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愛 韓配配 倪正斌 萬林生 孫紅芹
(江蘇沿海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鹽城 224005)
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培育出油率高、品質優(yōu)、抗逆性強的優(yōu)質油菜新品種,尤其是雙低油菜新品種,并研究其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已成為當前油菜產業(yè)的研究熱點[1]。目前,我國主要利用雜種優(yōu)勢來培育高產量、高含油量的雙低油菜新品種[2],‘鹽油雜9號’即是由江蘇沿海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選育的優(yōu)質、高產、高含油量、適應性強的兩系雜交油菜新組合,適宜在江蘇省冬油菜區(qū)于秋季進行種植。該品種母本為細胞核雄性不育系“Y4-2AB”、父本為“H1701”,2018年—2020年參加江蘇省油菜聯(lián)合鑒定試驗,2022年通過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油菜(2022)320116],2021年8月24日申請品種權(申請?zhí)枺?0211005126),2022年1月1日獲得公告(公告號:CNA044981E)。為促進‘鹽油雜9號’的進一步推廣種植,筆者擬在總結其選育過程、主要特征特性的基礎上,對其配套栽培技術進行介紹,以供廣大種植戶參考借鑒。
母本“Y4-2AB”是以‘油研9號’中分離的不育株為母本、三系保持系“鹽2B”(選育過程中的中間材料)為父本,在1999年春雜交,2001年春復交,后經(jīng)連續(xù)雙低、黃籽、高含油率及豐產性的定向篩選,在2007年育成的細胞核不育兩型系[3-4],2012年11月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審定編號:蘇審油201204)。
父本“H1701”是以‘鹽油2號’為母本、‘油研10號’ב秦優(yōu)7號’的雜交組合,F(xiàn)3為父本,于2010年春雜交,后經(jīng)連續(xù)自交、測恢選育,于2015年育成的恢復系[5-6]。
2010年春,在江蘇沿海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試驗場,以江蘇沿海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選育成的雙低常規(guī)油菜品種‘鹽油2號’為母本、以‘秦優(yōu)7號’(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選育)與‘油研10號’(貴州省油料研究所選育)的雜交組合F3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成熟時收獲雜交種子;2010年秋,該組合的F1種植在江蘇沿海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試驗場;2011年春,在該組合中選擇優(yōu)良單株套袋自交,收獲后經(jīng)室內品質測定,選擇符合雙低要求的單株留種;2011年秋播,在江蘇沿海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試驗場播種F2約800株,花期選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單株套袋自交,收獲后經(jīng)室內品質測定,保留符合雙低要求的單株留種,經(jīng)連續(xù)田間選擇和室內品質測定,于2015年育成性狀穩(wěn)定一致且豐產性好的新材料“H1701”;2015年春,用“Y4-2AB”與“H1701”配組,雜種優(yōu)勢突出;2016年,繼續(xù)配組,同時進行隔離制種;2016年—2017年,在江蘇沿海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試驗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參試號為“鹽雜1701”;2017年—2018年,在江蘇沿海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試驗場進行多點試驗;2018年—2020年參加江蘇省油菜聯(lián)合鑒定試驗;最終定名為‘鹽油雜9號’。具體選育過程見圖1。
圖1 ‘鹽油雜9號’的選育過程
