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玲
(蘭州文理學院 外語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當前,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一項重大而迫切的任務[1]。因此,外語學科應緊抓新文科建設[2]契機,發(fā)揮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優(yōu)勢,通過學科交叉與融合,主動服務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3],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這其中,師資隊伍建設是外語學科融合發(fā)展的必備要素,也是外語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保障。高校外語教師應自覺地將國際傳播理念融入外語教學,提升國際傳播教學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將大學生視為潛在的國際傳播者,培養(yǎng)他們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能力”[4]。甘肅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也是傳承絲路文明和推動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通道。調查了解甘肅高校外語教師國際傳播教學能力的現(xiàn)狀,對培養(yǎng)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和甘肅故事,傳播絲路文化的“外語+國際傳播”復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學能力是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的行為特征。教學能力既影響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也關乎教師自身發(fā)展。新文科背景下,外語教師應發(fā)揮國際傳播教學的獨特優(yōu)勢,培養(yǎng)和提升自身國際傳播教學能力。
本研究結合教學能力的定義、特征和傳播活動的基本要素,即傳播者、訊息、媒介、受眾和傳播效果[5],從情感態(tài)度、傳播學理論知識、國際傳播教學實踐等三方面,建構外語教師國際傳播教學能力內涵。
本研究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系列講話和新文科建設為敘事背景,聚焦甘肅高校外語教師,調查分析這一群體的國際傳播教學能力現(xiàn)狀和發(fā)展需求。研究框架包括國際傳播教學能力內涵、外部保障和能力發(fā)展三個模塊,分為五個維度,分別為:主觀認識,指外語教師在教學中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專業(yè)知識,指外語教師對國際傳播理論與知識的學習和內化;外語教師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教學實踐現(xiàn)狀;外部保障;外語教師國際傳播教學能力發(fā)展面臨的困難、期望和建議。此外,研究者還設計了5個開放式訪談問題,對3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教學能力較為突出的外語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本研究依據(jù)研究框架,采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和半結構性訪談相結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問卷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和國際傳播教學能力相關問題,其中封閉式問題21個,包括單項或多項選擇題;開放式問題1個。通過問卷星累計收集有效問卷134份。
調查對象為在甘肅7座城市高職或本科院校任職的外語教師,男女比例為1:3.6(男性29人,女性105人);年齡主要介于31-50歲之間(79.85%);講師和副教授職稱占比最高,分別為41.79%和47.76%;65.67%的教師具有15年以上教齡;教師學歷以碩士為主(86.57%);絕大部分教師教授英語(94.78%),個別教授法語、俄語、日語和阿拉伯語等語種;47.02%的教師同時教授公共外語和專業(yè)外語,只教授公共外語或專業(yè)外語的教師人數(shù)無顯著差異(29.1%和23.88%);絕大部分教師(82.84%)的教學對象層次為本科。
總體而言,調查對象分布均衡,較好地覆蓋了甘肅省內各高校多語種外語教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問卷數(shù)據(jù)采用SPSSAU分析,具體包括百分比、響應率、普及率和分類匯總等統(tǒng)計方法,訪談內容進行文字轉錄和主題分析。
(一)外語教師對國際傳播教學的主觀認識和態(tài)度
問卷首先調查外語教師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教學的主觀認識和態(tài)度,結果顯示,外語教師認為文化教學應成為外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并且對此持有包容、開放的教學態(tài)度;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是包括中國文化“走出去”與世界優(yōu)秀文化“引進來”的雙向國際傳播活動。同時,絕大部分外語教師在教學中已具有一定的國際傳播意識和理念,能夠落實思政育人,認可在外語教學中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對于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中國、理解世界”的重要作用。
