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花 戴惠學 黃少華 潘玖琴 趙俊杰 張靜 胡俏強*
(1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南京 210042;2南京市江寧區(qū)晟鮮果蔬種植家庭農場,南京 211155;3南京橫丹綠能農產品專業(yè)合作社,南京 211155)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西(甜)瓜種植歷史悠久,目前大多采用設施大棚地爬式栽培方式,但該栽培方式不僅沒有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設施大棚的空間浪費。鮮食玉米因具有生長周期短、栽培管理簡便、產品營養(yǎng)豐富、口感風味獨特、經濟效益較高等優(yōu)點,而深受廣大種植者和消費者的喜愛,近年來在江寧區(qū)的種植規(guī)模逐年增大。在此背景下,為充分利用土地和設施大棚空間資源,提高經濟效益,筆者對設施大棚西(甜)瓜-鮮食玉米復合種植模式進行了相關研究,最終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結果。現筆者擬對總結出的設施大棚西(甜)瓜-鮮食玉米復合種植模式的具體技術要點及經濟效益介紹如下,以期促進該種植模式的進一步推廣應用。
西瓜品種和甜瓜品種建議分別選用臺灣農友種苗有限公司育成的“小蘭”西瓜和“玉菇”甜瓜,其中,西瓜定植嫁接苗(以葫蘆為砧木),甜瓜定植實生苗。鮮食玉米品種建議選用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育成的‘晶甜9號’‘晶甜15’‘晶白甜糯’‘晶彩甜糯2號’等。
分別在離大棚兩邊80 cm處種植2行鮮食玉米,行距為40 cm、穴距為30 cm,每穴栽種1株。在大棚中間起壟種植1行西(甜)瓜,分向兩邊地爬栽培。具體種植示意圖見圖1。
圖1 6 m寬的高肩大棚的種植示意圖
分別在離大棚兩邊80 cm處種植1行鮮食玉米,穴距為30 cm,每穴栽種2株;在大棚中間起壟種植2行鮮食玉米,行距為40 cm、穴距為30 cm,每穴栽種1株。此外,分別在離大棚兩邊2 m處起壟種植1行西(甜)瓜,分向兩邊地爬栽培。具體種植示意圖見圖2。
圖2 8 m寬的高肩大棚的種植示意圖
鮮食玉米屬異花授粉作物,有花粉直感現象,故需進行隔離種植。設施大棚西(甜)瓜-鮮食玉米復合種植模式中的鮮食玉米隔離種植方式一般為在同一大棚內種植同一品種,若是不同的品種,則要求種植距離間隔300 m以上,以防花粉串雜,影響鮮食玉米品質。值得注意的是,鮮食玉米若是在多風的季節(jié)或地區(qū)進行種植,且是在其他玉米品種的下風口或在地勢低洼處進行種植,應適當增加隔離距離,但若是利用農業(yè)設施、建筑、樹木等作為隔離障礙物,可相應減少隔離距離。
在設施大棚西(甜)瓜-鮮食玉米復合種植模式中,鮮食玉米一般于2月下旬在大棚加小拱棚的條件下進行穴盤播種育苗。播種育苗采用72孔的穴盤,單株栽培方式每穴播1粒種子,雙株栽培方式每穴播2粒種子。值得注意的是,在穴盤播種時,應適當多播種20%~30%的種子,以作為備用苗用于補苗。
播種后用基質蓋實,并澆足底水,然后用2 m寬的地膜貼穴盤進行覆蓋,隨后搭建小拱棚,并用3 m寬的塑料薄膜覆蓋小拱棚。在鮮食玉米種子頂土后,及時揭除地膜。在育苗期間,棚內溫度白天控制在30 ℃以下、晚間控制在12 ℃以上。
