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軒
九成宮,位于陜西省麟游縣境內。
隋文帝開皇年間修建了仁壽宮,后來唐太宗對仁壽宮進行了擴建,改名為九成宮。九成宮是唐朝皇帝的重要離宮,俗稱小長安。當時九成宮哪里都很完美,唯獨缺少水源,這讓唐太宗“圣心懷之不忘”。后來,唐太宗一行到九成宮西尋找水源,發(fā)現(xiàn)一處土壤濕潤,于是以龍杖疏導,竟噴涌出一股清泉。這股泉水“其清若鏡,味甘如醴”,故名“醴泉”。
出現(xiàn)“醴泉”是祥瑞之兆,唐太宗遂命魏征撰文,歐陽詢書丹,銘碑立石,以記其事。魏征撰《九成宮醴泉銘》,言辭深刻簡潔,文末還通過仁壽宮和九成宮的先后承襲關系,對比了隋亡唐興兩種截然不同局面的歷史教訓,告誡唐太宗“黃屋非貴,天下為憂”,并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溢”的諫諍之言。
九成宮的出名,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精美的書法。歐陽詢書寫《九成宮醴泉銘》時已76歲高齡。此書法歷來為學書法者推崇,公認為歐陽詢書法的“登峰造極”之作,視為楷書正宗,被后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
在中國書法大家庭中,楷書是最晚誕生的字體,由漢末魏晉發(fā)展至唐而日臻成熟。歐陽詢是初唐時期著名的楷書大家。他的楷書以險勁聞名于世,其點畫秾纖得衷,轉折處方多圓少,結字工妙,意態(tài)端雅勁健。明朝王世貞評價歐陽詢楷書:“書法自率更(歐陽詢別名)而始變晉體,然謂之誠楷也?!边@充分說明了歐陽詢對楷書定型的貢獻。
《九成宮醴泉銘》楷書24行,每行49字。其書楷法相當嚴謹,用筆極為勁健質樸,點畫淳厚,以方正居多。其“橫”入筆方正,回鋒勁挺,堅實平整,粗細勻稱,吸收漢隸之法,整個筆畫簡潔明朗、平直勁挺。其“點”在不同的字體結構中,或向背呼應、顧盼生姿,或補充點綴,變化多樣,使字體活潑有趣,形象生動,情態(tài)各異。最能體現(xiàn)歐陽詢楷書用“點”之流暢的寫法當看三點水的點畫組合,三個點姿態(tài)相異,極富動感,類似行書筆意。細察其三個點的基本動態(tài)走向是上部之點往左下,中間之點向下拉,下部之點右提上。從布局上看,三點或成一條直線,或中下兩點微微向外,與上點略呈弧形,如“流”“深”等字。
此書在結體上化長為方,峭拔遒勁,布白疏朗,端雅別致,變正為奇,奇中求穩(wěn),中緊外伸,疏密有致。取勢挺拔內擫,在豎畫書寫上體現(xiàn)更為明顯,尤其是兩豎同時在一字中出現(xiàn)時,顯見內擫之態(tài)。
楷書最難的是平整中見險絕,而歐陽詢卻擅其長,對于造險取勢極為能事。他的楷書結字極其工正,卻極能造險取勢,時出新致。誠如清代梁巘在《評書帖》中所評:“歐書凡險筆必力破余地,而又通體嚴謹,安頓照應,不偏不支,故其險也,勁而穩(wěn)?!?/p>
因為歐陽詢的名氣實在太大,石碑自從當年刻好之后,前去拓印的人便絡繹不絕,在唐朝時這個碑就已經(jīng)磨損得很厲害了。現(xiàn)公認最好的拓本是明代李琪所藏的宋拓本。此本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一直被歷代書家甚愛,為后世學習楷書的楷模范本。
本欄編輯/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