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疆巖畫的工藝形式特征

    2023-03-01 10:04:12隋立民
    新疆藝術 2023年1期
    關鍵詞:巖畫彩繪線條

    □ 隋立民

    阿勒泰地區(qū)哈巴河縣解特布拉克洞穴彩繪巖畫

    巖畫反映著原始社會的生活形態(tài)及文化面貌,特定的社會背景使得巖畫藝術在圖式與內涵上具有原始的、本能的、自發(fā)的屬性,這一屬性的核心就是“一切服務于生存”。從巖畫的形式與內容上可窺見早期人類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其根源都與人類的生存意識密切關聯(lián),體現(xiàn)出強烈的實用性與目的性。人為了獲取生存利益,本能地、自覺地把神圣感神秘化,以及對自我生存的關照投入到巖畫中,并運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對自然物象進行主觀的改造和加工,使巖畫成為充滿生命力的、可視覺感知的情感承載物。

    巖畫作為一種人工產(chǎn)品,是人類在原始生產(chǎn)方式下經(jīng)過長期實踐、創(chuàng)作而成的。巖畫的藝術特征體現(xiàn)在表現(xiàn)形式上,形式由創(chuàng)作目的支配,實現(xiàn)創(chuàng)作目的必定要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物質手段,巖畫的藝術性由質料(手段)、形式、目的和結果共同體現(xiàn)。巖畫“巫繪合一”,其創(chuàng)作目的確定了巖畫藝術本身在形式與內涵上具有原始的、功利的、本能的屬性,從而真實再現(xiàn)出原始藝術的核心精神內容,即強烈的生存意識。朱狄先生在《藝術起源》中指出:“工具的制造培養(yǎng)了人的一種新的心理能力,即預先在心里形成加工對象形式的模式,由此指導加工的方向,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的變化……巖畫作為最早的造型藝術,這種綜合繪畫與雕刻為一體的藝術形式與這種心理能力的形式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正是歷經(jīng)歲月積累起來的技巧,才使得某些藝術,特別是造型藝術及其形式風格的產(chǎn)生成為可能”①。

    新疆巖畫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山地草場之中,刻繪巖畫大多刻繪在高山崖壁、山石巖面,或山谷河灘的大石上,而彩繪巖畫則多涂繪在巖棚洞穴的巖壁上。巖畫制作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顏料進行涂繪,另一種是用工具進行刻繪。無論哪種方法都是以堅硬、粗糙的巖面為載體,使用原始工具進行涂繪或鑿、刻、磨等,留下斑斑駁駁的畫跡或密密匝匝的鑿點,這些繪畫跡象也是造就巖畫藝術形式特殊性的重要因素。

    一、巖畫中的涂繪工藝與形式

    新疆彩繪巖畫大多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作品。彩繪巖畫以涂抹、涂繪方法制作。新疆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彩繪巖畫多數(shù)分布在阿勒泰地區(qū)與伊犁地區(qū),帕米爾高原及昆侖山北麓等地也有類似彩繪巖畫,但數(shù)量較少。

    (一)涂繪的材料

    新疆彩繪巖畫多繪制在巖棚洞窟中,顏色以紅色為主,也有白色和黑色,這一特點在國內外彩繪巖畫中十分普遍。研究表明,原始繪畫采用的紅色顯色材料多數(shù)為赤鐵礦赭石,其主要成分為氧化鐵。赭石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中隨處可見的氧化物類礦物,獲取十分容易。赭石呈紅棕色,比較松軟,質地多為土狀,經(jīng)過碾磨可制作成粉末,與水調和后即可使用。人類使用赭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貝爾維德雷早期尼安德特人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有距今約25 萬年前人類使用赭石的遺跡。在更多早期人類遺址研究中發(fā)現(xiàn),使用赭石繪畫極其廣泛。原始人喜歡使用赭石作畫的原因有很多,多數(shù)研究認為赭石產(chǎn)生的紅色與血液的顏色相同,特別是與女性經(jīng)血的深紅色更為接近,是生命的象征,許多原始文化都把紅色與生育聯(lián)系在一起。其次,紅色具有鮮艷、奪目、刺激的特點,十分引人注目,特別是在光線昏暗的洞穴環(huán)境中更容易辨析。此外,赭石在自然環(huán)境中極易采集,易染色且保持時間長,還具有驅蟲、藥用等功能,原始人常將赭石色涂抹在身體上作為防護或裝飾。