在鮮食玉米幼苗定植前,大棚要深耕20 cm以上,要求大棚土壤達到深、松、細、勻、肥、上虛下實的標準,以利于鮮食玉米幼苗根系下扎與伸展,促進壯苗早發(fā),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肥力和土溫調節(jié)能力,提高植株抗倒性。同時,結合深耕,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 000 kg,或有機肥1 000 kg+硫酸鉀復合肥(N-P-K=15-15-15)25 kg作基肥,肥料施入鮮食玉米種植行行間即可。
當鮮食玉米幼苗生長至3葉1心時,即可進行移栽。在移栽前5~7 d,大棚鋪好80 cm寬的白色地膜,并在地膜下鋪設滴灌帶(要求每管均裝有控制開關)。在移栽前3~5 h,在苗盤上噴灑適量水,以利于起苗。在移栽時,采用手持移栽器,二人配合,一人放苗、一人操作。移栽后及時澆足定根水。
在鮮食玉米幼苗移栽緩苗后,若發(fā)現有缺苗現象,要及時用備用苗進行移苗補缺。鮮食玉米拔節(jié)期正值西(甜)瓜坐果期,此時西(甜)瓜需水相對較少,而鮮食玉米需水較多,故在此期間應采用多次少量的澆灌方式進行澆水,且在澆灌時需關閉西(甜)瓜種植壟內的滴灌帶控制開關。在鮮食玉米喇叭口期,每667 m2追施尿素10~15 kg作穗肥,且對磷鉀肥不足的田塊,每667 m2加施三元復合肥7.5~10.0 kg。其他田間管理可參照鮮食玉米常規(guī)栽培措施執(zhí)行。
在設施大棚西(甜)瓜-鮮食玉米復合種植模式中,鮮食玉米病害發(fā)生較少,僅有食葉害蟲、蚜蟲等蟲害發(fā)生。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yōu)先使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科學使用化學防治,且在鮮食玉米采收期前10 d禁用化學農藥。
鮮食玉米的最適采收期為授粉后20~24 d,其果穗成熟標準為:花絲變?yōu)楦煽莺稚?,果穗握感緊實,籽粒光澤明亮、顆粒飽滿;甜玉米用指尖輕掐籽粒,種皮易破,并伴有汁液流出,糯玉米則感覺籽粒綿軟有彈性。應在凌晨或早上,帶苞葉采摘。有條件的種植戶可在采摘后進行果穗預冷,并于當天及時進行銷售或進行保鮮加工后銷售,以確保果穗的新鮮度,防止果穗品質下降。
西瓜于1月上旬進行播種,1月下旬進行嫁接,嫁接采用頂接法,選用南京本地的長頸葫蘆作為砧木。嫁接后搭建小拱棚進行保溫保濕,棚內溫度白天保持在20~22 ℃、夜晚保持在15~18 ℃,棚內濕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嫁接3 d后可逐漸增加通風透光時間。
甜瓜于2月上旬進行播種,將播種好的穴盤移入苗床,苗床溫度白天保持在23~28 ℃、夜間保持在15~18 ℃。在甜瓜幼苗生長出第3片真葉后至甜瓜幼苗移栽前7 d,應適當增加通風時間,以降低苗床溫度(夜間可降到12 ℃),從而使甜瓜幼苗逐步適應大棚環(huán)境。
在西(甜)瓜瓜苗定植前20~30 d,大棚進行整地施肥。整地時,在西(甜)瓜種植行間留出施肥溝,將基肥集中深施于溝內即可,一般每667 m2施腐熟鴨糞3 000 kg、45%硫基復合肥30 kg。
在2月底至3月初,選擇晴天上午,進行地膜全覆蓋定植,即大棚先覆蓋地膜,然后在距施肥溝80 cm處打穴栽種西(甜)瓜瓜苗,每667 m2栽種550~600株。在西(甜)瓜瓜苗定植后,澆足定根水,并在地膜上用細土封口,隨后在植株上噴灑少量水,再扣好小棚進行保溫。
