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婷 王中琦 許 亮 謝 明 盧家興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中藥丁香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的干燥花蕾[1]。由于其花蕾形似釘子——花蕾膨大及花柄細長,且有強烈香味而得名“丁香”。味辛性溫,有溫中降逆、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之功,用于治療胃寒嘔吐、脘腹冷痛、腎虛陽痿等。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主要有鎮(zhèn)痛抗炎、抑菌驅(qū)蟲、抗血栓等藥理作用[2]。文章查閱大量本草典籍及文獻,結合現(xiàn)代本草專著,對丁香的名稱及形態(tài)、產(chǎn)地、采收及藥用部位、功效及應用進行系統(tǒng)考證,為丁香的資源保護與利用、產(chǎn)區(qū)規(guī)劃等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名稱考證現(xiàn)今同名丁香有: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也有現(xiàn)代學者建議將丁香原植物學名修正為Syzygiumaromaticum(L.)Merr.Et Perry[3])的干燥花蕾和干燥果實、木犀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丁香Syringa oblataLindl.[4]。桃金娘科植物丁香入藥用。丁香最早在《漢官儀》中即有記載:“漢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雞舌香,欲其奏事對答,氣芬芳也”[5]。據(jù)此典故,其他典籍中也稱丁香為“漢署之香”?!侗静菔斑z》曰:“雞舌香與丁香同種……如雞舌,此乃是母丁香也”。《本草圖經(jīng)》云:“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謂之母丁香”?!堕_寶本草》也如上所述。據(jù)此推測,古人所說的形似雞舌的實為丁香的果實,稱雞舌香或母丁香?!洱R民要術》講:“俗人以其似丁子,故為‘丁子香’也”。《本草蒙筌》言:“形有大小,名列雌雄。雄丁香如釘子長,雌丁香似棗核大”?!独坠谥苏摗芬踩绱擞涊d?!逗K幈静荨分姓f:“大者如巴豆,為之母丁香。小者實,為之丁香”。由此可知,形似棗核且較大的稱為雌丁香或母丁香;而形狀似釘子的實為丁香的花蕾,稱為雄丁香或丁子香。此外,在日本還有“百里馨”“如宇香”“瘦香嬌”的稱呼。現(xiàn)代有“公丁香”“支解香”等。
1.2 形態(tài)考證丁香的形態(tài)始載于《齊民要術》“俗人以其似丁子”?!缎滦薇静荨吩唬骸半u舌樹,葉及皮并似栗,花如梅花,子似棗核”?!堕_寶本草》釋:“樹高丈余,葉似櫟葉……根子如釘,長三四分,紫色”。之后的本草典籍大多引用此2 本著作?!侗静菝审堋分性黾樱骸靶鄱∠闳玑斪娱L,雌丁香似棗核大”?!逗K幈静荨吩唬骸盎ㄩ_,紫白色……”。歷代本草典籍中關于丁香的描述大致相同?!吨腥A本草》有曰:“花冠白色,稍帶淡紫……漿果紅棕色,長方橢圓形”?!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1](下文簡稱《中國藥典》)中說:“略呈研棒狀……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 枚三角狀的萼片”。
結合丁香藥圖考(見圖1),推測古今藥用丁香的植物形態(tài)基本一致。
圖1 本草古籍所載的丁香藥圖
丁香約在公元前3 世紀沿阿拉伯人開辟的香料之路傳入中國[5]?!逗K幈静荨分幸昧恕渡胶=?jīng)》的“生東海及昆侖國”?!渡胶=?jīng)》是一部記載志怪以及地理風俗的古籍,但很多學者認為該書具文獻價值。其書中“東海”古時泛指祖國大陸以東的今渤海、黃海等區(qū)域,與如今的東海(北起長江口,南至臺灣海峽)不同[6]。據(jù)《佛光大辭典》[7]對“昆侖國”解釋:昆侖國……至隋唐時代廣指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附近諸島,乃至包括緬甸、馬來半島,為我國廣州與印度、波斯間航路之要沖。《新修本草》及《海藥本草》的成書年代皆為隋唐之后,推測書中“昆侖”應指東南亞地區(qū)。《山海經(jīng)》中的“東?!币灿锌赡苁嵌∠愕漠a(chǎn)地?!缎滦薇静荨贰侗静輬D經(jīng)》《證類本草》等古籍中的“交州”是指今越南中、北部及中國廣西南部[8];《本草蒙筌》中的“交趾”應是國名,即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澳戏薄皭壑荨?,分別在現(xiàn)在的我國廣東、廣西,越南等東南亞地區(qū),《本草圖經(jīng)》曰:“出交廣南番,今惟廣州有之”,很有可能是由于丁香從原產(chǎn)地經(jīng)廣東、廣西等地傳入中國。
經(jīng)文獻查閱,我國從60 年代開始由國外引種栽培[9]。至今廣東、云南等地均有擴大試種[10]。尚未發(fā)現(xiàn)我國丁香藥材有大量栽培。引進的丁香大多原產(chǎn)于印尼等熱帶地區(qū)[11],對環(huán)境有一定要求。近年來,我國的科研工作者十分重視丁香的人工栽培技術和優(yōu)良品種的培育,現(xiàn)階段已取得了顯著成就。