    將赭石加工成顏料的過程較為簡易,可隨時隨地進行。赭石質地相對松軟,使用石頭或石具將礦料敲鑿、碾磨即可變成粉末,然后,將赭石粉末與水、唾液、血液或動植物膠等液體混合,制成顏料。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的墩德布拉克彩繪巖畫,從彩繪材料以及巖畫周邊出土的石器情況推斷,巖畫的繪制時間約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經(jīng)過驗證,墩德布拉克巖洞彩繪巖畫的主要顯色材料正是赭石。礦物質的紅色色澤獨特且保存時間久,正因如此,遠古時代的彩繪巖畫才能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從墩德布拉克彩繪巖畫的現(xiàn)場觀察,巖畫的色彩涂繪均勻細膩,具有一定的遮蓋力且粘附力強,據(jù)此推斷,顏料不是簡單用水調和制成的,應該是加入了膠類和其他物質進行配比調和,才保證了顏料的附著力和覆蓋力。原始人利用礦物料、動物血液、油脂或膠混合制作顏料,這一技術在眾多相關研究中已得到證實。制作礦物質顏料的過程為碾磨與調和兩個步驟,第一步,將采集來的赭石敲擊砸碎,再進行碾磨。研磨方法決定著顏料的細膩程度,在工具不發(fā)達的舊石器時代人們通常使用石器進行碾磨。一般以一大一小兩塊石器作為工具,小塊石頭或石杵做磨石,大塊石頭或石窩做磨盤。從墩德布拉克彩繪巖畫的細膩程度推測,碾磨的方法可能有三種,一是直接選用赭石作為磨石,在較為平整的磨盤上進行研磨,這種方法費時費力,并且采集到的色粉分量較少;二是將磨石和磨盤都用赭石代替,兩者不斷研磨,采集礦物材料;三是赭石砸碎,再選用硬度較強的磨盤和磨石進行研磨,這種方法最為便捷,顏料產(chǎn)出量也較高。第二步,在碾磨好的粉狀物中加入動物血液、蛋白液、膠質和水等材料進行配比調和。單純用水調和,顏料附著力差,且無法持久保留。為增加顏料的覆蓋力、粘附力以及流暢性,原始先民利用血液、蛋白液或膠液等材料增強顏料的黏性,再調入適量的水,使顏料達到濃稠適宜的程度。用這種特制的顏料進行繪畫時,線條流暢、色彩鮮艷,通過描繪、涂抹就會產(chǎn)生出豐富的畫面效果。

    阿勒泰地區(qū)富蘊縣唐巴勒塔斯彩繪巖畫

    在原始彩繪巖畫中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使用畫筆的遺跡,但原始人類會利用身邊垂手可得的材料作為繪畫工具。據(jù)早期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及生產(chǎn)生活方式推測,可用作畫筆的材料最直接的就是人的雙手,還有動物的骨管、皮毛或羽毛,以及植物的枝桿、葉莖等等。在彩繪巖畫中,不同的“畫筆”所呈現(xiàn)的畫面效果也大為不同,以羽毛、枝葉或毛皮作為畫筆,出現(xiàn)的筆觸面積較大且松散,適合大面積涂抹和塊面填充。植物的枝桿或在枝桿上捆扎少許毛皮,可繪出較細致、流暢的筆觸,適用勾勒線條。人的雙手作為重要的繪畫工具,用手進行涂繪、描摹、拓印,或利用骨管、植物桿進行噴繪制作出手掌印等形象。

    (二)涂繪的方式

    彩繪巖畫繪制方式基本分為三類:涂繪、描繪、噴繪。大面積的色彩繪制和填充多采用涂繪的方式進行,小面積的細節(jié)或形象的勾勒則使用描繪方式進行細致描畫,彩繪巖畫中還有許多以噴涂方式制作出的手印形象。原始人類在巖畫繪制時,會根據(jù)描繪形象的需要,綜合運用各種表現(xiàn)方式,畫面呈現(xiàn)出形式各異的形象印記,凸顯出彩繪巖畫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力。

    1.涂抹法

    涂抹方式通常是用毛皮、枝葉或手指、手掌等代筆,進行反復涂繪、抹擦等,所繪的效果多為平涂狀。阿勒泰市墩德布拉克洞穴中的彩繪巖畫,從畫面人物和動物的描繪手法與描繪跡象可以看出,繪制者先采用單線勾勒輪廓,再以涂繪方式進行內部填充。形象輪廓線條流暢、細致,內部涂繪也較為均勻、平整,推測應該是使用特制的枝干或動物皮毛制作的畫筆勾勒出外輪廓,再以手指或動物皮毛進行內部色彩填充,色彩厚薄均勻、適度且工整。富蘊縣唐巴勒塔斯洞窟彩繪巖畫中的一組女陰符號,圖形繪制于洞穴底部的巖面上,其中一個同心橢圓形用紅色顏料畫在涂有白底色的巖面上,另一個同心橢圓形則使用紅色顏料直接涂繪于巖石表面。圖像的繪畫印記較為粗放,線條有斷續(xù)且邊沿松散、粗糙,特別是大面積的白底色涂繪,顏色分布不均勻且隨性,這些跡象表明此幅巖畫是繪制者借助特制工具或手指、手掌蘸取顏料直接涂繪而成。巖畫繪制過程本身就是巫術施法的操作過程,以手代筆可理解為最直接的接觸巫術的實施方式。

