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他是南京市民口口相傳的“城墻守護神”,是南京農(nóng)工黨人心目中的前輩先賢。他醉心于文物保護工作,利用業(yè)余時間對南京的歷史沿革和名勝古跡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在保護南京明城墻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就是我國經(jīng)濟學家、歷史學家、文物保護專家朱偰。
朱偰(1907 年4 月15日—1968 年7 月15 日),浙江海鹽人,著名史學家朱希祖長子,幼承庭訓,25 歲即獲得德國柏林大學的經(jīng)濟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成為國立中央大學經(jīng)濟系教授,1952年加入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曾任農(nóng)工黨江蘇省委會、南京市委會委員。自從在南京安家,朱偰便深深地愛上了這座鐘靈毓秀的城市。他說:“此四都(長安、洛陽、金陵、北京)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p>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華的勢頭愈演愈烈。當時在國立中央大學執(zhí)教的朱偰每日憂心,唯恐六朝文物毀于戰(zhàn)亂。出于對南京歷史文化的熱愛,他利用授課之余的時間深入考察和記錄金陵古跡。正如他在《金陵古跡圖考》結語中所說:“此固民族文化之不幸,然而是則無可奈何,亦唯
1934 年,《金陵古跡圖考》書影(朱偰著)
有聽之耳。余個人之責任盡于此而已?!敝靷挠脮沽嚎钙鹆耸刈o南京歷史古建筑的重任。從1932 年 至1935 年,朱偰的足跡遍布南京各處,陵寢墳墓、玄觀梵剎、祠宇橋梁,城郭宮闕和南京城墻等,都由他親自攝影和測量??疾炱陂g,他甚至還曾被軍隊誤會成“間諜”。耗時三年、歷經(jīng)艱辛,朱偰終于編寫完《金陵古跡圖考》,又在2000 多張攝影照片中,精選了300 余幅,編輯出版了《金陵古跡名勝影集》。這兩本著作圖文并茂、一圖一考,是我國系統(tǒng)介紹南京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著作,對了解南京城市發(fā)展史,尤其是“六朝古都”興廢史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學術意義。
1935 年6 月,華北局勢緊張。朱偰懷帶著強烈的愛國熱忱,著手對北京的城市規(guī)劃、宮殿苑囿、寺廟陵寢進行研究,并于當年夏天來到北京,實地測量、攝影,完成《元大都宮殿圖考》《明清兩代宮苑建置沿革圖考》《北京宮闕圖說》三部專著,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一系列文物考察書籍的成功出版,讓朱偰在學術界贏得了很高的聲譽。1951 年9 月,劉伯承(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陳毅(時任華東軍區(qū)司令員)派人約請在南京大學任教的朱偰見面。當朱偰踐約趕到時,劉伯承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對他說:“昔日在延安讀你書(指朱偰著《金陵古跡圖考》)時,很想與作者一見??赡菚r我在解放區(qū),先生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今日書與作者俱在面前,可謂如愿以償?!敝?,劉、陳二人又約朱偰一同考察陳文帝陵、莫愁湖、石頭城、南唐二陵等地,共商文物保護大計。
1953 年,朱偰被調(diào)至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后被任命為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分管圖書館、博物館及文物保護工作。1954 年,因南京明城墻年久失修,局部城墻有崩塌風險,連續(xù)發(fā)生了數(shù)起坍塌事故后,當時的南京市政府決定局部拆除城墻,保留重要部分。然而,到了1956 年夏初,南京開始大規(guī)模拆除明城墻。6 月20 日,朱偰的日記里有這樣一段記載:“赴太平門西覆舟山后及雞鳴寺后察勘城墻,據(jù)市建委意見欲加以拆除。余表示玄武湖風景所系,必須鄭重加以處理……晤彭沖市長,對拆除玄武湖城墻一事表示反對。”
1956 年8 月,拆墻風波更甚,有關部門把古城墻作為救災賑濟款,對于失業(yè)者實行以工代賑,拆下一塊城磚,可以賣一毛錢。朱偰得知中華門、石頭城邊上的城墻正在被拆除的消息后,立刻趕到了現(xiàn)場。當看到中華門城堡即將成為一堆瓦礫、草場門以南城墻已經(jīng)面目全非、南京最早的城墻——東吳遺跡“鬼臉城”也將被毀,城磚將被敲碎用于鋪路時,朱偰心急如焚。他緊急向市領導直言相諫,同時聯(lián)絡各界,致電中央文化部。9月23 日,朱偰在新華日報上發(fā)表的《南京市建設部門不應該任意拆除城墻》一文談到:“希望南京市委會立即查明責任,加以處理,并設法制止隨意拆除古城墻、利用城磚。有關負責部門應該立即作出檢討,并作為教訓,以避免今后再有此類事件發(fā)生,致使國家文物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边@篇文章先后被《光明日報》《文化新聞》等報刊轉載,省、市電臺也予以播報,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不久,文化部正式下令停拆南京城墻,中華門和石頭城遺址的核心部分得以保存至今,成為南京這座“美麗古都”的永恒見證。
1957 年,朱偰抵制破壞南京古城墻的行為被錯誤定性。1961年9月,他被調(diào)至南京圖書館工作。朱偰一生中的最后十年,雖然在政治上屢屢受挫,但他守護南京文物古跡的熱忱卻絲毫未減。他一直尋訪古遺、測繪考證,編制完成《金陵古跡圖》《南京近郊名勝古跡圖》《明代宮城復原圖》等著作,直至1968 年7 月15 日辭世。
1978 年11 月,朱偰恢復了名譽。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原主席艾煊曾發(fā)文說:“只有朱偰直接拿‘帽子’換來的這座中華門城堡,到底沒有被拆被毀,今天依然巍巍聳立。覆舟山以北的那條玄武湖邊的堞影美景,依舊令人心曠神怡。這座門、這道墻,竟沒有被毀,也許是人們懾于朱偰的正氣、傲骨和勇氣,也許是出于對朱偰悲慘命運的憐憫或同情。若在古代,人們會把朱偰視為護城之神而去敬重他?!?/p>
2007 年4 月,紀念朱偰先生誕辰百年座談會在南京召開,農(nóng)工黨江蘇省委會、南京市委會領導參加活動,共同紀念這位農(nóng)工黨先賢堅毅而剛強的學者風骨和愛國奉獻的崇高精神。
2009 年,新中國成立60 周年慶?;顒忧跋?,朱偰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南京人物”之一。
多情最是臺城柳,猶自依依戀故人。今天,南京的明城墻,作為世界最長、規(guī)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仍然屹立在紫金山麓、秦淮河畔,見證著這座歷史名城的日新月異。新時代新氣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生活在南京這片熱土上的農(nóng)工黨人將秉承先輩遺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強領導下,以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歷史使命感,自覺肩負起建設山水城林、守護民族文化的重任,認真思考保護與利用的關系,積極回答傳承與弘揚的命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賡續(xù)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