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秀娟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 杭州 321000
作品標題是指作品的名稱,包括文學、影視、繪畫類作品簡短的詞句概括組合。近年來,關于作品標題的侵權糾紛層出不窮,筆者在“北大法寶”輸入關鍵詞“作品標題”,并進行類案檢索,共有789篇經典案例。這說明在司法實踐中關于作品標題的爭議較多,且缺少明確的法律保護方法,造成當事人的權益保護困難。本文擬從作品標題的功能、特性出發(fā),探究作品標題的法律保護范圍,論述《著作權法》《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作品標題提供保護的方法和途徑。
隨著市場經濟和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作品的功能也不斷擴展。作品標題功能包括對內功能和對外功能。作品標題往往是作品內容和主旨的概括、凝練,甚至是升華,一個好的作品標題會更容易讓觀眾認識、記住這部作品。對外功能包括標識功能和信譽承載功能,標識功能是指“標簽化”,公眾一旦看到某一作品標題,就會聯(lián)想到特定作品或特定某系列作品。信譽承載功能是指一部好的作品會收獲積極正面的社會評價,長此以往,作品積累的信譽價值將凝結在作品標題上,這大大提高了商業(yè)化的可能性。[1]
作品標題的對內功能是作品標題予以著作權保護的正當性基礎,對外功能則對應著商標權保護。一個好的作品標題會影響作品的銷量、評價、讀者的識記以及口口相傳的力度,甚至對于一些剛起步還未有太大名氣的作家而言,作品標題決定了作品的生死。作品標題被《著作權法》保護的關鍵在于“獨創(chuàng)性”。創(chuàng)造性包括直接原創(chuàng)和間接創(chuàng)造,直接原創(chuàng)是指作者本人獨立創(chuàng)作出極具巧思的標題,間接創(chuàng)造是指作者巧妙轉引其他短語或者俗語,改變其含義并使之成為標題的一部分。不管是直接創(chuàng)造還是間接創(chuàng)造,都是作者智力成果的體現(xiàn),應當認定其為獨立的“作品”。[2]
同一類別的商品使用價值相似,實質區(qū)別在于商品標志所代表的品牌聲譽。作品與商品的區(qū)別,決定了作品標題與商標的區(qū)別。作品標題何時可以被《商標法》保護,不僅取決于“顯著性”,還與特定的商品與服務相關聯(lián)。對作品標題的專門保護建立在其標識和區(qū)分的基礎之上。作品標題首先指向的是作品,如果由作品聯(lián)想到它的作者、出版商,這無疑是更后順位的事情,而商標則直接指向提供者。并不是所有作品標題都有標識作品之功能,例如《民法學總論》《語文》《法理學》等等標題并不能使人聯(lián)想到特定作品。而《瓦爾登湖》《人間失格》《老人與?!返茸髌窐祟}可以讓公眾迅速與特定作品以及作品里的場景、人物甚至畫面描寫聯(lián)系起來,在后作者如果以上述標題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很可能會造成市場混淆。
隨著市場經濟和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司法技術的變革,對作品標題的獨創(chuàng)性認定具有現(xiàn)實性和可行性,我國《著作權法》只有第十條規(guī)定了權利人享有保護作品完整權。這一規(guī)定只能限制他人對作品內容的整理、改編行為,而不能擴展于作品標題被他人假冒、盜用的情形。故本條規(guī)定并不能制止將他人作品標題用在自己作品之上或者進行其他商業(yè)利用的行為。根據《著作權法》第二條和第三條,對作品名稱予以《著作權法》保護,符合《著作權法》的立法精神,有利于促進文學藝術的可保護性,促進文化產業(yè)的欣欣向榮。①參見202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條,“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fā)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钡谌龡l,“本法所稱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現(xiàn)的智力成果,包括文字作品?!北疚恼J為,《著作權法》保護作者獨立創(chuàng)作完成,在文學、科學或者藝術領域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標題,不保護一般性、通用性的作品標題。山東某某傳播有限公司與東莞市某某工程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一案中,法院認為“愿有一人,懂你背后的苦”這一作品標題是作者的智力成果,具有獨創(chuàng)性,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雖然判決對原告的保護并沒有突破信息網絡傳播權這一權利基礎,②參見山東省臨清市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21)魯1581民初983號。但是顯然在定性層面已經有很大進步,“作品標題”本身可以被《著作權法》保護在司法實踐中有章可循。而反對者對于文化市場壟斷的擔憂可以由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制度予以化解,這兩項制度可以很好地協(xié)調作者壟斷權和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保護作品標題不會導致社會市場經濟和文化生活混亂的局面。對于通用性的標題,由于沒有獨創(chuàng)性,作者不能排斥他人在其他作品上復制、利用該名稱。在蔡某曾與上海某某出版總社等著作權侵權糾紛上訴案中,法院認為“鋼琴詩人”一詞是對鋼琴家演奏水平和作品特色的贊譽,該作品標題并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不能成為《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③參見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3)滬高民三(知)終字第19號。“鋼琴詩人”就是典型的通用性標題,不受《著作權法》保護。[3]
通用作品標題不能被《著作權法》保護,但是通用名稱會因為雜志、期刊的善意使用,在流通過程中產生第二價值,仍然可能符合顯著性特征成為注冊商標。某種程度而言,《商標法》在《著作權法》之外開辟了一條保護作品標題不受侵害的路徑。對作品標題采用《著作權法》保護還是《商標法》保護,還是采取二者雙重保護,這兩種法律保護路徑有著截然不同的法律效果:首先,在權利生成方面,著作權是自動取得,商標權需要注冊取得;其次,在保護條件方面,著作權要求符合獨創(chuàng)性,商標權要求符合顯著性;再次,在保護期限方面,著作權有固定期限,即作者生前加死后50年的保護期限,商標權通過申請人申請續(xù)展,可以永久性壟斷該注冊商標專用權。具體言之,采用商標權對作品名稱予以保護,可以使商業(yè)利益被永久私人化;最后,在權利內容方面,著作權可以防止他人以非常廣泛的權利公開使用其作品,商標權僅僅是防止他人商標性使用,防止某一商業(yè)層面公眾造成混淆。[4]
