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陽 程 馭 余緒來 潘志軍 夏慧婷 張曉紅 尹 玲周 兵 許有尊 周永進 吳文革
(1廬江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安徽廬江 231500;2廬江縣白山農(nóng)業(yè)機械管理站,安徽廬江 231531;3安徽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近年來,機插秧技術在水稻生產(chǎn)中逐步得到推廣和應用,特別是適度規(guī)模種植大戶、家庭農(nóng)場、專業(yè)合作社和農(nóng)業(yè)公司等主體對機插秧技術需求迫切,許多專業(yè)化的水稻機插作業(yè)服務組織也如雨后春筍般誕生和發(fā)展[1]?!把砗靡话氲尽?,育秧是機插秧模式成敗的關鍵,特別是受規(guī)模化種植和農(nóng)業(yè)氣象災害影響較大的早稻、再生稻頭季育秧,對育秧技術要求愈來愈高[2-3]。沿江平原地處我國雙季稻生產(chǎn)的北緣區(qū),雙季生產(chǎn)季節(jié)緊,氣象災害頻發(fā),早稻季育秧既不能照搬本地單季稻或中稻育秧經(jīng)驗,也不能完全照搬南方雙季稻生產(chǎn)的成熟經(jīng)驗[4]。本團隊常年從事雙季稻機插秧技術攻關研究和生產(chǎn)技術服務,在總結前人研究和種植戶經(jīng)驗的基礎上[5-8],摸索和形成了一整套適宜沿江平原地區(qū)的早稻、再生稻頭季毯苗機插育秧技術方案。本文以毯苗機插常見的硬床旱育和軟床半旱育2種育秧方式為對象,從播前準備、機械播種、苗期管理和適期栽插等方面闡述了育秧技術要點,以期為沿江平原早稻、再生稻生產(chǎn)主體提供技術參考。
1.1 品種選擇作雙季種植的,品種搭配上早稻成熟期應與晚稻早栽相銜接,早稻應選擇生育期105~110 d的早、中熟早秈常規(guī)稻或雜交稻品種,苗期耐寒性強、后期耐高溫能力強;作再生稻模式的,頭季可選擇生育期偏長的早秈稻或生育期偏短(最好≤130 d)的早熟中秈雜交或常規(guī)稻品種,苗期抗寒能力強,再生季再生能力強。
1.2 稻種處理浸種前應在太陽下晾曬6~8 h,防止暴曬,自然殺菌消毒利于提高種子芽勢和芽率。稻種提倡干種子包衣處理,可選擇市面上防治惡苗病、葉瘟等效果理想的包衣劑(24.1%肟菌·異噻胺,4.0%精甲·噁霉靈等),用攪拌機或噴霧器進行處理,晾干24 h后浸種。
1.3 播期備種早稻選擇在3月中下旬啟動浸、播種,不宜遲于4月初,否則雙季接茬過緊;再生稻選用早稻品種的,按早稻播種區(qū)間播種,選用早熟中秈雜交稻的,不宜遲于3月25日播種。以7寸秧盤為例,備種量早秈常規(guī)稻82.5~97.5 kg/hm2,早秈雜交稻54.0~63.0 kg/hm2,中秈雜交稻27.0~33.0 kg/hm2。
1.4 充分浸種早稻品種晝夜浸種3~4 d,雜交中秈稻采取“日浸夜露”方式2~3 d,每天應人工翻動3次以上,以種子均勻吸足水分為標準。浸種藥液可選用25%咪鮮胺乳油2 000倍液或25%氰烯菌酯懸浮劑2 000倍液配常溫水,可增加浸前干種子包衣或芽后播前拌種措施,對早稻惡苗病、紋枯病等防效更佳。芽后播前拌種可選用4.23%甲霜·種菌唑、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等藥劑。
1.5 催芽拌種種子起水后,用40~50 ℃溫水浸泡3~5 min提升種谷溫,瀝干水分后進入催芽環(huán)節(jié);早春季節(jié)氣溫偏低,可采用簡易碼小堆催芽方式,一般從底部至頂部依次采取“薄膜-稻草-種子-稻草-薄膜”的方法包裹保溫催芽,有條件的用溫室、雙膜大棚或催芽箱催芽最佳,及時關注種子堆中心溫度,種子高溫破胸溫度控制在32~35 ℃,最高不超過38 ℃,安放溫度計及時監(jiān)測嚴防燒芽;催芽至種谷80%破胸露白時,及時攤勻待播;防止攤堆、播種不及時谷芽過長,機械播種造成傷芽傷種降低出苗率。
