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靜之
找我傾訴的孩子,大多懷著深沉的心事和傷痛,有相當一部分患有焦慮癥、抑郁癥、厭食癥、強迫癥、雙相情感障礙等常見的青少年心理疾病。孩子們很不容易,一方面受到疫情的影響,另一方面被“學歷至上”的價值觀所捆綁。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一些患有焦慮癥、抑郁癥的孩子,不是我們想象中成績不好的孩子,反而是名牌學校的優(yōu)等生。
我遇到的比較典型的案例是一個深圳女孩。2022 年高考的前3 天,她突然加我的微信,想和我聊一聊她十幾年的學習經(jīng)歷。女孩說,她一直生活在極端的環(huán)境中。從一年級開始,父母就告訴她不能浪費任何時間,除了春節(jié)和老師批改卷子的那幾天可以休息,其余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個小時,都排滿了學習任務。女孩從小就被灌輸了一個理念:必須爭第一。每次考試結束,如果落后了,爸爸媽媽會拉著她一起分析,制訂下一個階段每門學科的學習計劃,以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完美。
一個普遍的問題是,當這些優(yōu)等生進入名牌中學,處在強手如林的環(huán)境,不再能輕易取得好成績時,很容易就把自己貶低得一無是處。很多優(yōu)等生跟我做訪談,會形容自己是“白癡”“笨蛋”。他們的成績已經(jīng)排在同齡人的前列了,但他們仍不滿意。他們的身體會出現(xiàn)失眠、焦慮、無法集中注意力等癥狀。這時候,如果父母再不理解,依然給他們施加壓力,孩子就很容易崩潰。
比如,剛才提到的那個女孩,上到初中,就出現(xiàn)了病理性的強迫癥??荚嚂r,她會反復檢查試卷上的信息有沒有寫對。后來,她進入高中理科重點班,每天只睡4 個多小時,凌晨4點就起床看書。
我發(fā)現(xiàn)陷入這種狀況的孩子,有一個普遍的共性,他們的父母大多是“70 后”“80后”中的“考一代”,曾經(jīng)通過讀書改變階層。他們會形成一種教育理念,把孩子的價值和成績完全畫上等號,并不斷地告訴孩子,讀書就是為了將來去好學校,找到好工作,掙更多的錢,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這樣一來,孩子就被套在“好成績=好孩子=好未來”的公式里。同時,這些家長通常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失敗,作為衡量標準的考試就顯得非常重要。面對每一次考試,孩子經(jīng)常感到膽戰(zhàn)心驚,一旦出現(xiàn)發(fā)揮失常的情況,就會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當上面提到的那個女孩意識到這一點之后,她說自己進入大學,要想辦法自救,把自己的強迫癥治好。我聽了非常痛心,一個孩子長到18 歲,卻帶著一身傷痛。即便她最后考進了理想的大學,我也不覺得那是教育的成功。
這一年的采訪中,我的另一個發(fā)現(xiàn)是,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越來越低齡化。之前可能在初中出現(xiàn)的問題,現(xiàn)在小學階段就出現(xiàn)了,孩子表現(xiàn)出抽動癥或者強迫行為,比如忍不住眨眼睛、聳肩膀、扭脖子、做怪異的表情、反復整理書包、檢查門有沒有關好……其中有一個孩子說,每次上完課,她需要花兩個小時,在腦子里把老師的語氣、語調,知識點全部回想一遍,漸漸養(yǎng)成強迫行為。發(fā)展到后來,她上廁所洗手要花一個多小時,邁步子要思考先邁左腳還是右腳,病癥已經(jīng)影響到她的學習和生活。
穿梭于孩子和成年人之間,我越來越感覺到,家長和孩子最大的分歧,在于家長試圖把孩子打造成聽話、用功、考高分的“機器”,而孩子則希望自己能被當作“人”來對待。人和機器的區(qū)別是什么?機器只講功能,存在的價值是高效地完成任務;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情緒、感受、獨立意志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而后者正是這一代孩子格外看重的。
一個孩子曾對我說,她每一次考試都是年級第一名,但她一點都不開心,因為她的成長過程全是在刷題中度過的,以至于沒有一個朋友。每一次,她遇到需要跟父母商量的事情,最后都會變成父母做決定,由她去執(zhí)行。
還有一個孩子說,覺得自己像機器一樣被凍住了,神經(jīng)變得緊繃又麻木,干什么都不高興。她只好選擇讓自己吃很多東西,吃到肚子痛,讓大腦得到痛的反饋,才能感受到自己還作為一個人而活著。
事實上,在這些孩子生病之前,他們曾經(jīng)多次給家長發(fā)出過求救信號,但都被家長忽視了。有的孩子用的是語言,直接跟家長說,自己常常很想哭,或者經(jīng)常睡不著;有的孩子用的是行動,把自己劃傷之后,向父母要創(chuàng)可貼,目的是展現(xiàn)自己受傷了。但是,在大人眼里,小孩的世界很簡單,不會有什么心理問題,這些都變成了孩子的“情緒”。
這些孩子帶著心理疾病去上學,等到實在撐不住提出休學,家長才意識到孩子確實病了。他們到醫(yī)院做咨詢,開口問的都是“怎么辦”,而不是“為什么”。很多家長只想抓一味速效藥,盡快安撫孩子的情緒,解決行為問題,但問題的根源往往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長身上,或者在親子溝通的模式上。
所謂“爸媽生病,孩子吃藥”,就是這些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孩子生病是因為家長先病了。有些家長自我情緒的管理能力非常差,經(jīng)常會歇斯底里;有些家長自己原生家庭的傷害沒有清理干凈,又將其傳遞給下一代;還有些家長在認知方面很頑固,完全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一味責怪孩子。在這些家庭里,如果舊的觀念和模式?jīng)]有被打破重建,孩子要想好起來,就很困難了。
采訪過程中,我還接觸到一些三、四線城市的孩子,發(fā)現(xiàn)他們得到父母的理解更加困難。一個孩子患有抑郁癥,因為父母沒有就醫(yī)的意識,后來發(fā)展為雙相情感障礙。診斷結果出來后,孩子的父母有病恥感,讓她不要對任何人說,孩子實在熬不住,告訴了自己的好朋友。沒想到朋友對她說:“你知道嗎,在我們村里,像你這種人是要被綁起來的?!?/p>
