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儉
有人把本土文化看成是高深莫測的東西,其實,它就是一種文化環(huán)境。這種文化環(huán)境可大可小,地方和鄉(xiāng)土文化是一種本土文化,它看得見摸得著。例如,小朋友順嘴就出的方言童謠 “牽豆腐,吱嘎嗚”“小酒咪咪,蟹腳掰掰”“挑挑馬來頭,嘗嘗香椿頭”等這些都是家鄉(xiāng)的本土文化,這些熱乎乎的本土家鄉(xiāng)文化在學生幼小的心里早已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它一代一代傳誦著……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可以運用自然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和文化資源開展有特色的美術教學活動?!保?]學生對家鄉(xiāng)很熟悉,情感很豐富,課堂上我們可以把教科書適當“放大”些,導入環(huán)節(jié)巧妙引入一個點,由這個點將學生引導到與家鄉(xiāng)本土文化碰撞的場景中,激發(fā)其興趣并啟發(fā)其思考。
例如,人美版一年級《我們身邊的線條》,在導入時,我設計播放了一段音畫家鄉(xiāng)風貌,微笑著對學生說:“懶羊羊接到一個《風調“虞”順 守護家鄉(xiāng)》的線描畫比賽,這可把他給難住了,咱們來幫幫他,帶他去我們的家鄉(xiāng)走一走,好不好?”小朋友們歡呼雀躍,異口同聲地表示愿意。我繼續(xù)提問:“從視頻中你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不同特點的線?”此刻,學生將自己置身于這個熟悉的江南小城之中,“那條曲曲彎彎的是六弦和,還有好多條直直的小石橋,晚上很美的,我們常去散步”“看,這是古老的方塔,有八個角,我和小朋友數(shù)過”“老師,這里好像是我以前住過的小巷,屋頂兩端是往上翹的,街道很窄的,兩步就可以跨到對面的阿婆家,那個瓦圓圓的……”好多學生興奮地說起來。這樣歡快真實的課堂情境,更能體現(xiàn)老師和學生的精神生命。當我們營造出了這種和諧氣氛的課堂氛圍時,學生不但樂于聽課,而且會發(fā)生“共振”效應。
美國理查德· I· 阿蘭茲教授指出:要“把授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生動新穎的學習材料和例子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2]在這個導入環(huán)節(jié),我更多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以當?shù)氐淖匀毁Y源作為導入。一方面給課堂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線條的興趣。
課改后,美術教科書上有許多課題內容都涉及地方文化,美術教師可以根據(jù)當?shù)氐奈幕h(huán)境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將一些本土的文化資源與美術學科內容融為一體,并重新組合成適應本校學生學習的新內容。在課堂或平時的活動時間里,可以讓學生真正經(jīng)歷一些事情,讓他們沐浴在五彩斑斕的真實生活里。事實說明,學生對形象生動的、自己能主動參與的學習內容,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中,我們要圍繞知識點,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緊聯(lián)系起來,使他們的思維能夠在短時間內被激活,主動去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如,在教學人美版十一冊《家鄉(xiāng)的藝術》前。我對常熟的傳統(tǒng)工藝做了一番調查,思考著這課怎么教?花邊作為常熟的傳統(tǒng)工藝,在常熟當?shù)乩习傩招闹惺菢O為熟悉的,連我這個60后對花邊工藝也是記憶猶新的。那些年,常熟婦女們閑下來的手頭活就是繡花邊,樹蔭下、弄堂里,針線在她們手里上下飛舞,一幅幅花邊樣在她們嘮嗑歡笑中生成。小朋友們則在大人的手腳邊也開始了學藝。在她們眼里雖然這種藝術毫不起眼,但給她們帶來了美和歡樂。而如今對于這個已有70多年歷史的常熟花邊知道的人已很少,小學生更是不知。所以,這花邊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迫在眉睫。課前,我給學生也布置了作業(yè):回去詢問長輩,調查了解家鄉(xiāng)有哪些特別出名的鄉(xiāng)土藝術?教學中,我挑選了一些民間藝術圖片導入,有書本上的江蘇泥人大阿福、浙江民居木雕等。