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云,吳 磊,陳小建
(1.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皮膚科 江蘇 揚州 225012;2.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蘇州市立醫(yī)院皮膚科 江蘇 蘇州 221506)
黃褐斑是一種獲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膚病,發(fā)病機制較復雜,可能與遺傳、色素代謝、紫外線照射及內分泌等因素有關[1]。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淺棕色或深棕色斑塊,對稱分布于面頰、前額和下頜骨,深度不同,邊界不清[2]。目前,臨床上治療黃褐斑的方法有口服藥物、化學剝脫及激光等,且各具優(yōu)勢,但易復發(fā),難治愈[3]。因此,選擇安全高效的治療方式意義重大。調Q激光是一種高科技的現(xiàn)代激光技術,其可以調節(jié)波長控制治療深度,在不影響周圍組織的情況下,選擇性地破壞黑素小體,能有效祛除黃褐斑[4]。光子嫩膚則是利用強脈沖光產(chǎn)生的光化學作用,使特定的廣譜色光直接作用于患病皮膚的表面,穿透至皮膚深層,選擇性作用于皮下色素或血管,分解色斑,疏通異常封閉的毛細血管,刺激皮下膠原增生[5]。本研究主要探討光子嫩膚儀結合調Q激光治療黃褐斑的療效,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筆者醫(yī)院就診的118例女性黃褐斑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59)和對照組(n=59)。觀察組:年齡25~56歲,平均(37.04±6.45)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為(6.22±1.23)年,黃褐斑面積1~20 cm2,平均為(15.77±2.56)cm2;對照組:年齡24~57歲,平均(37.50±6.23)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為(6.25±1.13)年,黃褐斑面積為1~20 cm2,平均為(15.57±2.48)c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黃褐斑治療專家共識(2015)》[6]診斷標準;②患者在6個月內未接受其他相關治療;③患者在1個月內未暴露在陽光下;④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①光敏感患者;②瘢痕體質患者;③合并自身免疫系統(tǒng)性疾病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⑤皮膚表面有損傷者;⑥接受皮膚置換和去角質治療者;⑦合并嚴重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者;⑧長期使用激素治療者;⑨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4 治療方法:治療前,兩組患者均用洗面奶和清水清洗面部皮膚,保持皮膚清潔,患者取仰臥位,佩戴防護眼罩。對照組采用Q 1 064 nm激光儀(Medlite C6,由美國sinoshow公司提供)進行治療。先進行試驗性治療,如果面部微紅在10 min內消失,則認為試驗成功。對于沒有發(fā)紅的,適當調整處理參數(shù),光斑直徑6~8 mm,輸出能量2.5~3.0 J/cm2,頻率10 Hz[7],治療后,患者使用冷膠原蛋白面膜外敷30 min。每月治療1次,共治療6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光子嫩膚儀(飛頓醫(yī)療激光公司提供,型號Harmony xl)治療,其中激光治療頻率和對照組相同,光子嫩膚儀使用頻率為每2個月1次,共治療3次。根據(jù)皮膚性質、皮損特點及治療情況設置治療參數(shù)。治療探頭波長為560~1 200 nm,采取雙脈沖(第一脈寬為3.5~6.0 ms,第二脈寬為6.0~20.0 ms),延遲時間25~40 ms,能量密度15~26 J/cm2,終點為面部輕度發(fā)紅,皮損顏色加深。治療后,應用膠原蛋白面膜外敷30 min。
1.5 觀察指標
1.5.1 療效評估標準[8]:痊愈為色斑面積消退90%以上,肉眼觀察顏色基本消失;顯效為色斑面積消退60%~90%,肉眼觀察顏色變淡;有效為色斑面積消退30%~60%,肉眼觀察顏色變淺;無效為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2 皮膚檢測:分別在治療前后使用VISIA皮膚檢測儀(美國Can-field公司)分析圖像,觀察患者病損部位的顏色、皮膚皺紋、毛孔、紋理、色素沉著和其他相關指標,并進行評分,獲得的分數(shù)轉換為百分比系統(tǒng)。得分越低,治療效果越好。對于皮膚特性的檢測,使用SOFT5.5皮膚檢測儀(意大利Callegari公司)檢測患者皮膚,分析皮膚狀況。
1.5.3 棕色斑計數(shù):分別在治療前后采用VISIA皮膚檢測儀測量棕色斑數(shù)量,計算棕色斑計數(shù)下降率,棕色斑計數(shù)下降率=(治療前棕色斑計數(shù)-治療后棕色斑計數(shù))/治療前棕色斑計數(shù)×100%。
1.5.4 黃褐斑皮損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shù):采用MASI進行評分。面部分為四個區(qū)域,前額F約占面部的30%,右頰MR約占30%,左頰ML約占30%,下頜C約占10%。色素沉著面積(A)測定標準:色斑面積占比≤10%,1分;色斑面積占比10%~29%,2分;色斑面積占比30%~49%,3分;色斑面積占比50%~69%,4分;色斑面積占比70%~89%,5分;色斑面積占比90%~100%,6分。色斑深度(D)及色斑均勻性(H)測定標準:面部無色斑,得0分;面部輕微色斑,得1分;面部中度色斑,得2分;面部明顯色斑,得3分;面部極明顯色斑,得4分。計算公式為:MASI=F[0.3A(D+H)] +MR[0.3A(D+H)] +ML[0.3A(D+H)] + C[0.1A(D+H)],MASI總分為48分。分數(shù)越高,黃褐斑程度越嚴重[9]。
1.5.5 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面部潮紅、輕度水腫、灼痛感等。
1.5.6 隨訪:對患者自治療結束之日起開始進行門診復查,記錄患者6個月、9個月、12個月的復發(fā)情況,共隨訪12個月。
1.6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滿足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兩樣本獨立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提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后有效率為96.61%,高于對照組的8 3.0 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30,P=0.024)。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VISIA檢測各項評分比較:治療后,患者色素斑、皺紋、紋理、毛孔、紫質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VISIA檢測皮膚各項指標評分比較 (n=59,±s,分)