問卷第二部分調查外語教師對國際傳播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外語教師普遍認可多元傳播主體在中國故事國際傳播中發(fā)揮的作用。
從問卷調查和訪談可以看出,甘肅高校外語教師對國際傳播所涉及的傳播主體、受眾和傳播內容等要素有基本的認識和理解,但也需要進一步系統(tǒng)化學習國際傳播相關理論,將其融合到外語教學實踐中。
問卷第三部分從教學能力、教學工具和技術層面考察、分析甘肅外語教師國際傳播教學實踐現(xiàn)狀。
問題8考察外語教師對國際傳播教學能力的自我認知與判斷。在自我評價中,僅有個別教師(12.69%)能夠做到“非常自然、得心應手,與教學內容高度融合”,半數(shù)以上(54.48%)教師認為“在外語教學中能較好地融合中國故事,并與教學內容契合”,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31.34%)認為“融合度一般,與教學內容契合度不是很高”,極個別“完全沒有融合,只完成教材規(guī)定的內容”(1.49%)。
三系雜交種皖芝10號參加2013年安徽省芝麻新品種區(qū)試,產量為1 498.50 kg/hm2,比對照品種豫芝4號增產2.04%,2014年通過安徽省鑒定。2015—2016年全國(江淮片)芝麻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產量1 261.65 kg/hm2,比豫芝4號(CK)增產2.54%;含油量為58.18%,蛋白質含量20.97%;莖點枯和枯萎病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5.07和0.85。該品種具有優(yōu)質、高油、高產、多抗、綜合性狀優(yōu)于全國對照品種豫芝4號等特點,適合制油、食品保健。
總體而言,外語教師迫切需要提升在外語教學中融合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教學能力,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均反映出目前外語教師對中國文化對外話語表述等教學資源的選取途經(jīng)具有個性化、多樣化特點;教學資源著眼于新文科視角,體現(xiàn)課程思政要求。但是,體現(xiàn)國際傳播的外語教材和課程資源庫建設的進度與外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教學的迫切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
外部環(huán)境是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和提升的重要保障。由于本研究的對象為甘肅高校外語教師,因此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教學應突顯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既講好中國故事,也講好甘肅故事。但是調查顯示,28.36%的教師表示不了解,40.3%的教師認為沒有校本特色,僅有31.34%的教師表示自己所在學校具有校本特色,主要聚焦在“絲路(敦煌)文化、黃河文化、非遺文化、中醫(yī)藥及旅游、傳媒”等方面。
制度保障方面,調查對象對“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標準中落實對課程思政的要求” 這一項的認可度最高,普及率達73.13%,這體現(xiàn)出外語教師能從國際傳播視角出發(fā),充分發(fā)揮外語類課程“隱形思政”的功能,牢固樹立學生的四個自信,堅定學生在國際傳播中的中國立場,幫助學生在國際話語場講好真實的中國故事,成為有態(tài)度的國際傳播者[4]。然而,教師對其他一些制度保障的了解程度較低,依次為“開展跨學科和跨專業(yè)教學實踐與研究”(35.82%)、“開展以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為特色的教學資源建設”(35.82%),以及“開展以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為特色的學科競賽”(29.85%)。因此,甘肅各高校應完善保障制度、加大宣傳力度,確保外語教師在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教學中獲得更全面的教學支持。
調查顯示,教師在外語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面臨多重困難,“不能用外語準確表達特定術語”和“對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欠缺”成為最主要的困難,普及率分別達64.93%和59.7% 。50.75%的受訪者認為“教學內容繁重,難以融入”;其它困難還包括“缺乏國際傳播策略與知識”(47.01%),“信息獲取不夠及時(41.04%)”,“缺乏實踐經(jīng)歷,感受不深(40.3%)”, “缺乏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32.09%)以及“其它”(0.75%)。
調查外語教師對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教學能力的期望,普及率統(tǒng)計可以看出教師對各項提升措施期望值均較高,特別是對“提升中國文化素養(yǎng)與知識儲備” 以及“提升中國文化外語表達能力”有著最高的期望,均為71.64%;其它還包括“加強國際傳播專業(yè)知識學習與儲備”(68.66%),“增加參與式、體驗式培訓機會”(65.67%),“提升國際傳播教學能力”(59.7%)以及“加強跨學科和跨專業(yè)教學團隊建設”(53.73%)。
不難看出教師普遍希望加強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同時他們也希望獲得更多培訓機會,開展項目式和實踐型教學活動,提高國際傳播教學能力。
