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雯
“1960年,一位中國漁民網(wǎng)住了一架先進的外國飛機。這架飛機上的鋁合金腐蝕殆盡,不銹鋼也沒剩多少,卻有一種金屬件絲毫無損,還非常光亮,它的抗腐蝕性能太好了——這就是鈦合金。”這種神奇的金屬,讓中國科學院院士、鈦合金專家營春曉為之癡迷,他表示:“如果還有下輩子的話,我還愿意再一次與鈦合金、與航空結(jié)下終身的不解之緣?!?/p>
想知道鈦合金在航空上有哪些應(yīng)用嗎?鈦合金究竟有怎樣的魅力呢?那就跟隨曹春曉院士一起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吧!
從零突破,攻堅克難
說起金屬,大家可能認識不少,但說起鈦合金,是不是聽著就有點兒陌生了?其實,這是一種新興金屬材料,在20世紀50年代,被美國率先應(yīng)用到工業(yè)上。隨后,我國的科學家意識到鈦合金的重要性,抓緊跟上研究的步伐。
1956年,剛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yè)的曹春曉,拒絕了留校任教的邀請,被分配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參加中國第一個航空鈦合金實驗室的籌建工作?!拔医?jīng)歷了祖國飽受苦難的歲月,親身感受到中國因為沒有能夠和列強抗衡的空軍所受的屈辱,那時我就在心底種下了航空報國的種子?!?/p>
但在當時的中國,沒有幾個人了解鈦合金,就連曹春曉也是一頭霧水:“在學校里,我學到鋼、鋁合金、銅合金等,就是沒聽過鈦合金。”他查閱了大量資料,了解到鈦合金可以讓戰(zhàn)斗機、轟炸機、運輸機、偵察機飛得更快、更高、更遠、更靈活,便和同事白手起家,攻堅克難,研制出我國第一臺裝有鈦合金轉(zhuǎn)子葉片的航空發(fā)動機。這是鈦合金被首次應(yīng)用到我國航空發(fā)動機中。
中國制造,“鈦”有能力
1979年,國家決定讓空軍裝備一種新型殲擊機,急需更耐熱、更有韌性的新材料去做底盤??晌覈敃r的冶金工藝難擔此大任,于是國家打算進口材料。曹春曉得知后非常難過:“難道我們只能求助外人,而不能自己研制嗎?”一種為民族爭氣、為國每光的心潮在他體內(nèi)涌動。
經(jīng)過反復研究,他提出了一種高低溫交替的鍛造方法,讓鈦舍金更均勻、更穩(wěn)定。由于工藝的創(chuàng)新和產(chǎn)品的及時研制成功,國家省下一大筆進口材料的費用。曹春曉也憑借這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新工藝,獲得了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除了戰(zhàn)斗機,曹春曉也參與了國產(chǎn)大飛機項目,從立項到研發(fā),見證了C919機型發(fā)展的每一步。今年5月,國產(chǎn)大飛機C919載著國人駛向藍天??梢哉f,中國航空材料的“鈦度”已經(jīng)讓我們躋身國際先進水平。
“‘耕耘鈦業(yè)、獻身航空、報效祖國,這十二個字成為我一生的信念和支柱。這是我把對祖國的愛落實到崗位上的具體途徑?!痹隈Y騁了一生的科研戰(zhàn)場上,88歲的曹春曉仍在精神抖擻、氣勢軒昂地拼搏著。如果你也對飛機的話題感興趣的話,可以上網(wǎng)看看這位院士爺爺在科普節(jié)目中的精彩講述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