    阿勒泰哈巴河縣解特布拉克洞穴彩繪巖畫的畫面中有駱駝、狼、野豬等動物,還有騎馬人、直立人和許多點狀紋飾,形象造型大多以剪影式表現(xiàn),個別細微的形象則以線條式塑造。剪影式形象以涂繪方式繪制,線條式形象則以勾描手法表現(xiàn)。畫面中左右兩側的人物和動物群呈相向而行的狀態(tài),似乎是雙方正在進行爭斗。圖中眾多點狀紋均勻分布在畫面右上方和左側中間位置,點的重復多有數(shù)量增值或密集的意義。巖畫中動物形象十分生動,如狼的形體較為扁長,脖頸、腿以及卷曲上揚的尾部描繪得較為纖細,形象的突出了狼剽悍的特點。而野豬的形體較為寬厚,嘴呈分叉樣式,四肢短小,但身體軀干十分強壯。駱駝的形象尤為突出,以剪影式手法將駱駝雙峰、體大、健碩的特征凸顯出來。人物形象較為豐富,手持武器,騎馬奔馳,線條變化明顯。從巖畫描繪的痕跡可以看出,巖畫色彩較為鮮艷且均勻,外輪廓較平整規(guī)則,多采用平涂的方式表現(xiàn),畫面中綜合運用了涂繪、勾描及點繪等方式,產(chǎn)生了點、線、面錯綜交替的效果,畫面靈動,充滿活力。

    2.描繪法

    描繪法大多都是以勾線的形式描繪事物形象的外輪廓,然后再對內部進行填充。從巖畫形象的線條分析,描繪使用的工具可能是手指、植物枝干,或是枝干上捆扎皮毛制成的原始畫具。阿勒泰市阿克塔斯洞穴中羊的彩繪巖畫,羊的形象以紅色描繪,因年代久遠色彩較為淺淡。羊的造型簡約生動,運用勾線式表現(xiàn)方法概括出動物的側面輪廓。從描繪跡象可以看出,線條粗細均勻,變化順暢,筆勢果斷、干脆,少有反復修改的痕跡,說明巖畫作者有著嫻熟的繪畫技巧。從色彩的均勻度和線條的流暢性推測,可能是用了特制的繪畫工具。

    阿勒泰地區(qū)阿勒泰市阿克塔斯彩繪巖畫

    阿勒泰富蘊縣唐巴勒塔斯洞穴彩繪巖畫中一幅類似符號狀的抽象巖畫,圖像由圓圈、半弧線以及不同傾斜程度的直線構成。這種特殊性符號可能是某個游牧部落的族群標記,也可能是巫術中的象征符號。從巖面上線條的描繪印記看,線條較為隨性且有粗細變化,線條邊沿不工整,筆勢變化上不僅充滿力度且有急緩轉折的變化,這種繪畫跡象只有使用起來靈活自如的工具才能表現(xiàn)出來,由此判斷這個符號圖像可能是遠古先民以手代筆進行描繪的。利用手指進行描繪是最為便利的繪制方式,繪制者可控制線條的粗細、虛實,使線條變化多樣,靈活生動。

    阿勒泰市墩德布拉克洞穴中的表現(xiàn)滑雪狩獵主題的巖畫,畫面中有生殖符號,野牛和野馬動物群像,排列整齊的滑雪捕獵人、持弓射箭人、跳舞人以及手掌樣的圖案等等。畫面中動物、滑雪人物以描繪法勾勒出形象輪廓,再以平涂方式進行填充,而生殖圖形、象征符號、射箭和舞蹈人物則采用均勻的線條式進行描繪。畫面形象都以紅色顏料描繪,由于時間久遠,有的顏色呈現(xiàn)深赭色,有的已經(jīng)淺淡至模糊不清。人物的動態(tài)形象共三種,分別是持弓射箭的人、雙臂彎曲做跳舞狀態(tài)的人、滑雪狩獵的人。其中持弓射箭和跳舞的人以點、線概括,形象簡約?;┤宋镆詡扔氨憩F(xiàn),人物面朝右,手持滑雪棍,雙腿彎曲,整體形象體現(xiàn)出以靜制動的形態(tài)特點。動物作為巖畫中的主體形象,均采用側影來概括其典型特征,動物都呈奔跑狀,似乎在狂奔逃跑,造型生動。從巖面的繪畫跡象上看,滑雪人物整體色彩均勻,推測可能是原始先民利用同一工具以及同一濃度顏料,先以線確定形體,再向內部填充顏色。而動物群體的形象外輪廓與內部顏色明顯深淺不一,輪廓顏色較深,且線條渾厚有力,而內部顏色明顯較淺,推測是先用較濃重的紅色顏料描繪出外輪廓,再以稀釋后的顏料將內部細致填充,因而呈現(xiàn)出輪廓鮮明,內部平涂均勻的效果。