在西(甜)瓜瓜苗定植緩苗后,要澆一次大水,之后根據天氣情況及西(甜)瓜的不同生長需求進行澆水。在西瓜主蔓生長至具5張葉片時,采用去主頭留3枝健壯側蔓的整枝方法進行整枝,以保證第一茬瓜的整齊度;甜瓜則采用雙蔓整枝方法進行整枝,即在甜瓜瓜苗具3~4張真葉時對主蔓進行摘心,在主蔓長出子蔓后,選留2根健壯的子蔓,其他全部摘除(整枝需在子蔓較小時且于晴天待露水干透后進行),尤其是無雌花的孫蔓,應提早摘除。在西瓜開花坐果期,棚內溫度白天保持在32 ℃、夜間要求不低于15 ℃,且此階段不宜進行施肥,并需嚴格控制澆水,以免影響坐果;在甜瓜開花坐果期,對帶有雌花的孫蔓于雌花后留1~2葉及早進行摘心,無雌花的孫蔓及早摘除。
西瓜選擇主蔓上的第二或第三雌花進行授粉,可在上午8時至10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低溫陰天可在上午10時至11時進行),每株留1~2個瓜。
甜瓜則采用放蜂授粉,每667 m2大棚以放兩箱蜂為宜。在授粉后5~7 d,根據甜瓜果實的長勢和發(fā)育情況,在子蔓12~14節(jié)選留1蔓留1果。
在西(甜)瓜坐果后,均需在果實膨大期追施1次膨瓜肥,一般每667 m2施45%硫基復合肥15 kg即可。
西(甜)瓜大棚栽培的主要病蟲害有白粉病、病毒病、莖基腐霉病、炭疽病、疫病、蔓枯病、霜霉病和地老虎、螞蟻、蚜蟲、黃守瓜等,一旦發(fā)現有病蟲害發(fā)生,應及時用藥防治。
西瓜大棚栽培中,在清明前后授粉的西瓜約需40 d成熟,在谷雨前后授粉的西瓜約需35 d成熟,在立夏至小滿授粉的西瓜約需32 d成熟。西瓜成熟后應及時進行采收,采收時用剪刀將瓜柄從基部剪斷,以免瓜柄碰傷瓜皮表面,從而避免西瓜在運輸儲藏過程中發(fā)生腐爛,延長西瓜的儲運時間。
甜瓜大棚栽培中,一般從開花至成熟的時間為40~50 d,果實成熟的標志為坐果節(jié)卷須干枯、葉片變黃、果實表皮白中帶黃、果實瓤肉鮮綠。采收宜在早上、瓜皮表面露水干透后進行,用剪刀將瓜柄剪成“T”字形,以防病菌入侵。甜瓜果實在采收后應盡快包裝、銷售,暫時不能銷售的可儲藏在背陰、通風、干燥、溫度較低的室內。
在設施大棚西(甜)瓜-鮮食玉米復合種植模式中,西(甜)瓜的產量和產值與其單獨種植相當,但該種植模式可增收一季鮮食玉米,故經濟效益顯著。據調查,若在6 m寬的高肩大棚中采用設施大棚西(甜)瓜-鮮食玉米復合種植模式,每667 m2種植鮮食玉米在1 500株左右,每667 m2鮮食玉米果穗產量在500 kg(凈重)左右,每667 m2增收3 000元;若在8 m寬的高肩大棚中采用設施大棚西(甜)瓜-鮮食玉米復合種植模式,每667 m2種植鮮食玉米在2 200株左右,每667 m2鮮食玉米果穗產量在700 kg(凈重)左右,每667 m2增收4 400元。若是結合休閑旅游與農產品采摘體驗等活動,設施大棚西(甜)瓜-鮮食玉米復合種植模式的經濟效益則會更加顯著。
設施大棚西(甜)瓜-鮮食玉米復合種植模式通過田間合理布局,同時滿足了西(甜)瓜和鮮食玉米對光照、溫度、肥、水的需求,實現了西(甜)瓜和鮮食玉米的合理共生,充分發(fā)揮了設施大棚的增溫保溫作用,既不會影響西(甜)瓜的產量和品質,又可充分利用土地和設施大棚空間資源,更將鮮食玉米的采收期提前到5月下旬至6月初,增收一季鮮食玉米,這對延長鮮食玉米供應期、豐富市場需求和提高單位面積種植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設施大棚西(甜)瓜-鮮食玉米復合種植模式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科學高效種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