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痹卺t(yī)療水平遠不如今天的古代,人活70 歲便已是“稀見”了。而唐代的偉大詩人、有著“詩魔”和“詩王”之譽的白居易,卻在跌宕中活了75 歲,經(jīng)歷了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8 代皇帝,成為唐代詩人中公認的“壽星”。
這位百姓喜愛的大詩人,究竟有著怎樣的養(yǎng)生之道呢?
白居易認為自我心理調(diào)節(jié),是最大的養(yǎng)生之道,他在詩中寫道:“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彼J為,長壽之道不在于藥物保養(yǎng)和神仙保佑,而全靠自己的“心理調(diào)節(jié)”。因此,他把“養(yǎng)心”作為自己的首要養(yǎng)生秘訣。一生中,他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性格,時時處處以豁達、樂觀處世,并為自己取字“樂天”。其實他的人生境遇并非一帆風順:40 歲時,母親陳氏病逝,長女金鑾子夭折。面對雙重打擊,白居易以詩泄悲,“朝哭吾所親,暮哭吾所愛”。45 歲時,他因越職上疏,被貶官江州,仕途遭受打擊,遂撰長詩《琵琶行》《長恨歌》等,自我排憂解愁,慰藉心靈。61 歲時,兒子阿崔病死,他撰詩《哭阿崔》,以排解內(nèi)心的哀傷。74 歲時,白居易因患眼疾而辭官歸隱,他與六位年過七旬的老友建立了“七老會”,經(jīng)常在一起高談闊論,飲酒賦詩,歡度晚年,還為后世留下了《七老會詩》等詩篇,彰顯了人生的豪氣。面對家庭的變故,仕途的坎坷,白居易均能以儒家“獨善”思想和佛家思想進行自我開解,進而使他“寡欲身少病,樂天心不憂”,安貧樂道,樂觀向上。被貶官江州時,別人都替他惋惜不已,他卻喜形于色:“匡廬在念久矣,今得青山綠水中為風月主人,幸甚!”這種胸襟與境界,與蘇軾難分伯仲。
白居易認為,出游可以開闊眼界,增強體力,增長見識,寥廓胸襟。他一生足跡遍布半個中國,流連于山水名勝之間,胸襟不斷得以開闊:“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倍嗝春肋~的視角!“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閑心對定水,清凈兩無塵。手把青筇杖,頭戴白綸巾。興盡下山去,知我是誰人?!边@首描寫杭州西湖玉泉寺的詩,彰顯了詩人的“養(yǎng)心”境界:“閑心對定水,清凈兩無塵?!币讶贿_到了超然忘我的境界。雖然身遭諸多厄運,但詩人的眼里、胸中依然是好運相繼:“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白居易一生崇尚運動。他認為,人只有動起來,才能有強健的身體。他一生都有散步的好習慣,或“繞庭行數(shù)匝”,或“散步中門前”,或“遠足勞童仆”。即使到了人生暮年,他仍然堅持運動不輟。晚年時,他除了在庭院內(nèi)外種花、種樹之外,還經(jīng)常到外面曬太陽、散步、靜坐。白居易對氣功很是鐘情,“身適忘四支,心適忘是非。既適又忘適,不知吾是誰。”靜坐講究“心靜”與“氣動”相結(jié)合,這正合白居易心意,于是他后半生都抽出時間來,“自靜其心練氣功,無求于物長精神!”一動一靜,動靜相濟,成為白居易獨到的養(yǎng)生之法。
“心足即為富,身閑乃當貴”,白居易非常注意飲食的樸素,他認為,科學飲食也是養(yǎng)生的應有之義。他在飲食方面追求簡易、素淡,“能充饑即是美食,可容膝便為安居。”據(jù)史料記載,白居易的早餐極為簡單,僅是一杯云母粥,烹葵炮嫩筍。白居易偏愛竹筍,詩作中多有出現(xiàn)。據(jù)現(xiàn)代科學分析,竹筍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對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有一定療效。白居易的早餐素淡,午餐、晚餐也以素食為主,素食淡味,定時適量,不多沾肉味。即使偶爾開葷,也不過是“飯熱魚鮮香”而已。白居易的“素淡”養(yǎng)生理念不僅體現(xiàn)在“戒美味”上,還實踐于“節(jié)色欲”上,他好道信佛,潛心修養(yǎng),節(jié)制女色情欲之事。白居易有妻妾數(shù)人,但從不隨心所欲,貪迷情欲。他在《寄盧少尹》寫道:“老海心不亂,莊戒形太勞。生命既可保,死籍亦可逃。嘉肴與旨酒,信是腐腸膏。艷聲與麗色,真為伐性刀?!?/p>
獨特的養(yǎng)生之法,使白居易在唐代詩人序列中創(chuàng)下了“三高”:壽命長,終年75 歲,遠遠超過了李白、杜甫;著作豐,現(xiàn)存詩文2800 多首(篇),位居唐代前茅;文學成就高,他留下的佳作名句最多,千古不朽,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堪稱第一流的大詩人!今天,我們在欣賞白居易的詩句時,還可以從他獨特的養(yǎng)生之法中獲得一些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