    阿勒泰地區(qū)阿勒泰市墩德布拉克彩繪巖畫

    3.噴繪法

    噴繪法表現(xiàn)方式常用來表現(xiàn)手印形象,噴繪時先將手放置在巖壁上,再把顏料噴灑在上面,待噴涂完畢后將手移開,巖面就會留下剪影式的手印形象。阿勒泰福??h長而阿赫特一號洞窟中的手掌印,手印在原始先民意識中代表著控制力和占有力。原始先民通過噴繪的方式將手掌印印記在巖壁上,以此實現(xiàn)對獵物的掌控與獲取,或者達成與神秘力量的互滲、交融等等。新疆彩繪巖畫中有許多手印形象,這些形象基本都使用了同樣的噴繪方法。手印形象多出現(xiàn)在由動物形象、生殖形象以及各種符號組合的畫面中,這類巖畫表達著狩獵豐產(chǎn)、生殖崇拜等象征意義,手印在畫面中表示占有、獲得、掌控的意義,手掌印數(shù)量的多少,表示控制力的大小,也代表著氏族群體力量的強弱。原始先民認為巖畫中手印與動物、生殖符號組合在一起,就能實現(xiàn)對獵物和生殖力的控制,這是巫術崇拜的施法行為。

    二、巖畫中的鑿刻技藝與形式

    巖畫刻繪技藝是人類生存實踐經(jīng)驗的智慧結晶,也是原始審美意志的物質體現(xiàn)。使用不同刻繪工具與材料制作出來的巖畫,會產(chǎn)生出不同的鑿刻質感與刻繪跡象,形成形式各異的視覺效果與審美特征。當堅硬的石頭被原始人類打制成生產(chǎn)工具時,人們就開始使用這些硬質工具進行巖畫制作,鑿刻出的巖畫不懼風吹日曬雨淋,比彩繪巖畫保留得更加持久,因而原始先民更加熱衷于巖畫的刻繪創(chuàng)作。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通過以石擊石的方法制作出簡單的打制石器工具,用于狩獵和采集等生產(chǎn)活動,此時的石器工具簡易、粗陋,無法從事精細的刻繪。進入新石器時代,石器制作方法和石器類型日益增多,這使得工具的效用提高,勞動分工也更加明確。早期刻繪巖畫多使用硬度較高的石具,以砸、敲、鑿、磨等方式,在巖面上留下凹凸不平的點狀痕跡,以點連接成線或密集成面的方式塑造出形象,敲鑿出的巖畫基本都較為簡單、稚拙、粗放。隨著人類生存實踐經(jīng)驗的逐步積累,人們嘗試對工具進行改造。在不斷的改造實踐中,人們認識并開始利用金屬礦石,制作出更為堅硬的金屬工具,金屬工具的使用使人類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由此,巖畫的制作技術也得到了極大提升,人們可以利用鋒利的金屬工具或金石結合的方式在巖面上鑿刻出清晰鮮明、細致工整的形象,巖畫的表現(xiàn)形式也更加豐富多樣。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再從金石并用時代過渡到金屬時代,逐步改進的工具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大推動力。同時,巖畫的藝術形式與審美特征也隨著工具的改進發(fā)生著變化,成為人類生產(chǎn)勞動進步和社會變遷發(fā)展的有力佐證。

