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燕(福建:云霄縣和平中心幼兒園)
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應注重與小學教育相銜接,并強化教師、家長、小學、幼兒園之間的聯(lián)系和交流,以此為基礎展開幼兒入學重難點問題探尋,為幼小銜接工作提供參照。同時,幼兒教師也應對幼小教育銜接的重要性有正確了解和認識,在教學活動中合理選擇教學方式、設計教學方案,以確保幼小教育銜接工作能夠正常、有序進行。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轉變是幼兒成長經歷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更順利地轉變成為小學生,需要教師、家長、園方及小學共同努力,提高幼兒的適應性。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存在著較大區(qū)別,幼兒步入小學后接觸到的事物、生活方式及學習氛圍均會發(fā)生很大變化,因此,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在幼兒園教學中強化幼小銜接工作有助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在新時代,為促進幼兒的學習、成長和發(fā)展,不僅要求幼兒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求其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在幼兒園教育中開展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有助于幼兒對小學生活提前了解,可讓其做好融入小學環(huán)境的各種準備工作,提高其適應能力。此外,幼兒剛剛從家長的保護下走出來,進入幼兒園開始學習如何融入小集體中,此時他們尚未形成個體意識和正確行為習慣,因此,開展幼兒園教育與教學教育銜接工作,能夠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意識與能力。
如果幼兒園在幼小教育銜接工作中有突出表現(xiàn),銜接工作落實到位,就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減少大班幼兒流失現(xiàn)象。許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多會將其送到相關培訓機構,讓他們提前接觸小學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實現(xiàn)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學銜接。但是,培訓機構畢竟脫離教育體系,在銜接工作方面難免存在缺失,容易出現(xiàn)幼小銜接工作不充分現(xiàn)象,導致部分幼兒進入小學后無法適應。因此,應將幼小銜接工作下沉到幼兒園教育中,由幼兒園開展相關主題活動,讓園方、教師與家長形成合力,以確保幼小教育銜接工作落實的質量與效果。
幼兒家長可以說是幼小教育銜接工作中的關鍵要素,其配合情況直接決定著幼小銜接教育工作能否順利落實。家長在幼小銜接教育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可在無形中對幼兒產生極大影響。因此,幼兒家長一定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緩解幼小銜接教育給幼兒造成的心理壓力,以確保幼小教育銜接工作的有效進行。同時,家長需對幼兒園游戲化教學有正確認識,了解游戲化教學的重要性,這對促進家園之間的交流合作有積極作用。
幼兒園與小學教育銜接既包括幼兒教育也包括小學低學段教育,幼小銜接工作同時涉及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因此,小學教師也應參與其中。小學教師參與到幼小銜接教育工作中,有助于讓幼兒提前接觸小學學習內容,為其小學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小學教師在開展幼小銜接教育過程中,應結合小學內容開展游戲化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此外,小學教師的參與,能夠進一步明確幼兒教師幼小銜接教育工作的方向,起到提高幼兒教師教學質量的作用。因此,增強幼兒教師與小學教師的互助互動,可為提升小學教師教育管理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在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工作中,雖然需要幼兒教師帶領幼兒體驗小學生活,適應小學的學習方式,但也應切忌“揠苗助長”。教學活動的開展應遵循循序漸進方式,讓幼兒在教師帶領下由淺入深地接觸小學知識,為其日后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幼兒教師可依據幼兒學習需求開設多樣化的主題活動,以此豐富幼小銜接教育內容,科學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提升幼小銜接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有效性,為幼兒帶來全新體驗。幼兒教師通過這種形式開展幼小銜接工作,不僅可避免“揠苗助長”現(xiàn)象出現(xiàn),還可實現(xiàn)讓幼兒提前接觸小學知識的教學目的,并可加深幼兒的學習體驗,幫助其更好地適應小學學習生活。