表2 兩組VISIA檢測皮膚各項指標評分比較 (n=59,±s,分)
注:*表示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images/BZ_103_236_1837_2265_1957.png
2.4 兩組SOFT5.5檢測各項評分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皮膚水分、彈性評分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H值、油脂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皮膚水分、彈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H值、油脂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SOFT5.5檢測皮膚各項指標比較 (±s,分)
表3 兩組SOFT5.5檢測皮膚各項指標比較 (±s,分)
注:*表示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images/BZ_103_236_2339_2265_2452.png
2.5 兩組棕色斑計數(shù)及MASI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棕色斑數(shù)量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棕色斑數(shù)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棕色斑計數(shù)下降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MASI評分較治療前較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棕色斑計數(shù)及MASI評分比較 (例,±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棕色斑計數(shù)及MASI評分比較 (例,±s)
注:*表示與本組治療前相比較,P<0.05。
2.6 兩組治療不良反應情況比較:治療期間,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2.7 兩組治療后復發(fā)率比較:對兩組治療后6個月、9個月、12個月的復發(fā)率進行統(tǒng)計,觀察組分別為0.00%、1.69%、5.08%,對照組分別為5.08%、10.17%、16.95%,兩組治療后12個月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36,P=0.040)。見表6。
表6 兩組治療后復發(fā)率比較 [例(%)]
2.8 典型病例:某女,35歲,采用光子嫩膚儀結合調Q激光治療,治療后斑片面積減少,膚質提升。VISIA顯示黃褐斑棕色斑顏色明顯變淡,數(shù)量也顯著減少。治療前后見圖1。
圖1 觀察組典型病例治療前后正面照及VISIA圖片比較
黃褐斑主要是由色素過度沉積和體內平衡機制失衡引起的。其病理變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皮膚色素沉積或皮膚角質層損傷;二是皮膚會產(chǎn)生新的黑色素來自我保護。外用藥物通常用于傳統(tǒng)的黃褐斑治療,但黃褐斑治愈難度大,因此,利用激光會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10]。調Q激光是目前常用的一種激光技術,它能產(chǎn)生高強度激光束,脈沖持續(xù)時間很短。既往研究顯示,調Q激光波長設置為1 064 nm時,低能量密度激光治療可以穿透深層的皮膚,減少對表皮的損傷,在不損害角質層的前提下破壞黑色素,但調Q激光治療黃褐斑的復發(fā)率較高,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11]。光子嫩膚技術屬于非剝脫性療法,利用選擇性光解熱原理,強脈沖光穿透皮膚,能破壞和分解色素顆粒,促進皮膚表面下細胞的自我清潔并排出體外,它能有效去除表皮色素,并且停止期較短,色素沉積的發(fā)生率更低[12]。本研究結果顯示,光子嫩膚儀聯(lián)合調Q激光治療黃褐斑有效率為96.61%,高于調Q激光單獨治療黃褐斑的療效(83.05%),且觀察組棕色斑計數(shù)下降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湯逸顏[13]等使用光子嫩膚聯(lián)合調Q激光治療皮膚色素性疾病有效率高達98.21%,顯著高于單獨使用調Q激光的有效率(82.14%),這與本研究結果類似。提示光子嫩膚儀聯(lián)合調Q激光治療黃褐斑可以極大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色素斑、皺紋、紋理、毛孔、紫質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皮膚水分、彈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H值、油脂評分低于對照組。這可能由于光子嫩膚儀和調Q激光聯(lián)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脈沖光的使用,促進深層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的重組和結合,恢復皮膚彈性,增加光澤,增加愈合效果[14]。提示光子嫩膚儀聯(lián)合調Q激光治療黃褐斑可以改善皮膚的相關指標,使損傷皮膚快速恢復。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者MASI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真皮層損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修復,同時光子嫩膚儀聯(lián)合調Q激光治療黃褐斑使皮損緩解的效果也更加顯著。本研究分別對兩組治療后6個月、9個月、12個月復發(fā)率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觀察組復發(fā)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可能與光子嫩膚能破壞與分解色素顆粒,可用于全面部治療,使皮膚中膠原纖維的結構發(fā)生變化;且調Q激光可以調節(jié)波長、控制治療深度并選擇性破壞黑素體有關[15]。兩者聯(lián)合使用能更有效清除黑色素,降低黃褐斑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光子嫩膚儀結合調Q激光治療黃褐斑效果顯著,能明顯改善皮膚狀態(tài),且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增加樣本量,對兩者結合不同外用藥治療效果做深入研究,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全面的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