    阿勒泰地區(qū)福??h長而阿赫特彩繪巖畫中手印形象

    阿勒泰地區(qū)哈巴河縣解特布拉克彩繪巖畫中手印形象

    (一)鑿刻工具的演進

    石器時代打制與磨制的石器是原始先民的主要勞動工具,他們通過石頭間的相互敲鑿打制,制作出可投擲、敲擊、砍削的工具進行狩獵和防衛(wèi);以磨制方式將石器打磨成鋒利的石刃,用來切割動物皮肉和作為打獵的箭?。石質工具多樣化的形制與用途,提高了原始人類的生產(chǎn)效率。巖畫鑿刻使用的石器工具,一般選用硬度較大,較為尖銳的石頭,然后在巖壁上進行敲砸。用石質工具敲鑿出的鑿痕較淺,鑿點大小不一且松散,連續(xù)的鑿點形成線或以密集的鑿點構成面,以此塑造出各種巖畫圖像。因石質工具的硬度和形制的局限性,巖畫形象較為粗拙、簡約,表現(xiàn)形式也以寫實性為主。隨著勞動經(jīng)驗的積累與生產(chǎn)工具的改進,金屬工具的使用極大提升了巖畫制作技術。金屬工具可以刻繪出粗細各異且流暢的線條,以及均勻密集的鑿點和工整的平面,從而使得巖畫形象更加精致、清晰。特別是金石結合的巖刻方式,使巖畫既有金屬雕琢的細致,又有石質打磨后的光潔,畫面呈現(xiàn)平整、細致,富有裝飾意味的效果。在反復的巖畫刻繪實踐中,人們的雕琢技術不斷提高,表現(xiàn)技巧也不斷豐富起來,甚至出現(xiàn)了類似淺浮雕的巖畫形式。

    阿勒泰地區(qū)福海縣江格孜塔勒巖畫

    1.石質工具

    阿爾泰山的山體巖石40%為花崗巖,石質較為堅硬,長期巖曬使巖面呈深褐色。用同質地的石器進行敲打,巖面可留下較淺的凹痕,但鑿點卻很明顯。石器工具一般都不尖銳,敲鑿痕跡多為圓鈍狀,且大小、深淺不一。福??h江格孜塔勒巖畫中的北山羊形象主要以粗線條概括出整體特征。從巖畫刻繪的鑿點可以看出,這是使用硬質石器敲鑿而成,由于石器形制的特殊性,無法進行精細刻畫,線條邊緣較為粗糙,有溢出的松散鑿點,形象古樸、稚拙,充滿原始的野性美感。布爾津縣阿克巴斯套巖畫中的牛和羊的形象,制作方式也是利用石器鑿刻而成。牛形象以線條勾勒輪廓的方式造型,體現(xiàn)出牛壯碩體大的特征,羊以剪影式塑造。巖畫中的線條是由連續(xù)的鑿點形成,但線條粗細不一,且不流暢。從線條邊緣溢出的鑿點和崩裂的痕跡判斷,這是敲砸出的印跡。斑斑駁駁的鑿點為動物形象增添了粗重的質感,也顯示出原始先民造型表現(xiàn)力的拙稚。

    阿勒泰地區(qū)布爾津縣阿克巴斯套巖畫

    原始先民使用石質工具砸鑿出不同的印跡,運用鑿點形成點、線、面,塑造出各種形象。他們還利用石器摩擦出的印跡,對巖面進行打磨,由此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伊犁地區(qū)鞏留縣布庫爾薩依巖畫的大小兩只羊均以剪影式塑造,大羊夸張的羊角,豐碩的身軀,以及凸顯的生殖器,說明這是一只健壯的雄羊,小羊較為寫實。從巖面的刻繪痕跡可以看出,刻繪者應當是先用石器敲鑿出羊的輪廓,再通過打磨對形象進行填充。輪廓邊緣有明顯的深淺鑿點,而中間部分較為平整光滑,磨、刻結合使形象更加飽滿。大小兩只山羊、夸張的羊角和生殖器,這些明確的生殖語意元素組合在一起,是典型的豐產(chǎn)巫術崇拜巖畫。巴州地區(qū)和靜縣金礦溝巖畫中的山羊形象,為剪影式,以線、面結合的方式表現(xiàn),夸張的弧線體現(xiàn)出羊角的俊美、挺拔,身軀豐碩。此幅巖畫描繪在較為平整的巖面上,巖畫表面無明顯鑿點,應該是先用石器在巖面上劃出輪廓,再用石器反復摩擦進行填充,經(jīng)過打磨的形象表面光潔、順滑,填充飽滿。這種用磨制方式制作的巖畫,常常出現(xiàn)在表面平整光滑的巖石上。

    伊犁地區(qū)鞏留縣布庫爾薩依巖畫

    巴州地區(qū)和靜縣金礦溝巖畫

    2.金屬工具

    金屬工具的出現(xiàn),使巖畫制作變得更加省力和便捷,堅硬、銳利的金屬工具在任何質地的巖面上都可以進行刻繪。使用金屬工具能夠鑿刻出細密均勻的點和纖細流暢的線條,塑造出的形象更為細致、工整。工具的改進使巖畫的表現(xiàn)力更加豐富,審美性也得到提升。