其中,還有一張是常熟花邊精品圖片,我點擊放大并加重語氣問:“有沒有同學知道這是哪里的民間藝術?”有學生舉手搶著說:“常熟繡花”“十字繡”,有的學生則低下了頭?!翱磥泶蠹伊私獾貌惶珘?,這是常熟傳統(tǒng)的花邊”,我隨即點擊出多幅花邊作品圖片,向學生介紹:“花邊在清末從歐洲傳入我國,因常熟盛行自成一派,所以稱‘常熟花邊’?;ㄟ厔傞_始是用作臺布的,樣式也單一,后來原材料、品種、針法、花樣顏色都逐步豐富了,發(fā)展到后來,花邊不僅用在了枕頭、被面等的生活用品上,還被作為藝術裝飾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痹谥v述花邊歷史和曾經(jīng)的輝煌之后,我拿出一塊精美的臺布花邊制品,學生看到都驚呆了,他們感慨于花邊工藝的精致,突然一個女同學舉手:“老師,我奶奶有一塊手帕也是繡的花邊?!薄袄蠋煟依霞矣锌跈还瘢厦嬗幸粔K蓋布,上面繡的也是花邊圖案”,我甚是欣喜,“你們想不想對常熟的花邊工藝了解得更多些,想不想將我們常熟特有的花邊文化傳承下去?” “想”,學生們參與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了。“今天,老師給每組同學準備了一個百寶箱,請打開看看里面有些什么寶貝?”學生一陣驚喜,“老師,我們百寶箱里是繡有梅花等圖案的香囊”,“我們百寶箱里有冰墩墩胸針,還有一鳴驚人——知了”,學生對意外收到的百寶箱興奮不已,更對百寶箱里物件上的花邊刺繡驚嘆連連。帶著同學們的疑惑與好奇,我以花邊精工細巧、色彩絢麗、扣貼相配等藝術特點為切入點,以年年有余(魚)為例,對花邊的圖案設計及簡單的幾種針法進行了分析及示范。例如,魚眼可用常熟花邊中的繞耳法繡成,先將針緊靠出線處繞十圈,手邊繞邊搭住,然后轉動針抽出就可收成圓形狀的魚眼,魚鱗則可用鏈條針或游針做成粗線或細線,魚頭與魚身的縫合則可在反面半厘米處用切線完成……面對面示范讓學生對常熟花邊更充滿了好奇,躍躍欲試。六年級一小部分學生有十字繡功底,材料一到手就熟練地開始了分線,穿針,而較多學生沒有一點針線功底,所以作業(yè)呈現(xiàn)兩種形式:一是為提供的香包設計花紋,可根據(jù)欣賞的花邊圖案把自己感興趣的畫下來,學用老師的游針進行繡制;二是發(fā)給有針線基礎的學生人手一個小物品手機袋,讓學生先畫花紋,再用學到的游針、切針、扣針的簡單針法繡下來。幾個女同學左手捻布,右手拿起針線,先穿后引,專心致志,慢慢地荷花出現(xiàn)了。雖然她們的針腳有些皺,但成功的喜悅早已是按捺不住了,課堂上學生對傳統(tǒng)花邊藝術的喜愛程度超出了我的預料,他們在課堂上感受到了花邊藝術的美,以至于進入到了一種完美體驗狀態(tài)之中。芝加哥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克西斯曾特密哈里的“沉浸體驗”指出:“如果你沉浸其中,就能專心致志地去做這件事,專注程度之深,甚至使你忘了時間,行動者和行動完全融為一體了?!?/p>
這種接地氣的本土文化,學生不是不感興趣,而是缺少與傳統(tǒng)文化接觸的機會與途徑。魯迅先生說過:“越有地方性就越有世界性。”本土文化的引入讓學生有了與濃郁鄉(xiāng)土氣息課程零距離接觸的機會。通過與本土文化的深交,讓學生逐步去愛上我們的地方文化,使他們的心靈和精神世界得到真正的豐富,在增添課堂教學厚實感的同時,更讓學生的精神和情感產生了共鳴。
課程標準指出:“選擇身邊的媒材,學習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簡單的工藝制作?!保?]當今的美術表現(xiàn),一些綜合性媒材的運用賦予了畫面新的生命力與視覺語言,在教學方法相同的情況下,選用不同的材料會給人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作思路,其作品也更有藝術表現(xiàn)力。在課堂上,我們要挑一些學生熟悉的廢舊材料作品對其進行“熏”導,這種多樣化、趣味化的畫面能給予學生驚喜和新鮮感,這既激發(fā)了他們的主動參與性,又能使他們養(yǎng)成節(jié)約環(huán)保的意識。
面具是人類的文化遺產,是集繪畫、雕刻工藝于一體的藝術品。在人教版第5冊《面具》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活用身邊的材料創(chuàng)意性地表現(xiàn)面具,我呈現(xiàn)給了學生多個作品欣賞,有借用生活中廢棄的蟹殼作為材料,采用煙熏的方法制成的老虎面具,有用包裝袋、皺紋紙、樹葉做的怪獸面具,并示范用刷色、撕、鏤刻的方法,將鞋盒制作成了京劇臉譜面具,威武帥氣的面具贏得了學生的拍手叫好,而對箱板的巧妙運用則讓學生對廢舊材料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和認識,了解了做面具的技巧,又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有學生說:“蟹殼這個原材料在我們這邊隨處可見,表面圓滑略帶凹凸好似臉形,在上面制作表現(xiàn)時與我們平時用的紙材感覺完全不同?!