶需要將土壤進行深翻,利用高溫和陽光進行殺毒滅菌,經過深翻的土壤土質疏松,有利于紅薯幼苗的生長。深耕與壟作配合可以加大土壤受光面積。擴大晝夜溫差有利于紅薯糖分的積累與沉淀,也可以促進紅薯生長、積累養(yǎng)分。高攏密植可以提高紅薯的產量,采用高壟密植可以使光照面積增大,使紅薯充分進行光合作用促進根系活動范圍。趙海紅等以龍薯9號為實驗材料,對比不同密度與壟距條件下紅薯產量發(fā)現,當種植密度在3500株/畝時,產量最高,比4000株/畝產量增加13.74%。比3000株/畝產量增加18.16%;李曉青等對比不同栽培措施對商薯19產量影響發(fā)現,當種植密度在2500株/畝時,產量最高,比2000株/畝產量增加2.56%。比3000株/畝產量增加1.76%。該類實驗結果說明,紅薯種植時密度應保持適中,密度過大不利于紅薯生長,過小則易造成土地資源浪費;通過壟距對比發(fā)現,薯9號壟距在80厘米產量最高,商薯19壟距在70厘米產量最高。單行壟距產量隨壟距增加先增加后減少,表明壟距過寬或過窄都不利于紅薯生長;王自力等實驗發(fā)現洛薯13栽苗時深度不宜過深在5厘米左右較合適,夏薯種植密度保持在3000~3500株/畝可以保持最好產量。紅薯栽培需要種植戶結合當地土壤情況與紅薯品種共同參考,以便在后期種植出產量高質量好的紅薯。
栽培紅薯的基礎打好之后,管理也成為關鍵步驟。能夠掌握紅薯的生長規(guī)律,做到實時監(jiān)控,科學管理非常重要。在苗后的4~5天需要對紅薯苗進行檢查,發(fā)現缺苗或死苗時,要及時進行補栽。若后期出現過多雜草,可以用滅生性除草劑對雜草進行去除。噴藥時要選擇無風的天氣,以防噴霧與薯秧接觸。病蟲害防治也是田間管理時需要關注的重點。紅薯病蟲害防治應從挑選紅薯種子階段就開始,選種后及時消毒可以減少種子所攜帶的病菌,這樣做可以降低后期紅薯病害發(fā)生率。對于紅薯產生的不同病害,通常以預防為主來進行綜合防治。紅薯黑斑病會導致紅薯味道變苦無法食用,對黑斑病的防控在前期可以使用70%甲基托布WP1000倍液或50%多菌靈2~3次將其病情控制在一定程度內;紅薯枯萎病在幼苗期和成株期都可能發(fā)生,被病菌侵染的植株葉片會發(fā)黃甚至脫落死亡。防治枯萎病可以在育苗期時避免選擇低洼地塊,灌溉時澆水適量不造成積水等;紅薯主要蟲害有斜紋夜蛾、潛夜蛾、甜菜夜蛾等。對蟲害的防治可以采取設置捕蟲網、燈光誘殺等措施。此外在早期可以及時捕殺幼蟲;成蟲的捕殺可以利用其吸食花蜜的特性用糖漿毒餌誘殺。紅薯生長時期會出現各種病蟲害,種植人員應及時對各種病蟲害進行辨別,加強管理并及時處理,以保障紅薯正常生長。
紅薯施肥要有一定科學性,種植戶需要了解不同生長階段的紅薯所需養(yǎng)分,進行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紅薯施肥要以農家肥為主,輔以化學肥料,農家肥在施加之前要進行充分的腐熟;以基肥為主,輔以追肥,追肥后期也要參照前期?;适┘忧?,要根據地塊肥力決定施肥量,高產地塊可以使用草木灰作為基肥,貧瘠地塊的施肥可以使用農家肥輔以過磷酸鈣30公斤、硫銨35公斤、鉀肥35公斤。追肥需要根據紅薯的不同生長狀態(tài)進行,以確保產量的提高。追肥時期主要分為4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在紅薯種植半個月之后進行,這個時期以氮肥施加為主,以促進紅薯的生長;第二個時期是在紅薯根塊開始膨大時進行,可以使用尿素和硫酸鉀來確保紅薯的成熟,若生長情況較好,追肥可以依情況而定;第三個時期是在種植后的3個月左右,這個時期應該以鉀肥施加為主,輔以草木灰或硫酸鉀;最后在種植的3~4個月時期追肥,促進紅薯光合作用來確保紅薯的質量與產量。
紅薯的收獲要選擇適當的溫度,當溫度低于15℃時最適合收獲紅薯,溫度過高會導致紅薯腐爛;溫度過低則易造成冷害,入窖后難以儲存,此外收獲時間太早或太短也可能降低紅薯的產量和品質。收獲時還要盡量減少機械性損傷可能給紅薯帶來的病害。入窖前應將紅薯放置于通風處4天左右,減少紅薯水分便于后期儲藏。若在室內貯藏,應選擇保溫性、密封性好的房屋,室溫控制在10~15℃,期間要保持室內濕度;若選擇地窖貯藏,貯藏前要將四周窖壁消毒再將紅薯放入,紅薯貯藏量宜為地窖面積的70%;冷藏庫貯藏則相對前兩種更加簡單方便,溫濕度可以直接調控,使紅薯在適宜的溫濕度范圍內貯藏,這種方法更加安全可靠。
紅薯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在對紅薯進行栽培時要結合科學知識與理論,了解紅薯的生長特點合理栽植、合理使用病蟲害方法,科學制定施肥計劃,保證紅薯產量質量提升,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促進我國綠色農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