    阿勒泰地區(qū)富蘊縣徐永恰勒巖畫中的鹿與羊的形象均以線條式塑造。巖畫中的線條粗細均勻且流暢,特別是細節(jié)表現(xiàn)得十分工整、清晰。巖畫中鹿角呈對稱的“V”形結構,鹿角兩側刻繪出細密的梳齒狀短線,使鹿角產(chǎn)生了對稱、均衡的美感,盤羊與巖羊的角部細節(jié)刻畫也使形象具有了裝飾意味。使用金屬工具刻繪出的工整線條,增加了巖畫的形式感,使刻繪形象更為精致美觀。阿勒泰地區(qū)吉木乃縣塔特克什闊拉斯巖畫中的牛形象刻繪在較為堅硬的花崗巖的巖面上,形象以線面結合方式塑造??汤L者先鑿刻出牛的輪廓,再以鑿刻方式填充。從鑿刻的輪廓邊緣可以看出,刻痕較深且平整、流暢,特別是牛角的線條刻繪得極為細致。填充部分的刻痕有沖、鏟、鑿的跡象,刻痕果斷、硬挺,顯示出金屬工具特有的剛硬質感。巖畫給人以渾厚、堅實的形式美感,這一形式感滿足了游牧先民祈望獵物豐碩、體壯的意愿訴求。巖畫的形式服務于原始崇仰意識,工具的改進促使巖畫形式趨向理想化,形象也更加符合原始先民的精神夙愿。

    阿勒泰地區(qū)富蘊縣徐永恰勒巖畫

    阿勒泰地區(qū)吉木乃縣塔特克什闊拉斯巖畫

    金屬工具的運用使原始先民的刻繪技藝日臻成熟,巖畫的表現(xiàn)力也更加豐富。堅硬的金屬工具可以在巖面上鑿刻出較深的刻痕,從而產(chǎn)生出立體的、有層次的視覺效果。刻繪者將這種刻繪技巧運用到巖畫中,刻繪出具有淺浮雕效果的畫面。淺浮雕式的巖畫通常以線和面結合的方式,形成圖與底的對比,使畫面呈現(xiàn)出立體的、層次化的空間效果。

    昌吉地區(qū)瑪納斯縣蘇魯薩依巖畫中的山羊形象由點線鑿刻配合磨刻技術構成剪影式效果??汤L采用了陰刻的方式,刻痕較深,邊沿部分呈現(xiàn)厚度質感,淺浮雕刻繪法使巖畫具有了層次感和立體感,豐富了畫面的視覺空間,在光線下還會形成一定的光影變化,為巖畫增添了神秘之感。巖畫刻繪在砂巖上,砂巖質地較硬實,需要堅硬的工具進行刻繪,從光滑工整的雕刻痕跡可以看出,刻繪使用了金屬工具。

    昌吉地區(qū)瑪納斯縣蘇魯薩依巖畫

    (二)鑿刻的工藝技巧

    不同的工具在刻繪巖畫時,鑿刻的工藝技巧和呈現(xiàn)的肌理效果均不相同。以石質工具進行刻繪時,人們會選用硬度較大且尖銳的石塊,石器敲鑿出的鑿點痕跡粗大,邊緣較凌亂。金屬工具的使用使巖畫工藝有了很大進步,刻繪工藝多為鑿刻與磨制相結合的方式,畫面效果更加細致,輪廓邊緣工整、流暢,內部填充也較為平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金屬刻繪工具逐漸完善,出現(xiàn)了淺浮雕、陰刻、陽刻等形式的雕刻巖畫。

    1.鑿刻法

    鑿刻法是指用堅硬的石器或金屬工具,通過砸、敲、鑿、劃、刻等手段,在巖面留下凹凸不平的鑿點或鑿痕進行刻繪的方法。不同的工具在巖面留下不同的鑿痕,從而使畫面產(chǎn)生形式各異的質感。阿克蘇地區(qū)庫車縣克孜利亞巖畫射獵圖中的射箭人物和羊的形象以線條式造型,采用鑿刻法繪制,以密集連續(xù)的敲鑿點形成粗細不一的線條,鑿刻痕跡有深淺變化,且鑿點為鈍圓形。阿勒泰地區(qū)富蘊縣阿熱可拜巖畫中的山羊形象線條式造型,線條細致、流暢,曲線的運用使形象富有律動感。畫面中的線條粗細均勻流暢,邊沿整齊平滑,說明巖畫刻繪使用了金屬工具。一般敲鑿出的形象給人以古拙、質樸的感覺,而刻繪出的形象則精細、工整,更具裝飾性。