蔽夜膭顚W生思考:“你想到了用什么材料來創(chuàng)作面具?根據(jù)材料特點你準備怎樣創(chuàng)意性表現(xiàn)面具?”班里最調皮的金英凡歪歪扭扭地站了起來,“老師我?guī)Я怂笞有窔づc你的形狀不同,想做京劇臉譜”,他嗲聲嗲氣,一臉稚氣;“我想用紙盒做怪臉面具,紙盒的折面可以變成耳朵,臉可以用畫、撕、貼的方法進行裝飾”;也有同學想到了用快餐盤設計表現(xiàn)非洲臉,用果殼做眉毛,用蘆葦花等做裝飾;更有同學提出用勺子創(chuàng)意喜羊羊臉譜。學生奇思妙想,作業(yè)精彩紛呈,并帶著醇厚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學生為自己的創(chuàng)意感到興奮,我也為自己能開拓他們去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而深感欣慰。教育家陶行知說:“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保?]材料本身有自己的質感,而學生選用的又是身邊的材料,這樣的美術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延伸了空間,在拉近學生與生活距離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作業(yè)的厚實感。
所謂“編筐編簍在收口”,越到最后越不能有絲毫的懈怠。作為收口的課后拓展在延伸美術課堂內容、激發(fā)后續(xù)學習、提高教學實效等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人美版第8冊《精彩的戲曲》一課,在學生以戲曲大舞臺的形式展示了所表現(xiàn)的戲曲人物繪畫之后,我話鋒一轉:“其實戲曲是一門博大精深藝術,它的種類有三百多種,我們本地就有自己的地方戲曲?!边呎f邊出示《十五貫》 劇照:“這是發(fā)源于我們江蘇昆山的昆劇,你們知道嗎?”學生默默地搖頭?!袄デ蛔u為‘百戲之祖’,它以清麗柔婉、細膩抒情、歌唱與舞蹈身段結合巧妙而著稱,200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作為一個江蘇人,我們應該感到自豪,但藝術如果沒了觀眾,特別是沒了你們的參與,這種古老的藝術會怎樣?所以請同學們課后通過各種渠道關注一下這門古老的藝術,了解一下這個家鄉(xiāng)戲曲在行頭、扮相、身段等方面與我們今天課上了解的那些戲曲人物有哪些不同,你們可以畫下來,也可以文字的形式在下堂課進行交流,希望通過這課的學習,大家能喜歡上這璀璨的藝術。”課堂在這兒畫上了句號,但我相信在學生的心里留下的應有省略號、問號……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為學生進一步探究提供了一個“腳手架”,激勵學生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以更強的熱情走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完形壓強”理論認為:當人們看到一個“缺陷”“空白”不完滿的情況下,直覺會情不自禁地促使大腦去完形,以達到平衡,獲得愉悅。因此,通過這樣的教學情境拓展,不僅為學生搭建了用所掌握的知識、經(jīng)驗去探究新的知識平臺,也讓學生得到了本土藝術的熏陶,培養(yǎng)了熱愛家鄉(xiāng)、以家鄉(xiāng)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有各自引以為自豪的本土文化資源。將地方文化引入美術課堂,對于學生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讓學生分享文化資源,更能讓學生作為小主人參與文化的傳承,在培養(yǎng)學生對本土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感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教師應該認識到,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理想的課堂應將教材和本土文化當成一個整體,相互借鑒,互為補充。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接地氣,讓課堂更厚實。當然,本土資源的運用無定式,貴在變通,妙在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