首先,研究表明甘肅高校外語教師在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層面普遍認可外語課堂教學內容的多元性,特別是對文化教學持有高度認同感和包容、開放的教學態(tài)度。他們認為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應只是介紹異國文化,而應是中國文化“走出去”與世界優(yōu)秀文化“引進來”的雙向傳播活動。此外,教師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形成普遍共識。在新時代和新文科理念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既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著力點,也是大學外語教師所擔負的新任務與新使命。
其次,新文科和國際傳播背景下,外語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擴充知識儲備的必要性。問卷和訪談反映出:教師在外語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時,對中國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特定術語的外語表達仍然存在欠缺,成為教學中的主要困難。同時,調查也顯示,外語教師認同高校也是國際傳播的重要主體之一。當前,外語教師的國際傳播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翻譯和跨文化交際教學層面,因此在“中國故事”國際傳播中需要考慮不同傳播對象,即受眾的感受,采用不同的傳播策略。盡管絕大部分外語教師在教學中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國際傳播意識與理念,對國際傳播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系統(tǒng)和全面,與外語教學在新文科和國際傳播語境下應發(fā)揮的作用還有一定距離。當然,所有教師對了解和學習其他學科知識都持有正面肯定態(tài)度。
與此同時,在國際傳播教學實踐層面,外語教師對應具備的國際傳播教學能力普遍表示認可,但自我評價卻反映出一些問題和困難。新手教師和教齡較長的教師對國際傳播教學能力自我評價較低,更需要進一步提升在外語教學中融合國際傳播教學的能力。教師對母語文化知識與表達能力,以及國際傳播技巧與策略不夠重視,還沒有從新文科和國際傳播的視角看待外語教學。此外,教學資源呈碎片化、分散化狀態(tài),教師的教學反思與研究意識不高,對制度保障認識模糊等問題也是制約外語教師國際傳播教學能力提升的因素。
首先,提升外語教師國際傳播教學能力,不僅需要掌握外語語言文化知識,更需要樹立文化自信,儲備廣博的中國文化知識及對應正確、權威的外譯表達,在跨文化交流中積極傳播中國聲音和講好中國故事。此外,外語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國際傳播教學理論與實踐能力,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國際傳播構成要素與傳播特征,提升外語教學與國際傳播教學的融合能力,將外語教學視為對外信息傳播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方法、設計和評價中體現(xiàn)國際傳播的內在要求,從而做到“了解中國,溝通世界”。同時,外語教師還應積極參與各項語言服務實踐,積累國際傳播實戰(zhàn)經(jīng)驗。
其次,對外語學科國際傳播的教學研究也應得到重視。通過教學研究,提升外語教師對新文科、外語教學與國際傳播教學關系的認識與梳理,從而達到“以研促教,教研結合”。外語教師應將國際傳播與跨文化交際、文化翻譯、話語分析等結合,進行跨學科研究,探索如何有效地將中國話語傳播到世界。
與此同時,外語教師應借助各院校新文科建設的契機,結合院校特色,主動對接其他學科教師,組建跨學科、跨專業(yè)的國際傳播教研共同體,開發(fā)體現(xiàn)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教學資源和課程資源,建設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中國文化外語權威話語表達體系。
此外,高校對外語教師國際傳播教學能力提升應給與更多重視,將其作為外語教師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全體外語教師國際傳播技巧與策略的系統(tǒng)化培訓,制定國際傳播教學能力反饋與評價機制。甘肅各高校應借助國家新文科發(fā)展契機和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結合地方優(yōu)勢和校本特色,建設別具一格,真實、立體和全面展示國家和甘肅發(fā)展的外語國際傳播教學體系和師資隊伍。
新文科理念為外語教師和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視野與空間。消除外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現(xiàn)象,搭建中國聲音在國際舞臺的傳播渠道,是時代賦予外語教師新的使命與任務。高校外語教師自身既是培養(yǎng)潛在國際傳播人才的主力軍,也是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的傳播者。提升外語教師的國際傳播教學能力,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甘肅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省份和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地,了解甘肅高校外語教師“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國際傳播”教學能力的現(xiàn)狀和困難,能夠為甘肅和我國其他省份高校外語教師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教學能力提升提供指導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