    阿克蘇地區(qū)庫車縣克孜利亞巖畫(自繪)

    阿勒泰地區(qū)富蘊縣阿熱可拜巖畫

    巴州地區(qū)和靜縣夏格提巖畫牧放圖的畫面中有1 個騎馬人、2 匹馬和1 只 羊,輪廓特征都是以纖細、工整的線條勾勒。騎馬人物形象刻繪得尤為精細,特別是人物面部,表現(xiàn)出騎馬人物回眸一望的神情。馬形象的線條流暢、勻稱,馬頭部和腿部都有細節(jié)的刻畫。從線條刻繪的深度與細致度可判斷,巖畫是用尖銳的金屬工具刻繪而成。

    巴州地區(qū)和靜縣夏格提巖畫

    2.磨刻法

    磨刻法是指刻繪與磨制相結合的巖畫制作方法,一般先以刻繪方式鑿刻勾勒出形象輪廓,再以石質工具對輪廓內部進行打磨填充。磨刻法制作的巖畫,輪廓刻痕清晰,內部填充均勻、平整,形象呈平面剪影式。

    伊犁地區(qū)特克斯縣鐵熱克提薩依巖畫中的兩只造型相似的盤羊,一大一小刻繪于巖面,形象以剪影式造型,大小羊的組合寓意著生殖豐產(chǎn),是巫術崇拜中最為常見的圖像形式。體型較大的盤羊壯碩、豐滿,夸張的螺旋形羊角使羊的形象充滿了神性意味。巖畫刻繪過程也是巫術施法和力量互滲的過程,原始先民認為羊角是動物最有力量的部位,也是神秘力量聚集的地方,主觀地夸張角部特征可實現(xiàn)效力的增值。盤羊的形象采用磨刻法制作,先以淺顯的刻繪線條勾勒出整體輪廓,再通過打磨進行填充,打磨面光滑、平整,深淺均勻,形象邊沿工整、流暢。盤羊壯碩、豐滿的形象滿足了游牧先民渴望家畜豐產(chǎn)的精神意愿。阿勒泰地區(qū)富蘊縣布拉特巖畫的兩只野牛同樣采用剪影式的表現(xiàn)手法,形體以面概括,牛角、牛腿、牛尾及生殖器以線條表現(xiàn),形象軀干所占面積較大,突出了野牛體大強壯的特點,反映出原始先民在渴望物質豐產(chǎn)的生存訴求下,衍生出的“大即美”的審美意識。畫面主體輪廓的刻痕清晰,內部磨制得十分平滑,形象生動寫實,制作工藝平整細膩。

    伊犁地區(qū)特克斯縣鐵熱克提薩依巖畫

    阿勒泰地區(qū)富蘊縣布拉特巖畫

    3.淺浮雕法

    淺浮雕法是指使用堅硬的工具在巖面上刻繪出有深度、有層次的形象,一般以陰刻方式鑿出凹陷的形象,或以減底陽刻讓形象凸顯,使畫面呈現(xiàn)出一定的起伏感和層次感,新疆巖畫中的淺浮雕工藝大多為陰刻形式。下圖為阿克蘇地區(qū)溫宿縣小庫孜巴依巖畫中的羊形象。巖畫刻繪在一塊淺灰色的石英巖的巖面上,石質堅硬。羊形象以陰刻線條表現(xiàn),刻痕較深,線條光順平整,推斷是用金屬工具刻繪而成。整幅巖面刻有數(shù)只羊,還有人的形象,均采用陰刻法繪制,畫面深凹的痕跡與底對比形成高低起伏感,在光影作用下,形象呈現(xiàn)出淺顯的立體效果。

    阿克蘇地區(qū)溫宿縣小庫孜巴依巖畫

    昌吉地區(qū)呼圖壁縣的康家石門子巖畫是運用淺浮雕法刻繪的典型代表,巖畫采用陰刻與陽刻結合的方式,刻繪出大型生殖崇拜儀式的場景。巖畫刻繪在粉砂巖壁上,巖壁質地雖硬實堅固,但使用金屬工具就很易于鑿刻。巖畫采用淺浮雕形式進行表現(xiàn),運用線、面結合的方式塑造出形態(tài)各異的形象。巖畫主要以陰刻的方式刻繪出不同的線和面,并以此表現(xiàn)出人物的四肢與軀體。特別是人物面部,刻繪者通過減底陽刻的方式將人物五官凸顯出來,表現(xiàn)出塞種人的高鼻、深目、窄臉的特征??导沂T子巖畫為史前青銅時代的作品,從刻繪形式可以看出,此時人們的巖畫制作技巧已經(jīng)十分嫻熟。巖畫中有數(shù)百個大小不等的人物形象,大的人物高達兩米之多,小的人物僅數(shù)厘米高,所有形象都刻繪得精細工整、生動鮮活。正是由于金屬工具的使用,人們才能夠制作出如此規(guī)模浩大的作品。特別是在光線照射下,氣勢恢宏的淺浮雕畫面形成層次豐富的光影變化,產(chǎn)生出立體的空間質感,人物呼之欲出,淺浮雕的效果為巖畫增添了炫目的神秘色彩。