根據我國法律規(guī)定,只有注冊商標和馳名商標在《商標法》上是被保護的。作品標題的顯著性有兩種取得途徑:一種是作者精心設計出一個有顯著特征的標題,其本身具備可識別性。如果標識與商品的原料、材質、功能、圖形、質量等構成要素不相關,當標識用于商品或服務之上,其很可能具備顯著性;另一種是描述性標題或通用性標題,通過使用取得“第二含義”,即作品廣泛傳播之后,作品名稱具備相當的知名度,公眾一看到作品標題可以聯(lián)想到特定商品或者服務的出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商標確權規(guī)定》)第五條,規(guī)定了商標顯著性判斷主體為相關公眾,判斷方式是從商標整體出發(fā),根據商標構成要素的具體情形加以判斷。實踐中情況更為復雜,作品標題的顯著性判斷不是孤立的,應當置于特定語境下,顯著特征“與構成商標的標志本身、商標指定使用商品所屬行業(yè)的實際使用情況等都有關系”。④《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fā))〔2010〕12號)第五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時,應當根據訴爭商標指定使用商品的相關公眾的通常認識,從整體上對商標是否具有顯著特征進行審查判斷。標志中含有的描述性要素不影響商標整體上具有顯著特征的,或者描述性標志是以獨特方式進行表現(xiàn),相關公眾能夠以其識別商品來源的,應當認定其具有顯著特征?!?/p>
通過延伸與擴展作品標題的法律保護范圍,《商標法》發(fā)揮其中的應有之義。一般的通用性作品標題并不能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但是作品在市場流通過程中會收獲積極正面的社會評價,良好的信譽凝結于作品標題之上。此時雖然為通用性作品標題,但是由于與作品之間形成穩(wěn)定的代指關系,標題本身就具有商標的特性,可以由《商標法》予以保護;此外,系列作品的標題往往兼具創(chuàng)造性和顯著性,使得標題獲得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的雙重保護成為可能。單部作品的名稱只有取得“第二含義”之后才能獲得《商標法》保護。這是由單部作品名稱的特殊性決定的,單部作品名稱具有通用名稱的屬性,每一部作品與其他類似的作品不存在競爭關系。[5]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智力成果本身,而是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斗床徽敻偁幏ā芬?guī)定,經營者不得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的名稱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造成公眾混淆的,屬于不正當經營。①參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經營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一)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yè)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四)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yōu)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薄渡虡朔ā返谌l主要從認定在先權利、禁止商標搶注的程序性視角為作品標題這一可能的商業(yè)標志權益提供法律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從禁止混淆行為的實體性視角為其提供相適應的保護規(guī)則,如此區(qū)分也能夠進一步明晰未注冊商業(yè)標志在兩部法律中的規(guī)范邏輯。[6]作品標題作為作品創(chuàng)造經營的成果,與作者聲譽之間具有穩(wěn)定的對應關系,作品標題具有一般商業(yè)的標志功能和保護需求,這是由商品屬性與市場價值所決定的。作品投入市場時,作者精心設計的作品標題將在識別商品來源、促進商品宣傳、表達作品思想等方面發(fā)揮作用。商標權保護的更多是作品標題的代指關系,而非作品標題本身。作品標題被注冊為商標后,可以取得《商標法》保護,商標是商譽的象征,是作品質量的保障。隨著權利人對商標投入的時間、精力的增加,商標與特定商品的代指性更強。此時《反不正當競爭法》通過對他人濫用商標的制止,防止作品名稱的區(qū)分識別能力減弱,保護的是商標的信譽和廣告功能。此外,單部作品標題在取得“第二含義”之前應當由《反不正當競爭法》提供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客體是市場主體投入的人力、物力、金錢、資源等形成的特定價值(商譽),主體是市場參與者(包括經營者和消費者)。[7]《著作權法》《商標法》對作品標題的保護其實是以賦予權利人具體權利的方式,而《反不正當競爭法》則關注市場競爭中的動態(tài)利益,它并不賦予當事人特定的權利,而是對這些權利予以動態(tài)保護。
作品標題往往是作品內容和主旨的概括、凝練,同時作品標題承載于作品之上,還兼具標識功能和信譽承載功能。雖然我國《著作權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對作品標題進行保護,但是結合境外立法,把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標題認定為作品符合伯爾尼公約和我國《著作權法》立法精神。由于市場競爭的多樣化和商業(yè)化的發(fā)展,作品標題商業(yè)化權益也得到迅速發(fā)展。《商標確權規(guī)定》也明確指出,作品標題如果在商業(yè)利用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從而附著有較高的商業(yè)價值,權利人可以自行使用或者許可他人使用,構成可受保護的一種合法權益。從目的解釋來看,《著作權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具有不同的規(guī)范意旨和立法目的,可以為作品標題提供不同的保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