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高考那年的作文主題是“行囊”,我在卷面上恣意暢想著未來的日子,交上答卷,也真正背起現(xiàn)實的行囊,正式開啟了離家的日子。
從大學(xué)城市到家鄉(xiāng)小城,直達(dá)的只有兩趟綠皮火車,時長六七個小時。一趟深夜出發(fā),凌晨到達(dá),另一趟中午出發(fā),晚上到達(dá)。
發(fā)車前不久,我獨自擁著背包、拖著箱子,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候車室里,字正腔圓的廣播、嗡然不絕的交談、轱轱轆轆的行李箱滑行……四面八方奔涌而至的過客猶如水滴融入大海。喧鬧是屬于外界的,我只覺得像闖入了平行世界,周圍環(huán)繞著沒有觸感的一切,而沉甸甸的行李很快又將我拉回現(xiàn)實。而后,回家待的時間越來越短,行李越來越輕,我也逐漸習(xí)得了旅途的參與感。
開始檢票了,隊伍前后人頭攢動,不時傳來淳厚的鄉(xiāng)音。進(jìn)到車廂,狹窄的過道也常常堆著行李,一路“借過”“謝謝”,終于找到座位。總會有熱心的乘客幫忙把行李箱放到頭頂置物架上,我便一邊感激不盡,一邊暗自發(fā)愁怎么再麻煩別人取下來。安置妥當(dāng)后,給爸媽報平安,即便我已熟稔往返行程,仍習(xí)慣多給彼此一分踏實感。
搭乘白天的列車時,車廂格外熱鬧,有人端著熱氣騰騰的泡面,有人蹺腿打著撲克,有人推銷著列車模型……人們面對面坐著,總有熱情的鄰座分享零食和故事。嘈嘈切切,不絕于耳,時而望向窗外,短暫放空自己到路途之中。
綠皮火車微微顛簸著,穿越山丘與河流。陽光透過樹木投射進(jìn)來,光影婆娑,我時而盼望途中的時光能再慢些,也許是近鄉(xiāng)情怯,也許是想一直積攢著快到家的喜悅與期盼。成排的樹木在車窗中忽閃而過,我來不及看清它們,它們也慣看這行色匆匆吧。四時之景不同,在火車窗中年復(fù)一年地循環(huán)播放著。而我有幸目睹了夏日綠樹陰濃,冬日銀裝素裹,卻少見春日草長鶯飛,秋日霜花開遍。只見證著寒暑假限定版的季節(jié)畫卷,目送著人們到達(dá)心之所向。而搭乘夜車時,難免錯過沿途風(fēng)景。硬座車廂夜燈長明,車窗玻璃像一面鏡子,映著窗內(nèi)的風(fēng)塵仆仆與窗外的萬家燈火;而臥鋪車廂夜深熄燈,沿途的光亮偶爾閃爍到車廂內(nèi),倒有幾分“滿船清夢壓星河”之感。
出行旺季,難免在火車上擠得昏昏沉沉,倒不如選擇搭乘夜車,一覺醒來,到站天明,披著朝霞回家,一切清清亮亮的。
每逢暑假,到站時日光熹微、氣溫宜人,于是順路去逛一逛早市。攤主們早已從郊區(qū)田地里趕來,三輪車、四輪小貨車,一輛挨著一輛,沿廣場的路沿停放著。最新鮮的瓜果蔬菜掛著早露,擺放在車斗里或者地面上。剛炸的糖糕、面泡、壯饃,無一不散發(fā)著小城獨有的煙火氣。逛完一圈,趕在額頭冒汗前,正好滿載而歸了。而寒假到站時,天還不太亮,空氣冷冽而親切。出站口燈光昏暗,我努力張望著,一種心有靈犀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迫不及待地與爸媽的目光交匯。爸媽看到我裹得如粽子一般,走動起來像只企鵝,笨拙地?fù)u搖擺擺,依然免不了關(guān)切地嗔怪——穿得這么薄,多冷啊。
也有一票難求的時候,買候補票就像開盲盒,不過,綠皮火車的硬座、臥鋪,乃至無座、換乘,就都隨機體驗到了。有一次和同行同學(xué)都只買到無座票,上車后又都把自帶的小馬扎讓給了同樣無座的老兩口,也算真正體會到了如何困得站著都能睡著。也曾買過連夜換乘的車票,空空蕩蕩的站臺,冬有嚴(yán)寒,夏有蚊蟲,總能看到工作人員跺著腳、踱著步,寒來暑往,還好有他們在,游子和家人都能更安心些。
家里還珍藏著一沓綠皮火車的往返車票,時間塵封,字跡已漸漸淡去。后來,電子客票漸漸普及,動車、高鐵也開通了,出行有了更明凈的車窗,更舒適的座椅,更多花樣的餐食……綠皮火車不再是首選的交通工具。在人們常說的“中國溫度與中國速度”更迭之中,不變的是,每次離家,總會羨慕同站臺下車的人。誰知,于他們,此處是故鄉(xiāng)還是他鄉(xiāng)呢?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yuǎn)行客。數(shù)小時的火車行程,相比人一生的漂泊與歸程,也顯得短暫,而當(dāng)以年為頻率單位來度量,這程歸期就變得格外有分量了。綠皮火車承載著求學(xué)數(shù)年的過往,見證著離家獨行的逐漸熟練,我漸漸感同身受于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背影》,聽聞《人世間》時,也恍悟已是曲中人,“歲月的列車不為誰停下……平凡的我們撐起屋檐之下一方煙火……祝你踏過千重浪,能留在愛人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