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源縣第三中學 張春艷
保羅·弗萊雷曾說:“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1]教育活動需要由學生、教師、文本構成一個豐富活潑的對話場。在這個對話場中完成多種對話,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2]。要實現(xiàn)真正的對話,教師作為對話場中的引導者,需要設計有效的對話任務。
問題的學情性特點確定了對話的起點。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币虼耍處煈撁鞔_,所有教學活動的起點,都應該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問題設計的方向要指向學生的實際學情。
以學情來確定問題,可以通過課前統(tǒng)計學生自主質疑的問題后進行整合來實現(xiàn)。這個過程實際上包含著一系列的對話:課前學生進行充分自學,并在此基礎上記錄預習中的疑難問題,這是學生與文本進行的由淺入深的對話;小組內刪減無效問題,這是生生之間的對話及學生與文本的再次對話;教師對各組提交上來的有效問題進行整合,是教師與學生的隱性對話;教師再以疑難問題為依據,結合課程標準和文本特點,設計出具有強烈對話意識的問題,以建立對話場,實現(xiàn)課上的多方對話[3]。例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學中,共收集學生預習時提出的32個問題,進行整合后,以“有人說林沖是懦夫,有人說他是英雄,還有人說他是強盜,你的觀點是什么?”為主問題,展開整節(jié)課的對話。
對于學生的課前質疑,教師應在兩方面作好指導。一是課前閱讀方法的指導。學生的課前閱讀需經歷三個步驟,依次是祼讀——參考讀——小組讀,對應的閱讀任務應為個體質疑——個體釋疑——合作釋疑。二是質疑能力的指導。首先是指導質疑方法,即從文題或文眼處、重點難點處、文本空白處、細節(jié)處、寫法處、矛盾沖突處、情感表達處質疑。此外提出的問題還應具有針對性,即改變“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什么?”“這個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等問法,倡導多用“為什么”展開問題的質疑。其次指導質疑方式,即最好能由直問換成曲問。曲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錢夢龍老師在《愚公移山》教學中的一處。課堂本要解決“鄰人京城氏之孀妻”中“孀”的翻譯,但錢老師偏偏這樣問:“小男孩去幫愚公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嗎?”課堂提問中的藝術性、趣味性盡在這一曲問之中。此外,質疑能力的指導還應包括質疑方向的確定。本著“一課一得”的原則,應依據教學目標確定質疑方向,避免學生的質疑陷入“大而無當,寬而不精”的境地。
學情性對話問題的確定,還在于教師敢于變預設課堂為生成課堂,在課堂上能夠抓住學生瞬間的思維火花,由此形成極具學科價值的問題,并因勢利導,使學生向那思維“更深處漫溯”。而這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例如《項脊軒志》教學中學生關注到文中多次出現(xiàn)疊詞,教師據于此,用“文中的六組疊詞有何作用?”作為主問題,整節(jié)課都在這個主問題的統(tǒng)籌下層層展開。在《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課堂上,學生質疑“‘哈哈哈!’三個字獨立成段,作者有何深意?”這仍然是極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及時以此作為課堂問題的開端,以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縱向深入,著重進行學生思維深度的訓練。以上這兩個問題的意義都在于立足語文學科特征,通過對語言的咀嚼品味,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并且真正實踐“以學定教”的原則。
探究性指向對話的價值。設計的問題要具有較大的思維容量,答案應不具有唯一性。因其具有開放性,所以需要學生圍繞老師的問題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徑地進行思考和探討,在思想的交鋒和思維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的合理的見解。這個過程既有師生對話,又有生生對話,此外還包括學生與自己的對話,以此實現(xiàn)自我的推翻與重建。而教師需要提供給學生一個合適的空間,抓住學生一個又一個智慧的生成點,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促成學生思維與智慧的延伸。
設計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和深度?!稜T之武退秦師》是傳統(tǒng)篇目,相關的解讀材料浩如煙海,課堂的主問題應為“火種”,能夠迅速點燃學習者的思維,使生長點成長為學習者智慧的延伸點?!啊夭c鄭人盟?!瘍H僅是因為燭之武能言善辯嗎?”“僅僅”二字是要點,是一種暗示,更是對傳統(tǒng)解讀的一種質疑和挑戰(zhàn)。學生通過深研文本,結合歷史,在蛛絲馬跡中尋找秦鄭結盟的更多因素。
