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琚 司徒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fā)生著很大改變。線上購物盛行,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在購物網(wǎng)站上買到自己想要的書籍;電子書發(fā)展快速,透過小小的屏幕就可以翻閱萬卷書籍……這些都使得實體書店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去”,成為數(shù)字化社會進程中慢慢遠離的過去。
紀錄片《書店,遇見你》帶領(lǐng)我們重新走進實體書店,感受快節(jié)奏的沖擊下,來之不易的慢生活;走進“讀書人”的生活,看到更多普通人與書相遇的故事。
遇見:喜歡滿世界逛書店的13歲少年
萬圣書園毗鄰清華和北大,是一家擁有30年歷史的人文學術(shù)書店。一位剛上初一的小伙子總是騎車10公里獨自來到這家書店,他擁有自己的“獨立書架”,對書籍的選擇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喜歡逛書店,曾利用課余時間,在一年時間里騎自行車把家周邊二十多公里范圍內(nèi)的書店逛了一個遍。講起與一家家書店邂逅的遭遇,他眉飛色舞;評價起每家書店的特點,他一語中的。但這樣一個對閱讀上癮的孩子,卻讓媽媽頭疼不已。“擔心有點失控,就是我對他的生活和學業(yè),并沒有太多的參與感,他的整個‘三觀的構(gòu)成、成長,我覺得我現(xiàn)在是稍微有點無力的那種感覺?!?/p>
身后有父母的目送和羈絆,前方有未知的疑惑和期許;但成長中的我們,還是急匆匆地奔向更大的世界。
遇見:愛看書的農(nóng)村留守老人
河南澠池。老人74歲,是書店???。特別愛看紅色經(jīng)典小說。上次來書店,本打算買《紅巖》,結(jié)賬時,意外發(fā)現(xiàn)一本《青春之歌》,結(jié)果把《青春之歌》買回家了。
這次來,他決定在書店里把《紅巖》看完,就不買了,因為覺得書貴。老人住在鄉(xiāng)下,距縣城30多里地,每次進城,坐公交車往返。往返車票一次要10塊錢,政府每個月給老年乘車卡里打30塊錢。于是,每個月,他就來縣城3次。
老伴兒去世了,女兒嫁到了外村,兒子在上海打工。老人說自己經(jīng)常感覺無聊,無聊的時候就在家里看書。有時候想孫子了,就坐車進城,順便到新華書店看書。他說,城里人多,熱鬧,書店店員對他也挺好,他很喜歡進城。
遇見:性格像晴雯的“紅迷”
這位“紅迷”,是一個9歲女孩的母親。她帶著女兒一路小跑來書店,邊跑邊跟女兒大聲介紹:“這就是傳說中的百草園書店?!睍芮?,她找書的樣子火急火燎,生怕好書被別人搶走。挑了一堆書,結(jié)完賬,在書店外,她給雨中玩耍的女兒講起“無根之水”的故事……她說,年輕時,覺得自己像《紅樓夢》里的晴雯,率性而為。十多年過去,重讀紅樓,她卻寫下不一樣的感悟:“我也羨慕‘95后那種‘老板不聽話,我就離職的膽量,但顯然,人到中年又‘缺礦的我們,只有生活下去,成為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任是無情也動人……”
不斷重返書中的世界,不斷走進自己的內(nèi)心——這也許是我們不斷打開同一本書的理由吧。
遇見:喜歡研究世界軍事政治史的“95后”
軼然,95后,在國外讀完大學,回國工作。他喜歡舊書,主要原因是想看看前人的批注?!氨热纭毒髡摗?,有個版本叫‘拿破侖批注版。拿破侖看了四次,做了四次批注,每次都不一樣,就相當于可以跟四個時期的拿破侖進行交流?!彼f想要真正看懂有深度的書其實算是一種挑戰(zhàn)。他喜歡挑戰(zhàn)高難度,平時鍛煉也是一樣,每天晚上腿上綁6公斤沙袋,繞著東湖跑大圈??墒乾F(xiàn)在他做不到了,因為他患上了“脊髓空洞癥”,肌肉萎縮非常嚴重。這個病很緩慢,病程很長,會讓他感到力量在一點點消散。但是他說:“我一點都不覺得房子里面悶。房子里面,有列寧、普列漢諾夫……他們都陪著我呢?!?/p>
主題解讀
角度一:讓快節(jié)奏的生活慢下來。
快節(jié)奏時代下,我們評判事物的標準仿佛只有是否“快速”,來到餐廳吃飯我們更關(guān)心的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出餐的快慢;相比于騰出一下午的時間看完一部電影,我們更樂意在視頻軟件上看10分鐘左右的電影解說……快餐、短視頻,這些都使我們置身于“快文化”的圈子中。
但無論外界環(huán)境變化多么驚人,社會轉(zhuǎn)型多么迅速,實體書店總是保留了一方凈土,一份安寧。邁進書店,翻開書本,慢節(jié)奏也可以成為一種生活的美妙選擇。
角度二:透過書店看不同人生故事。
在當下所謂的“原子化”社會,人與人大多數(shù)情況下很陌生。但當我們走進同一家書店,或看過同一本書,就像邂逅了同路人。這種陌生人社交的體驗,讓人感覺很溫暖。在閱讀這件小事兒上,會很真實地被某一點觸動。點很小,但是見微知著,聚少成多,不經(jīng)意間就咀嚼出人生百味。
角度三:在閱讀中獲取向上生長的力量。
《書店,遇見你》用一個個人與書相遇的故事,帶我們感受“鬧中取靜”的質(zhì)樸真誠。書店里的這些小人物,在“喪”“焦慮”“浮夸”風盛行的當下,堅持閱讀,不斷“向上”。閱讀,給予我們更多的光芒,這種外在的光芒與內(nèi)心的光芒交相輝映,產(chǎn)生一種蓬勃的希望,一種源源不絕的力量,將成為改變世界的火炬,引領(lǐng)我們不斷向前。
運用示例:閱讀是人的智慧發(fā)展和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徑,閱讀能讓生命更加優(yōu)雅從容。腳步到達不了的地方,閱讀可以幫助我們到達;眼睛看不見的地方,閱讀可以幫助我們看到。紀錄片《書店,遇見你》中,一個13歲少年總是獨自騎車去書店,一年時間把家周邊二十多公里范圍內(nèi)的書店逛了一個遍,閱讀量不亞于一個成年人;喜歡研究世界軍事政治史的“95后”軼然,酷愛舊書里前人的批注,兩年前確診身患脊髓空洞癥,但他很樂觀,也很享受小屋里這些舊書的陪伴;還有一位獨居老人經(jīng)常去書店看《紅巖》,回到家他也會自己寫詩,懷念家鄉(xiāng)和舊時光……閱讀,豐富了他們的文化底蘊,也給了他們無窮的精神力量。含英咀華,浸潤書香,我們在讀書中汲取知識雨露,吸收思想精華,在春風化雨中得到成長與淬煉。
(編輯:王冠婷 關(guān)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