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海倩
紫砂藝術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脫穎而出,其主要原因就是其背后的文化根基與獨樹一幟的工藝特色。紫砂壺不同于一般的茶具,在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上都極具特色,不可替代。同時,紫砂藝術還或多或少地反映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觀與文化性,讓這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了具體的表達,因此也能在更多人心中鐫刻,紫砂藝術對文化傳承的作用不言而喻。宜興向來有“陶的故都”之稱,這里是名副其實的紫砂之鄉(xiāng)。紫砂是大自然給宜興的饋贈,也是宜興最珍貴的物質資源,經過一系列嚴謹的工序,將紫砂礦料煉就成泥,再通過紫砂藝人的妙手,將紫砂泥蛻變成紫砂壺,讓這一項繁瑣而充滿魅力的手工藝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能夠透過紫砂壺,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紫砂泥具有先天的材料優(yōu)勢,其泥質透氣性讓其在茶具的實用功能上面存在著卓越性,而易塑性成就了其千姿百態(tài)的造型風格。對于紫砂藝人而言,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在眾多作品中展現別樣的風格是創(chuàng)作的重點。紫砂藝術中有許多流傳下來的經典傳統(tǒng)器型,這些器型經受了時間的考量走到我們的面前,有借鑒和學習的必要。而作品《漢鐸壺》正是這樣一件經典之作,其以漢之鐸,以器傳神,具有著古典的氣質與歷史的淵源,因此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種濃濃的古風魅力。
漢鐸是漢朝時期的一項特殊的樂器,作品《漢鐸壺》就是以漢鐸為原型的作品,其壺身就像是一口穩(wěn)定而堅固的大鐘,端莊而穩(wěn)重。勾勒出壺身的線條都十分流暢,平滑而有力度,仿佛有著堅定不移的形象特征。整件作品比例恰當,點、線、面的轉折也十分流暢。壺嘴、壺鈕、壺把三點一線,顯示出了嚴謹的紫砂工藝精神。整體的壺型是上窄下寬,長短線條的搭配十分和諧,并且給人一種力量感。壺蓋是平蓋的設計,與壺口嚴絲合縫地貼合,看起來嚴謹又精致。壺蓋與壺身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因此不會破壞作品整體上對漢鐸的仿生。圓柱狀的壺鈕看起來小巧又精致,如同點睛之筆一般點綴在壺蓋上,簡單的圈線設計也為作品加色不少。壺嘴的直流設計考慮到了作品的實用性,保證其出水的利落性。耳形的壺把弧度自然,方便提拿,同時也與上窄下寬的壺身對應,圓潤之間給作品增添了些許的柔和。壺嘴、壺把與壺鈕的設計都十分簡潔,通過線條的起承轉折來銜接,并且都是采用暗接的方式,讓這些細小的部位與壺身自然而然地銜接到一起。
筆者在設計這件作品的時候,將對經典的尊重之情完全融入到了這件作品之中,通過對經典的致敬,筆者同時也希望這件作品能夠傳遞筆者的思想。在作品中,筆者運用方圓結合的方法,既展現了漢族人英姿颯爽的身姿,又體現了其內心的柔軟,讓作品的精神層面的表達也更為立體。筆者在構造這件作品的時候,選用的是色澤較為柔和的段泥,鵝黃色的視覺表現給人以一種舒適、愜意感,讓人更能從作品中去探尋一些歷史性的元素。紫砂泥料的選擇是創(chuàng)作一件紫砂作品的第一步,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部。筆者選用段泥,也是想撫慰觀者的心靈,讓人們能夠以更為平靜的心情去欣賞這件作品,同時也以簡潔明了的藝術形式去展現作品古樸、典雅的氣質。
漢鐸壺,顧名思義,就是以漢代的鐸為創(chuàng)作原型的紫砂壺。漢鐸是漢朝的一種樂器,能夠產生悅耳的聲音。而樂器往往能夠給人們帶來愉悅,因此作品還擁有著使人快樂的美好寓意。除此之外,作品的形態(tài)宛如一口大鐘,有著振聾發(fā)聵的聲音,因此也能夠警醒人們,有助于人們靜心思考,做出正確的決定。如此看來,作品《漢鐸壺》不僅僅有經典的造型設計,其內在含有的文化內涵才更值得我們去銘記與傳承。
這件《漢鐸壺》其實也是紫砂語言的表達,筆者通過對經典之作的再創(chuàng)作,對紫砂的歷史致敬,同時融入新時代的思想,讓紫砂這門藝術真正地與時俱進,傳承下去。筆者謹記,紫砂藝術的創(chuàng)作絕對不是單純的臨摹,而是要展現自己的思想,讓更多文化性與內涵性的東西充實紫砂藝術本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紫砂藝術的可持續(xù)性,以及其獨有的靈性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