3.1 采收時間《證類本草》有曰:“二月、八月采”?!逗K幈静荨肥觯骸叭?、二月花開,紫白色。至七月方始成實”?!侗静菀鬃x》亦錄此說。《本草圖經(jīng)》進一步記載:“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采之”。《本草蒙筌》云:“收春前秋后”?!侗静莺吩疲骸鞍嗽虏勺悠馗伞?。綜上:丁香二月左右花開,采收花蕾,八月左右果實成熟,采收果實?,F(xiàn)代本草專著對丁香的采收時間及采收時的特點記載得更為詳細。《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說:“在花蕾開始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后呈鮮紅色時可采集”?!吨袊幍洹芬噤洿苏f。《中藥大辭典》中說:“在9 月至次年3 月間,花蕾由青轉(zhuǎn)為鮮紅色時采收”?!吨腥A本草》如是說。古代本草中“二、八月采”多指農(nóng)歷,與現(xiàn)今采收季節(jié)三月、九月一致。
3.2 藥用部位花蕾入藥始載于本草《雷公炮炙論》。果實入藥則始載于本草《名醫(yī)別錄》:“雞舌香治霍亂、心痛”。根部入藥為丁香根,始載于《新修本草》:“味辛溫,主風毒諸腫”。樹皮入藥為丁皮或丁香皮,始載于《海藥本草》:“樹皮亦能治齒痛”。《本草蒙筌》中也有記載。樹枝入藥為丁香枝,始載于《本草綱目》。丁香油為干燥花蕾經(jīng)蒸餾所得的揮發(fā)油(古代多為母丁香榨出之油),其始載于《脈藥聯(lián)珠藥性食物考》,書中指出其藥效顯著。古今關于丁香樹皮、樹枝及根等入藥的記載甚少。《雷公炮炙論》曰:“方中多使雌,力大”?!侗静菝审堋吩唬骸胺操Y主治,母者用多”。《本草易讀》云:“雞舌香,古方多用之。今人所常用者,皆公丁香耳”。古今丁香大多以花蕾和果實入藥,且古代多用母丁香,現(xiàn)今多用公丁香。丁香藥用部位的多樣性使科研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其引種栽培技術和優(yōu)良品種的培育,也為丁香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提供依據(jù)。
《名醫(yī)別錄》首載其有“治霍亂,心痛”之功,《藥性論》中則說:“治冷氣腹痛”。之后的著作又增添了“殺蟲,療五痔”“內(nèi)陰中,主陰冷病,中病便已”“暖腰膝壯陽,殺疳,堅齒”以及“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發(fā)”之功效?,F(xiàn)代研究[12]中丁香增添了新的藥理作用,如抑菌消炎、抗病毒、麻醉等。此外,藥理學研究[13]表明,丁香的主要化學成分丁香油及丁香酚,具有抗氧化、解熱鎮(zhèn)痛以及保護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在臨床可用于消化系統(tǒng)、口腔疾病等??梢园l(fā)現(xiàn)古籍中丁香的功效主治與現(xiàn)代丁香藥理作用有很大一部分是相似的。在現(xiàn)代藥理作用與丁香的功效主治之間建立聯(lián)系也能推進丁香的資源開發(fā)。
丁香在蒙醫(yī)藥中為鎮(zhèn)赫依藥物,有“利西”“利西桑刺日”“額日·高勒圖·寶如”之稱。味辛、微苦,性溫有祛寒、鎮(zhèn)赫依、解毒透疹等功效。主治命脈赫依、心赫依、癲狂、痘疹等,被稱為命脈之良藥[14]。在蒙醫(yī)藥方劑組成中,丁香十分常見。蒙藥中的安神補心六味丸由牛心、丁香、肉豆蔻等6 味中藥組成,具有祛赫依、鎮(zhèn)靜等功效,主要用于心慌、氣短之癥[15],現(xiàn)用于臨床,療效顯著。蒙藥中的八味沉香散由沉香、木香、丁香等8 味中藥組成。臨床主要用于祛“巴達干”,鎮(zhèn)“心赫依”,燥“協(xié)日烏素”[16],即臨床常見的心悸、氣短、心前區(qū)疼痛等癥狀。丁香中的丁香酚有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功效[17],蒙醫(yī)臨床常利用此特點與廣棗、肉豆蔻等蒙藥組成方劑,用于治療心臟疾病[18]。
5.1 討論丁香多因其形態(tài)得名,其中丁香花蕾形似丁子,稱丁子香或公丁香;成熟果實形似雞舌,稱母丁香或雞舌香。古籍對丁香的描述與現(xiàn)今藥用丁香形態(tài)基本一致。丁香原產(chǎn)于馬來西亞等熱帶地區(qū),推測其沿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由于途經(jīng)廣州等地,故有記載其“生廣州”。古今丁香的采收季節(jié)大致相同,為三月采花蕾、九月采果實。丁香除花蕾及果實入藥之外,其樹皮、樹枝、根及揮發(fā)油也作藥用,記載甚少,但為丁香的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提供了依據(jù)。
5.2 結語在主流本草中,丁香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之功,而蒙醫(yī)藥中,丁香為鎮(zhèn)赫依藥物,譽為命脈之良藥,科研工作者還需進一步研究丁香在蒙醫(yī)藥及其他民族醫(yī)藥中的應用,發(fā)現(xiàn)其更多的功效及應用。此外,丁香藥用部位多樣,藥理作用廣泛,重視引種栽培技術和優(yōu)良品種的培育,能進一步提高丁香的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