‘鹽油雜9號’為甘藍型雜交種,熟期適中,全生育期為233.50 d;苗期生長習性為半直立,植株較高,成熟期株高為195.82 cm,分枝點略高;葉片長度中等、寬度中等,呈綠色,具4片裂片,葉柄長度中等;主莖蠟粉極少,主莖花青甙顯色極弱,一次分枝數(shù)略低,為9.48個;花期適中;角果姿態(tài)上舉、長度中等,單株有效角果數(shù)為500.56個,每角粒數(shù)為22.66粒,籽粒顏色呈黑褐色,千粒質量為4.29 g。見表1。
表1 ‘鹽油雜9號’的主要經(jīng)濟性狀
2018年—2020年,‘鹽油雜9號’參加江蘇省油菜聯(lián)合鑒定試驗。其中,2018年—2019年,‘鹽油雜9號’的產量位居各參試品種第1名,比對照‘秦優(yōu)10號’增產6.17%,增產達顯著水平,表現(xiàn)為5個試驗點比對照增產;2019年—2020年,‘鹽油雜9號’比對照‘秦優(yōu)10號’減產3.40%,減產不顯著,表現(xiàn)為4個試驗點比對照增產、2個試驗點比對照減產。見表2。
表2 ‘鹽油雜9號’的產量及品質表現(xiàn)
2018年—2019年江蘇省油菜聯(lián)合鑒定試驗結果表明,‘鹽油雜9號’的芥酸含量為0.28%,硫甙含量為25.36 μmol/g餅,含油率為47.28%;2019年—2020年江蘇省油菜聯(lián)合鑒定試驗結果表明,‘鹽油雜9號’的芥酸含量為0.35%,硫甙含量為21.84 μmol/g餅,含油率為44.97%;‘鹽油雜9號’兩年平均芥酸含量為0.32%,硫甙含量為23.60 μmol/g餅,含油率為46.13%。可見該品種含油量高,且品質達雙低標準。見表2。
2018年—2019年江蘇省油菜聯(lián)合鑒定試驗結果表明,‘鹽油雜9號’的菌核病病株率為50.45%、病指為29.00,抗倒性強;2019年—2020年江蘇省油菜聯(lián)合鑒定試驗表明,‘鹽油雜9號’的菌核病病株
率為32.64%、病指為25.20,病毒病病株率為1.06%、病指為0.28,受凍率為16.26%、凍指為4.07,抗倒性一般。見表3。
表3 ‘鹽油雜9號’的抗性表現(xiàn)
‘鹽油雜9號’已通過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依據(jù)其在江蘇省油菜聯(lián)合鑒定試驗中的產量及種植表現(xiàn),比較適宜在江蘇省冬油菜區(qū)于秋季進行種植。
在江蘇省冬油菜區(qū),‘鹽油雜9號’于秋季采用育苗移栽的栽培方式進行種植,蘇北地區(qū)的適宜播種期在9月15日左右,蘇中地區(qū)和沿江地區(qū)的適宜播種期在9月20日左右,蘇南地區(qū)的適宜播種期在9月25日左右,移栽時的秧齡均以35 d左右為宜。‘鹽油雜9號’若采用直播的栽培方式進行種植,適宜播種期較育苗移栽方式的適宜播種期推遲15 d左右。
‘鹽油雜9號’在江蘇省冬油菜區(qū)于秋季采用育苗移栽的栽培方式進行種植,要求栽大苗,不栽小腳苗。其中,矮壯苗每667 m2移栽7 000株,一般秧苗每667 m2移栽9 000~10 000株?!}油雜9號’若采用直播的栽培方式進行種植,確保每667 m2種植12 000~20 000株即可。
‘鹽油雜9號’在江蘇省冬油菜區(qū)于秋季進行種植,要求NPK三要素配合施用,一般施肥量為純氮 225~300 kg/hm2、P2O590~120 kg/hm2、K2O 90~120 kg/hm2、硼砂10 kg/hm2,其中,基肥純N施用量∶苗肥純N施用量∶苔肥純N施用量為5∶3∶2,磷肥、鉀肥、硼肥均作基肥一次性施用。
在油菜苗移栽前,大田開好三溝;在油菜苗移栽后,及時清理溝渠,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降;在油菜生長期間,遇干旱要及時灌水,并結合施肥進行澆水。
在油菜生長期間,應適當進行中耕松土(可適當增加松土次數(shù)),以促進土壤疏松,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fā)育,增強植株的抗寒、抗旱能力。
‘鹽油雜9號’在江蘇省冬油菜區(qū)于秋季進行種植,總的防治要求是以農業(yè)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其中,病蟲害的防治重點是苗期的蚜蟲、菜青蟲,初花期和盛花期的菌核??;草害防除重點是做好播后土壤封閉工作,即在油菜播種后3 d內,每667 m2噴施50%乙草胺(或金都爾)80~120 mL,且針對化學防除后雜草發(fā)生仍較多的大田,適時進行人工除草。
‘鹽油雜9號’在江蘇省冬油菜區(qū)于秋季進行種植,要合理配施氮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凍能力;在冬至前,大田進行中耕除草,并在油菜種植行間鋪施糞肥或秸稈,且培土壅根,清理三溝,以減輕濕害的發(fā)生;在油菜越冬前,噴施多效唑等,提高植株的抗寒抗凍能力。
收獲前要做好去劣去雜工作,尤其是要對產生二次花的植株進行清理去雜,同時清理遺留的父本殘株、殘枝,堅決杜絕混雜。在油菜籽成熟后,及時進行機械采收,且嚴防機械混雜。在采收后,嚴禁人為摻雜使假,確保種子純度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