例如,為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并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幼兒教師可組織幼兒開展“參觀小學”的主題活動,讓他們在教師帶領下進入小學校園,對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有初步了解,并產生期待。在教育實踐中,幼兒教師應多了解、分析幼兒的身心發(fā)育特征,站在幼兒角度進行方法選擇,以提高觀念引導的合理性與有效性,使幼小銜接教育切實起到啟發(fā)思想、調動興趣的作用。如在幼小銜接教育中,幼兒園可與小學加強聯(lián)系,聯(lián)合舉辦“幼兒進校園”主題活動,讓幼兒在教師引領下,走進小學校園,感受小學校園氛圍、體會小學學習生活。在此過程中,幼兒教師應將自身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有效組織活動,合理指導幼兒方面的準備工作。如在主題活動正式開展前,便可在教學活動中有效引導幼兒認知:“小朋友們,大家看到小學的哥哥姐姐時,是不是都有崇拜、羨慕之情呢?在不久之后,大家也都會成為小學生,開始步入小學校園。在正式成為一名小學生之前,大家想不想走進小學校園,體驗一下小學生活呢?”教師的引導,能夠提高幼兒對活動的期待感,并以積極飽滿的狀態(tài)投入主題活動中。在活動期間,教師應時刻關注幼兒的表現(xiàn),予以適當引導。如在參觀小學校園時,幼兒會對校園的建筑、體育器材、操場設施等產生好奇,這時教師可通過語言講解的方式,告知幼兒這些陌生事物的名字、作用、用途等,以彰顯小學生活的豐富多彩,并告知幼兒,當自己成為小學生后可以在這個操場上進行學習和游戲,讓幼兒產生興趣和向往?;顒咏Y束后,幼兒教師可鼓勵幼兒用繪畫形式將自己參與本次活動的想法和見聞予以展現(xiàn),并分享給家長和其他幼兒。通過這種形式,能夠激發(fā)幼兒對小學學習生活的好奇心,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探究和發(fā)現(xiàn),進而提升參觀體驗,讓其從活動中得到更多收獲。
開展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學教育銜接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幼兒小學生活適應性,便于其良好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培養(yǎng),減輕其初涉小學生活的窘迫感和緊張感,進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不管是幼兒教師還是小學教師,都應及時創(chuàng)新自己教學的方式方法,樹立科學理念。在幼小教育銜接工作中,教師要堅持“以幼兒為中心”的科學銜接觀念。在銜接活動設計中,教師應結合幼兒身心發(fā)育特征,考慮幼兒實際學情,以其興趣愛好為立足點,制定幼小教育銜接計劃、內容和實施路徑,以促進幼兒更好地適應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期。樹立“以幼兒為中心”的科學幼小教學銜接觀念,教師可以緊緊抓住以下兩點:其一,幼兒教師要對幼兒發(fā)展情況密切關注,改變自身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加強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和自理能力,為其更好地融入小學生活打好基礎。部分幼兒對陌生環(huán)境抱有恐懼心理,因此,教師可通過新媒體設備為幼兒播放小學生活、小學學習、小學環(huán)境等視頻,激發(fā)其對小學的向往之情,消除他們的陌生感。其二,教師應加強與家長溝通,幫助其樹立起對幼兒的信任感,并指導家長學會放手,為幼兒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間,讓其積極參與到幼小銜接教育活動中,鼓勵他們更快、更主動地適應全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提升幼兒的情感體驗。
幼兒養(yǎng)成良好習慣,會對其成長與終身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如果幼兒教師想提高幼小銜接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與科學性,那么,重視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則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幼兒在良好習慣與正確行為的支撐下,可以更好地適應小學學習生活。此外,幼兒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以降低幼兒進入小學后在生活上的適應難度,能夠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幼兒在幼兒園獲得的生活能力,可在其小學學習生活中發(fā)揮作用。
例如,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幼兒自主能力、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上,以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開展“自己事情自己做”活動,利用小道具鍛煉幼兒自主動手能力,逐步培養(yǎng)幼兒自己刷牙、自己洗臉、自己穿衣、自己系鞋帶等能力,并引導其養(yǎng)成自己整理玩具、學習用品的習慣。讓幼兒能夠自主完成生活中的各種小事,為其進入小學后能夠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打下良好基礎。此外,幼兒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參與“找朋友”活動,鍛煉幼兒的溝通、交流能力,讓他們養(yǎng)成團結協(xié)作的良好交往習慣,確保其在進入小學后能夠盡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并找到好朋友,消除孤獨感,以有助于幼兒獲得長遠的進步。
綜上所述,在幼兒階段開展啟蒙教育,應著力于幼兒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和實施路徑。教師應根據幼兒實際學情為其提供適時引導和自主活動空間,讓其能夠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和獲得。幼小銜接工作開展應以幼兒為中心,激發(fā)幼兒潛能,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為提高其小學生活適應能力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