當這些孩子得不到任何支持,就會產生走投無路的感覺。有的孩子會到網(wǎng)絡上尋求回應,在各種群聊里尋找“親人”,認一些比自己年紀大很多的“哥哥姐姐”;還有的孩子會通過打游戲,鉆到虛擬空間里,以回避現(xiàn)實世界的痛苦。
我一直跟家長說,你到底是站在問題的一邊去打敗孩子,還是站在孩子這一邊去打敗問題?一些父母就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指責孩子,他們最應該做的是和孩子肩并肩站在一起。
在對各學齡段的孩子進行深度采訪后,我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有成長動力的孩子,背后通常站著一對支持型的父母——他們有穩(wěn)定的價值觀,不隨波逐流,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能為孩子注入愛和安全感。他們欣賞孩子的特質,也善于挖掘孩子的潛能,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能給予最溫暖的關切和最有力的托舉。從這種家庭走出來的孩子,會充滿發(fā)現(xiàn)自我、探索世界的勇氣和能量。
在我接觸過的孩子中,會明顯地分出兩個極端:一類孩子眼里黯淡無光,還有一類孩子從小見多識廣。每次跟一個孩子接觸,我最在意的就是他的眼里有沒有光芒。那些被學習綁架的孩子,世界只剩下題目,變得兩眼無光,整個人非常貧瘠;那些帶著問題去探索的孩子,就像一口豐富的井,越往下走,越讓你驚嘆他們的深刻。
有的孩子10 來歲,就研究了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讀過加繆的《局外人》;有的孩子數(shù)學只考了40多分,但認為自己是一個精彩的人,已經(jīng)在探索戲劇和表演的魅力;有的孩子會談到人性和哲學問題,經(jīng)常思考的不是成績,而是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我越來越覺得,2005 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一代人,他們真正處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生下來就用一根小手指去滑屏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意識覺醒得更早。
還有一些學習動力非常強的孩子,不想做教育流水線上的“水果罐頭”,被壓制成統(tǒng)一的標準形狀。我接觸過一個名校的高中生,他高一時對魯迅的研究已經(jīng)非常深入,除了看《魯迅全集》,還把中國、日本和西方研究魯迅的專著拿來看。后來,這個孩子主動選擇休學一年。接下來的時間里,他看了100 本書,還結識了一名寫作者,兩個人合作寫了一本關于三國史的書,他參與了其中10 萬字的寫作。這是我見過學習動力極強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求知路徑。
在網(wǎng)絡資源豐富的當下,這一代孩子學習靠的是興趣。因而,這一代孩子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就是沒辦法再以功利化的教育目標去驅動他們。當這些孩子不再被單一的成功觀挾持,見識過更廣闊的知識世界,未來有可能走得更高遠。比如,我接觸過的一個孩子,高中就去貴州當過義工,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書法公眾號。他還是嗶哩嗶哩網(wǎng)站的視頻博主,通過制作游戲教程,在網(wǎng)上結交了許多國家的朋友。
這個時代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他們是一片熱帶雨林里的萬千物種,是廣大的分母,如果孩子的特長能夠充分發(fā)揮,未來可以憑借自己的優(yōu)勢在社會上立足,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就是最好的成長。
最近的一個受訪者是一個河北的女孩,患有抑郁癥,害怕即將到來的新學期,好在她的父親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愿意跟她一起來做咨詢。對這個女孩來說,父親的覺醒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情況下,當父母以往的教育方式開始松動,光亮得以一點點地透進來,許多孩子的修復力和自愈力是極強的,他們會像枝杈一樣伸展開來,展現(xiàn)出生命本該具有的旺盛活力。
實際上,孩子從第一步躺倒,到后面完全走出來,時間長短很多時候取決于家長。家長如果越著急,越催逼,孩子走出來得越慢;家長如果改變得越快,能夠支持孩子,孩子走出來的時間就越短。
這個父親醒悟得很快,行動力也強。他跟妻子很快達成一致,對孩子表達信任,把管理時間的權利交還給孩子。孩子剛剛獲得自由的時候,通宵打了一兩天游戲,但在此之后,她意識到自己真正獲得了掌控權,開始對自己負責,每天按時完成作業(yè),打游戲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短。顯然,他們的家庭關系已經(jīng)重啟。一旦得到修正,這些孩子能夠復原,再往前走的力量也是無可比擬的。
其實,很多孩子看到父母的改變之后,都會原諒他們。讓我特別動容的是一個八年級女孩的案例,她的母親原來會給她排滿功課,一旦發(fā)現(xiàn)她的成績下降,會拿鞋拔子打她。因為學習壓力太大,這個女孩五年級開始失眠,到八年級就休學了。后來,女孩的媽媽意識到自己有問題,開始學習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她開始跟孩子一起打游戲,開車時播放孩子喜歡的歌單,母女倆變得很有話聊。
采訪到最后,我讓女孩評價對媽媽的滿意度:“滿分是10 分,你會打多少分?”沒想到,她打的是滿分。我又問女孩:“如果讓你跟媽媽說一句話,你想說什么?”她想了半天,最后說了一句:“可能就是——謝謝媽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