1.6 育秧營養(yǎng)土可選擇肥沃、無草籽的旱地或菜園地土壤(長時間未用除草劑)作為育秧營養(yǎng)土,經(jīng)打碎過篩后備用,大田按1 500~2 700 kg/hm2備土??稍谒赝林邪匆筇砑由唐穳蜒韯ㄌ砑颖壤鶕?jù)商品而定,充分拌勻)或育秧基質(zhì)作育秧底土[10],改善底土綜合性能,一般素土與基質(zhì)體積比為1∶1~2∶1;育秧蓋籽土須用未加壯秧劑的素土或經(jīng)驗證安全可靠的純基質(zhì)或混合基質(zhì);底土未加基質(zhì)或壯秧劑的,后期苗床應加強土壤消毒與調(diào)酸(敵磺鈉、噁霉靈等),防立枯病等暴發(fā)。
2.1 流水線播種種谷破胸后攤晾2~4 h待播,播前根據(jù)品種類型調(diào)好播種流水線的播種量、底土量、蓋籽土量和噴水量。早稻季播種硬盤內(nèi)應加套軟盤。播種時控制好各環(huán)節(jié),水量不宜過多和過少,一般以剛好潤濕育秧土為宜。
2.2 播種量早稻、再生稻頭季播種秧盤以7寸秧盤為例,每盤干谷播量早秈常規(guī)稻控制在110~120 g,早秈雜交稻和中秈常規(guī)稻控制在90~105 g,中秈雜交稻控制在85~100 g,干谷與芽谷比一般為1.0∶1.3;具體播量根據(jù)中長期天氣、芽率和育秧方式?jīng)Q定,以利秧苗盤根和素質(zhì)優(yōu)為好。
2.3 暗化出苗播后立即堆疊暗化,堆疊暗化高度不超過30盤,一般在溫室或棚室中進行。秧盤堆碼間距10~15 cm,促進堆間空氣流動,保持堆內(nèi)堆外和上下層間溫度基本接近,促秧盤出苗速度盡量一致。碼堆時,每堆上層放置1個反扣的空盤;碼堆后,用薄膜或雨布覆蓋盤堆保溫保濕,營造適宜的暗化出苗所需的溫、濕度環(huán)境。晴天堆內(nèi)可快速升溫并保持較高水平,堆上下層受熱均勻,可迅速齊苗。暗化時長取決于環(huán)境溫度,一般需3~5 d,如果堆放環(huán)境溫度較低,暗化出苗時間過長,易造成出苗不整齊和出苗率降低,甚至出現(xiàn)悶種,應加增溫設備防悶種、爛芽。待堆內(nèi)上層秧盤全部齊苗、下層秧盤90%以上出苗時即可擺盤,出苗不整齊不宜倉促擺盤,應重新理堆再行暗化[11]。有條件的,可嘗試蒸汽法加溫加濕促整齊出苗。
2.4 秧田準備與擺盤
2.4.1 硬床旱育秧 ①秧田準備:提前對大棚進行耕翻平整,平整秧床后,按3.0 m間距開溝作畦,溝寬25~30 cm,溝深15~18 cm,畦中間鋪設微噴灌水管,水管兩側預備各擺2個秧盤;有條件的,鎮(zhèn)壓廂畦促平整一致利于人工擺盤操作。秧田四周開邊溝和腰溝,雨后秧床溝內(nèi)不積水。擺盤前畦面鋪設薄膜。②擺盤與化控:拉線定位擺盤,將軟盤平整擺放至硬床上,也可直接擺放硬盤,擺盤完成后即開閥噴水1次,后期轉為正常苗期管理。此種方式育秧,一般不進行化控處理。底土若加入壯秧劑栽前不需化控,若出現(xiàn)“秧等田”可于3葉期噴施烯效唑化控,每100個秧盤用5%烯效唑粉劑1.0~2.0 g對水均勻噴施。
2.4.2 軟床半旱育秧 ①秧田準備:可選簡易溫室大棚作秧田,棚內(nèi)旋(翻)耕前撒施45%復合肥300~450 kg/hm2。灌淺水整平田面沉淀1 d后放干田水,按1.8~2.0 m間距(含溝寬25~30 cm)起溝作畦,推平畦面,高差不超過2 cm。秧畦做好后灌淺水養(yǎng)護沉實備用。擺盤前1 d,將當期需要的秧畦田水排干,用2 m長刮尺刮平畦面,若有沉降凹塘,可用畦溝爛泥補平。②擺盤與化控:擺盤時以軟盤下田,進行適度按壓,保證秧盤盤底全部接觸床泥。此種方式優(yōu)點是苗期管理壓力小,安全性好,對低溫等逆境災害抵抗能力強,缺點是擺盤用工量大。秧盤補水切記不能大水漫灌,以噴霧器、水壺噴施或設施噴灌方式為主[12]。
3.1 水肥管理①硬床旱育:以秧盤濕潤狀態(tài)決定是否補水噴水,一般晴天噴水1~2次,選擇上午10:00前或下午15 h后噴水,以保證秧盤土壤濕潤為宜,陰雨等天氣不缺水不補水;秧苗2葉期噴施尿素(濃度推薦0.2%,秧田尿素總量不超過45~60 kg/hm2)或含NPK液體肥料,噴后噴水淋洗,后期據(jù)苗情補肥。栽前3~4 d,噴施送嫁肥、藥。②軟床半旱育:秧苗綠化前保持秧床滿溝水,綠化后放干溝水轉入旱育秧管理。一般不進行噴水操作,對懸空失水的秧盤,及時采取按壓或向盤底畦面補泥重新按壓等方式補救,促盤底接觸床泥。及時觀測秧盤缺水狀態(tài),天氣干燥大面積秧盤缺水時,上平溝水保濕,一般不漫水灌上畦面。③水肥管理原則:保證秧苗基本水分需求前提下,堅持旱育管理,做到“四看”:一看土面是否發(fā)白,二看早晚葉尖是否吐水,三看午間新葉是否卷曲,四看天氣情況。如床土發(fā)白或早晚新葉葉尖不吐水或午間新葉卷曲,則秧苗趨于缺水狀態(tài),可于傍晚清晨用噴壺、噴霧器補水,一次性補足。若大面積缺水可上“跑馬水”,到位后立即排水繼續(xù)旱育。秧苗補水避開晴熱高溫,可在11:00前或者15:00后;栽前4~5 d不可大水漫灌影響栽插;栽前3~4 d噴施送嫁肥、藥。
