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慧,郭 芳,樊娟麗,牛 潔
(運城市中心醫(yī)院皮膚科 山西 運城 044000)
須瘡俗稱羊胡瘡,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膿性毛囊炎和毛囊周圍炎,通常局限于胡須區(qū)[1]。該病以反復起膿皰、纏綿難愈為臨床特征。多發(fā)于30~40歲的男性,青少年也有發(fā)病但較少見[2]。臨床治療一般采用新霉素軟膏、紅霉素軟膏外涂,由于化膿菌深藏在毛囊內,較頑固難治,一般治療時間比較長[3]。癥狀嚴重時,可同時口服或注射抗生素,該類外涂內服方法治療效果較好,但是復發(fā)率較高,而且長期用藥可能會使其產生耐藥性,二次治療效果較差。PDT則是近年來廣泛適用于各種皮膚科疾病的治療方法[4]。筆者選取科室近年來診治的46例須瘡患者為觀察對象,探討光動力療法治療須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筆者醫(yī)院2016年5月-2020年7月診治的46例須瘡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2例,年齡28~43歲,平均(34.21±2.05)歲,病程7~22個月,平均(13.80±1.42)個月;對照組:24例,年齡28~45歲,平均(35.41±1.86)歲,病程5~26個月,平均(15.08±1.7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須瘡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5],需要區(qū)分須瘡與普通痤瘡之間的最大不同就是須瘡皮損多位于口唇及鼻部四周,而普通痤瘡則是分布于整個面部;②治療前1周內未服用光敏性藥物者;③年齡28~45歲。
1.3 排除標準:①患有卟啉癥或對卟啉過敏者;②合并有肝、肺部等其他部位炎癥者;③女性患者。
1.4 方法
1.4.1 對照組:使用鹽酸多西環(huán)素膠囊+紅霉素軟膏外涂治療,每日早餐后溫水沖服鹽酸多西環(huán)素膠囊(廣州柏賽羅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37,規(guī)格:0.1克/粒)1粒,每天1次,同時外涂適量紅霉素軟膏(廣州白云山醫(y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早晚各1次,7 d為1個療程,持續(xù)6周。
1.4.2 觀察組:采用光動力療法治療,治療前對患者口鼻周圍皮損清潔消毒,皮損處膿皰和囊腫消毒后,使用光動力儀的CO2激光超脈沖模式(20~60 mJ/cm2)治療,患者口鼻周圍區(qū)域囊腫行開孔引流,清潔皮膚后使用配比5%濃度的鹽酸氨基酮戊酸外敷患者面部皮損處,避光持續(xù)外敷1~2 h。清理完殘留藥物后對患者行光照治療,使用ALAPDT艾拉光動力治療儀(武漢亞格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行紅光照射治療,使用遮光目鏡保護眼睛,距離8~20 cm,強度50~120 mJ/cm2,時間0.5~1 h,光照時間依據患者皮損狀況及臨床反應決定。光照治療結束后使用遮光面膜冷敷0.5~1 h,具體時間根據皮損處炎癥、皮損、囊腫數(shù)量多少和嚴重程度積分進行評判,提醒患者治療后注意日光防護和日常護理。每10 d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持續(xù)2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5.1 療效判定:兩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判定療效[6],依據患者的口鼻周圍區(qū)域的皮損好轉情況進行評判?;继幒棉D率=治療前后患處各皮損數(shù)量之差/治療前皮損數(shù)量×100%。效果顯著為患處好轉率為75%及以上;效果一般為患處好轉率為45%~75%;無效為患處好轉率小于45%。有效率=(效果顯著+效果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2 皮損積分:對比兩組皮損治療前后積分。無癥狀記0分,1個白頭或黑頭粉刺記1分,1個丘疹記2分,1個膿皰記3分,1個結節(jié)或囊腫記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皮損程度越高,總分高于35分記為重癥須瘡患者。
1.5.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統(tǒng)計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色素沉著、腫脹刺痛、面部瘙癢和短暫性紅斑等。
1.5.4 復發(fā)率:兩組治療后6個月、1年的復發(fā)率情況。
1.6 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shù)據資料均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組間比較四格表法χ2檢驗,計量資料均使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計量資料之間比較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療效比較:治療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典型病例見圖1。
圖1 觀察組典型病例治療前后
表1 兩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皮損治療前后積分比較:治療后,兩組皮損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要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皮損治療前后積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皮損治療前后積分比較 (±s,分)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
images/BZ_110_1276_2423_2242_2486.png
2.3 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09%,對照組為33.33%。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2.4 兩組治療后6個月、1年復發(fā)率比較:治療后,觀察組6個月復發(fā)率為0.00%,1年復發(fā)率為4.54%;對照組6個月復發(fā)率16.66%,1年復發(fā)率29.16%。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6個月、1年復發(fā)率比較 [例(%)]
須瘡的主要病因為葡萄球菌感染,且常與鼻腔內所分離出的菌型相同[7]。初起為水腫紅斑、毛囊性丘疹或膿皰,中心貫穿毛發(fā)[8]。膿皰破后,干燥結痂,2~3周痂脫而愈。但不斷有新疹出現(xiàn),病程反復不易治愈[9]。皮脂溢出、長期室內工作不運動、過度疲勞、精神緊張、剃須造成傷口、修面造成傷口、飲食不規(guī)律、胃腸吸收差等因素,都可成為須瘡的誘發(fā)因素[10]。
光動力療法治療具有一定的靶向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的皮損程度積分下降幅度更大,表明光動力療法對于患者皮損消炎效果較好,與國外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11]。光動力療法目前已經在痤瘡、尖銳濕疣、面部難治性扁平疣等皮損治療過程取得良好效果[12]。相關研究顯示,在光動力療法結合鹽酸氨基酮戊酸治療過程中,鹽酸氨基酮戊酸進入表皮轉化成為具有光明作用的原卟啉Ⅸ,后者聚集在組織上皮細胞和毛囊皮脂腺、角質細胞中,在外界給予特定波長光源作用下,原卟啉Ⅸ及須瘡丙酸桿菌代謝過程產生的內源性卟啉被激活成氧,破壞皮脂腺細胞、抑制其分泌,從而改善毛囊角質化和促進面部皮損的愈合[13]。還有研究認為,光動力療法通過選擇性光熱作用,能促進轉化生長因子-β表達,抑制炎癥反應,加重靶組織細胞缺氧血和減少瘢痕形成[14]。而兩組不良反應率的比較也是觀察組更低。不良反應中出現(xiàn)的短暫性紅斑、腫脹刺痛、色素沉著、面部瘙癢等也屬常見癥狀,屬于可控范圍內,與相關報道[15]相一致。治療后半年到一年的復發(fā)率對照組普遍高于觀察組,推測是因為長期的藥物治療會讓細菌產生相關耐藥性,以往數(shù)據[16]表明須瘡具有較高的復發(fā)幾率。常規(guī)藥物治療中的鹽酸多西環(huán)素屬于廣譜抗厭氧菌類藥物,短時間內對于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都有著較好的抑制作用,但是長期使用容易產生耐藥性[17]。
綜上所述,光動力療法治療須瘡具有良好療效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1年內復發(fā)率也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