又如在《竇娥冤》教學中,圍繞著核心任務——戲劇沖突之竇娥的性格矛盾,設置以下問題鏈:1.張驢兒欲娶竇娥為妻,竇娥為什么堅決不從?2.當張驢兒以“私休”來要挾竇娥時,竇娥為什么毅然選擇“官休”?3.為什么竇娥怒斥天地后,卻仍要借這“湛湛青天”來助她實現(xiàn)三樁誓愿?4.“著這楚州亢旱三年”。為什么竇娥臨死前要殃及無辜,以楚州百姓的生命做賭注?這幾個問題層層蓄勢,由此水到渠成地完成最后一個問題,即“竇娥為什么會成為這樣的竇娥”的探究。這對于引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幫助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中形成語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設計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還有利于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小說閱讀中,學生自主質疑的問題往往關注作品寫了什么,實際上更科學、更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應是落實在作品怎么寫和為什么這樣寫上。關注作品寫了什么,是隨性、感性的閱讀;關注作品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關涉理性與反思,這是培養(yǎng)具有理性閱讀與表達能力的現(xiàn)代公民的學科任務。《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別里科夫“戀愛事件”是全文的核心情節(jié),也是學生尤其感興趣的內容。學生質疑多為“別里科夫該不該戀愛?”“別里科夫為什么想要戀愛了?”我將其更改為“作者為什么要讓別里科夫戀愛?”相似的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即“作者為什么要讓別里科夫死掉?”比“別里科夫是怎么死的?”“別里科夫是被華連卡笑死的嗎?”要更有價值。以上問題的設計是立足于探究性原則,實現(xiàn)了從靜態(tài)的寫作內容到動態(tài)的敘事學角度的轉變,讓學生在探究中實現(xiàn)思維能力的提升。
新的《高考評價體系》中提到:“語文高考要通過設置新型的問題情境,將學科內容與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社會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增強語文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善于觀察、體驗,主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贝艘蠓从吃诟呖荚嚲碇?,則是近幾年在閱讀和表達的多個考查板塊中,出現(xiàn)的情境默寫題、語用題以及備受關注的任務驅動型作文題等。例如2017年、2019年全國1卷,2019年、2020年全國Ⅱ卷等作文題目,都著眼于語言實踐的積極意義,考查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題型的變化實際上改變的是學生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的現(xiàn)狀,使學生擺脫了死記硬背學科知識點的窠臼,是對學生能力素養(yǎng)進行考查的有益嘗試。
實際上語文教學中從“學”到“習”,就是從學語文理論知識到實踐應用的過程。語文課堂上常常強調論證方法、修辭手法、語文特色、人物形象分析等,這些都屬于理論學習的范疇,只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或者說只是語文課堂的初始。讓學生在品味每一個“這一篇”的獨特的語言生成方式中,認識到語言運用規(guī)律,抽譯出適用的語言運用方式,然后運用到語言實踐當中去,是語文課堂更重要的使命。
2020年春季,面對疫情,部分學生無措而恐慌,加之高考在即,更易陷入心理困境。針對現(xiàn)狀,在“開學第一課”上,我設計了一節(jié)作文訓練課。作文題目設置如下: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的節(jié)奏,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思考。
前幾天,同學小朋在微信群里,表達了生命無常、前途迷茫以及對當下疫情防控失去信心等悲觀態(tài)度。面對同學的這種表現(xiàn),請你以好朋友的身份給他寫封信,幫助他樹立家國情懷,增強信心,走出心理困境,并談談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信末統(tǒng)一以“你的好朋友小華”署名。字數不少于800字。
此外又如在《水滸傳》整本書閱讀中,可以設計以下問題:1.請你給“梁山五虎”建個微信群,擬一個群名,選出一個群主,然后再設計一段每個人都參與的人物對話。2.“堯舜垂衣四惡摧,宋皇端拱叛臣歸。九重鳳闕新開宴,十載龍墀舊賜衣?!睔v經三次招安,至此才完成“宋公明全伙受招安”,請你以記者的身份,為《大宋日報》報道一則頭版頭條新聞。教學戲劇《雷雨》時,可擬定學生的身份為導演,選文中關鍵語段,為周樸園設計動作、表情和語氣,并說明理由。在新聞實踐寫作中,可成立臨時“新華社”,對各組提交上來的稿件進行審核,并說明采用或不采用的理由。
以合理的對話任務進行對話教學,是實現(xiàn)真正對話的必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避免低效甚至無效的對話,以關注學情、發(fā)展學生思維、注重實踐運用為原則,設計合理的對話任務,在這個豐富活潑的對話場中進行多方對話,以期真正實現(xiàn)教學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