    工具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就巖畫而言,原始先民使用工具創(chuàng)造出這種用于交流溝通、表情達意的圖畫式語言,反映著原始生產(chǎn)方式下人類的社會生活,并成為記載原始文明的重要資料。巖畫并非今天所理解的純粹的繪畫藝術,巖畫不追求對所見之物的精確再現(xiàn),也不按照繪畫規(guī)則進行創(chuàng)作。但巖畫作為一種原始藝術形式,它具有大多數(shù)藝術形式的共性特征,即表現(xiàn)形式的自律性和獨立性,巖畫以石質材料為載體,通過點、線、面等造型元素隨物賦形,運用對稱、均衡、重復等形式構建出圖式的秩序與規(guī)律。巖畫的制作技藝與表現(xiàn)形式使其實現(xiàn)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緊密融合,巖畫的形式不僅強化了內容的實用意義,還賦予其審美特征,使巖畫成為指征性與指意性統(tǒng)一的審美對象。

    昌吉地區(qū)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巖畫

    巖畫藝術的出現(xiàn)深受原始崇仰觀念與巫術意識的影響,人類將自身的生存意志與訴愿,以刻繪的方式外化為巖畫圖像,通過刻繪物象實現(xiàn)對原型的控制與占有,或以此獲得神秘力量的互滲。原始社會時期巖畫創(chuàng)作是一種祈求手段,“巫繪合一”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實現(xiàn)巫術效應的過程。人們反復摹繪自然物象,為了達到與原型的相似性,或是理想化的相似性,人在不斷實踐中,掌握了各種造型技巧與表現(xiàn)形式,這些技術作為實施與強化巫術效應的方式,刻下的每一筆實際都是巫術施法的行為結果。因此,巖畫創(chuàng)作的初衷并不是以審美為目的,各種造型的形式與原則都服務于實用功能。在崇仰觀念與巫術意識的支配下,人們特定的心理情緒與刻繪行為,都影響著物象造型的構建方式,如點、線、面的組合關系,刻痕的深淺,線條的粗細長短,以及形象的大小、夸張、秩序等等,這些形式都是為了滿足原始崇仰意志的實用性目的。巖畫創(chuàng)作不僅是一項原始巫術活動,也是人類的生存實踐活動。由此可見,巖畫制作者在繪制巖畫時都在全身心地表達著對自然萬物的崇仰之情和對生命力的渴望之意。早期人類運用“泛生命意識”解釋著自然萬物與人的關系,建立起較為明確的“生命意識”認知規(guī)則,巖畫即是原始先民對生命意識的理解與認知的產(chǎn)物,與此同時,它也成為原始游牧社會群體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注釋:

    ①朱狄:《藝術的起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年,第187 頁。

    猜你喜歡
    巖畫彩繪線條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線條之美
    中外文摘(2020年11期)2020-06-29 00:38:54
    彩繪“未來之星”
    風采童裝(2018年1期)2018-04-12 02:05:12
    孜孜榮巖畫
    大可:把線條玩到極致
    海峽姐妹(2016年7期)2016-02-27 15:21:38
    陰山巖畫
    燒腦的線條
    知識窗(2015年7期)2015-05-14 09:08:20
    巖畫系列
    詩選刊(2015年4期)2015-05-02 03:39:42
    舞出線條之美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20:03
    彩繪玻璃
    定日县| 叙永县| 宁南县| 行唐县| 遵义县| 伊吾县| 天柱县| 东方市| 河东区| 沙雅县| 靖安县| 镇远县| 贵德县| 江川县| 吴堡县| 柘荣县| 电白县| 诏安县| 邹平县| 左云县| 金堂县| 营口市| 佳木斯市| 山东| 自治县| 治多县| 报价| 卢氏县| 永修县| 靖边县| 深州市| 台安县| 怀集县| 香河县| 六枝特区| 邯郸县| 阿图什市| 华池县| 仁寿县| 资源县| 休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