3.2 溫濕度管理沿江平原和雙季稻北緣區(qū)一般在3月底至4月中旬氣溫較低,溫差變幅大,需高度重視大棚內(nèi)薄膜保溫措施。棚內(nèi)調(diào)控總體原則以保溫為主,嚴防溫度快速變化,長期高濕應通風降濕。①擺盤至齊苗階段:最適溫度為25~28 ℃,溫度控制在35 ℃以內(nèi),該階段適度高溫可促齊苗;②齊苗至栽前7 d階段:最適溫度為20~25 ℃,溫度控制在30 ℃以內(nèi),該階段晴天或陰雨后天氣轉晴應提前預判逐步開棚,使棚內(nèi)溫度緩慢上升,預防生理性青枯,陰雨天棚內(nèi)濕度會快速上升,可于中午前后適當開棚開口降濕。
3.3 煉苗管理①揭膜煉苗:栽前3~5 d逐步“煉苗”適應外界環(huán)境,采取“日揭夜蓋”直至完全揭膜,夜溫≥12 ℃時可夜不閉棚;②控水煉苗:3葉1心后控水蹲苗壯根,不出旱象不澆水,使秧苗處于饑渴狀態(tài),利于栽后發(fā)根好、返青快,栽前澆一次透水利于起秧。
3.4 病蟲防控早稻秧苗期以青枯病、惡苗病、立枯病、紋枯病和葉瘟等病害防治為主。于1葉1心期,噴施4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30%甲霜·噁霉靈水劑主防青枯、立枯、惡苗等病,2葉1心期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225 g/hm2的3 500倍液主防紋枯病和葉瘟等,栽前4~5 d噴施送嫁藥。若遇蟲害發(fā)生,及時對癥用藥防治。
早稻機插秧壯秧標準:葉齡3.5~4.0葉,苗高15~18 cm,白根數(shù)10條以上,秧苗生長整齊,健壯,青秀無病,秧塊厚度均勻(2.0~2.5 cm),根系發(fā)達,盤根性好,提起不散[13-14]。早稻、再生稻秧苗大田栽插時間,不能簡單以秧齡作為判斷指標,栽插時間應考慮田間氣候、秧苗素質(zhì)、盤根效果等綜合確定,經(jīng)過3 d以上煉苗、處于冷尾暖頭、盤根效果佳為好,抓住有利時機及早下田。
根據(jù)品種類型合理協(xié)調(diào)栽插參數(shù),保證適宜的高產(chǎn)豐產(chǎn)苗架[13]。以行距25 cm毯苗插秧機高產(chǎn)栽培方案為例,推薦常規(guī)早秈稻株距10~12 cm,每hm2栽插33.0萬~40.5萬穴,每穴4~6苗,每hm2基本苗120.0萬~180.0萬株;早秈雜交稻株距13~14 cm,每hm2栽插28.5萬~30.0萬穴,每穴3~4苗,基本苗85.5萬~112.5萬/hm2;作再生種植的中秈雜交稻株距16~18 cm,栽插21.0萬~24.0萬穴/hm2,每穴2~3苗,基本苗45.0萬~67.5萬/hm2。機插漏秧率要求低于3%,栽后灌好扶苗水,促秧苗早返青。
該項技術適用于在沿江平原和雙季稻北緣區(qū)等相近生態(tài)區(qū)域推廣應用,僅供用于區(qū)域內(nèi)機插早稻或再生稻頭季育秧,單季稻或雙季晚稻機插育秧不能完全套用此項技術。該項技術主要創(chuàng)新點在于:一是通過大棚溫室育秧,有效降低了早春倒春寒、低溫陰雨等惡劣氣候對秧苗生長的影響;二是研究的長秧齡適栽壯苗培育技術,通過提前播種、高效拌種、苗期管理和嚴密控病等手段,培育適宜機插的早稻壯苗,破解了雙季稻機插生產(chǎn)中難用早稻生育期較長且高產(chǎn)品種的難題;三是明晰了該地區(qū)機插早稻和再生稻合理機插參數(shù),為生產(chǎn)中搭建適宜高產(chǎn)豐產(chǎn)苗架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