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李仲文
◎指導專家/朱欣佚(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中醫(yī)內(nèi)科副主任醫(yī)師) 蘇齊(福建泉州市醫(yī)藥研究所所長) 劉龍梅(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靜脈用藥調(diào)配中心醫(yī)師)寧艷梅(甘肅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副教授) 顧中一(北京友誼醫(yī)院營養(yǎng)科營養(yǎng)師)
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進入冬季后,不少中老年人喜歡買些中藥材在家煲湯煮茶,商家也打著養(yǎng)生旗號,推出五花八門的應季補品。
不過,在專家們看來,中醫(yī)雖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但并非所有中藥材都能當成食品來吃。即使是藥食同源的食材,也不意味著可以濫用。為此,多位專家梳理了“藥食同源”的常見誤區(qū),并分享了“藥食同源”的正確打開方式。
常見說法:常喝雞湯身體好, 黨參當歸少不了;掉發(fā)湯中放首烏,貧血湯中加三七……
專家糾偏:現(xiàn)在,很多人想要調(diào)理身體,不去醫(yī)院找中醫(yī)開方,而是習慣自己在家里煲藥膳。尤其到了冬天,很多人喜歡用藥膳來暖身、保健。不過,中藥材并非可隨意添加,即使是黃芪、枸杞、當歸等常見補益類中藥也不應隨意添加。首先,要選擇適合自身體質(zhì)的藥材。因為藥物都有一定的偏性,如偏寒、偏熱等,如果藥性與自身體質(zhì)不合,不僅起不到補益作用,還可能引起身體不適。具體來說,溫熱性藥材有人參、龍眼肉等,適合體質(zhì)虛寒、平素怕冷的人。涼性藥材有百合、石斛等,就不適合虛寒體質(zhì)的人。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食療藥膳不能代替藥物療法。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根本無法單純靠藥膳達到降糖、降壓、降脂的效果。在合理使用藥物治療的前提下,飲食療法只能起輔助作用,幫助人體恢復健康,并不能代替藥物治療。
常見說法:藥膳就是中藥做的菜;藥膳當菜,提高免疫力……
專家糾偏:生活中,有人認為中藥毒性小或無毒,買回一把小茴香就炒著吃,抓上一把枸杞就煮粥……這樣做是不正確的,也是有風險的。中藥是很講究用量的,不分劑量,盲目使用,會引起嚴重后果。有人一次用200 克人參煨湯,服用后導致腦出血,這樣的教訓屢見不鮮。
由于中藥有“四氣五味”的特性,所以十分講究湯劑的煎法,哪種先煎、哪種后煎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因此,做藥膳也有講究。比如,有人用薄荷燉肉,將肉與薄荷一起下鍋,這樣就不對,因為薄荷辛溫芳香,燉煮時間一長,芳香氣易發(fā)散,就會降低藥效。正確的做法是,先將肉燉熟后,再加入薄荷燉5 分鐘即可。
有些人不注意藥膳的禁忌,容易釀成不良后果。比如薄荷就不宜燉甲魚,因薄荷辛涼,其氣清香,功在疏散風熱;而甲魚肉味咸性寒,功在滋陰潛陽,二者性能相反。再比如大家常吃的核桃肉,如與豆腐同食,可能導致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反應。因此,普通人在家做藥膳前一定要請中醫(yī)師開方,并咨詢相關(guān)步驟。
常見說法:天麻是個寶,補益效果好;枸杞是個寶,男人少不了……
專家糾偏:很多人認為,中藥是來源于山林等大自然的精華,藥性非常溫和,能“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事實上,中藥不等于補藥,中藥和其他藥物一樣具有藥物的兩重性——既可治病,又能致病。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在生活中濫用補藥,甚至錯將某些中藥材當成補益藥。比如,許多家庭將天麻作為補益上品,或切塊燉雞,或研末蒸蛋。事實上,天麻并非補益藥,而是治眩暈、頭痛的藥材。所以,用天麻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頭痛是正確的,但并不能達到想要的補益效果。相反,誤把天麻當成“補藥”,一見眩暈,不分體質(zhì)虛實、氣血盛衰,就濫用天麻,尤其是大劑量使用,可能出現(xiàn)不良反應(如面部灼熱、乏力、頭暈眼花及頭痛等)甚至引起中毒。
此外,很多中老年男性把枸杞當成“壯陽神藥”,甚至用枸杞泡酒,當成保健品每天服用。事實上,關(guān)于“枸杞壯陽”的論述,目前多是一家之言,用枸杞泡酒的做法也純屬心理安慰——本來枸杞中的這些保健成分就很有限,再加上這些成分在酒中的浸出率并不是特別高,最終能真正起到的“養(yǎng)生”作用幾乎可以忽略。唯一值得肯定的是,過量飲酒傷肝,而枸杞在一定程度上有護肝的作用,能減少酒精對肝臟的傷害。
常見說法:決明子茶天天喝, 降壓效果不用說;牙齦腫痛小便黃,上火就喝菊花茶……
專家糾偏:很多人為了調(diào)病養(yǎng)生,常自行飲用中藥茶,但如果不按照自己的體質(zhì)亂喝,就會弄巧成拙。
具體來說,黃芪紅棗茶(取黃芪15 克,枸杞10 克,紅棗兩枚,水煎服用)適合體質(zhì)虛弱的人,用于調(diào)理疲乏無力、手腳冰冷、食少便溏及體虛多汗等癥狀,見效即停。而有便秘、高血壓、咽喉腫痛者不宜飲用,以免“火上澆油”。
玫瑰花茶可疏肝解郁、醒脾和胃、活血止痛,但體虛之人會越喝越乏力。因此,容易疲勞、經(jīng)常出汗、口干舌燥、面色蒼白的人一定要慎用。
決明子茶雖有清肝明目、降脂降壓等作用,但長期服用會有惡心、腹脹及腹瀉等不良反應。即便是最普通的菊花茶,也不宜隨便亂喝。菊花茶確實可以降火,但只能降肝火與肺火,而對于心火、胃火等卻無濟于事。肝腎陰虛(常有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口干咽燥等不適)者,喝菊花茶反而會出現(xiàn)上火的表現(xiàn)。
常見說法:是藥三分毒,食療最安全;食療就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專家糾偏:很多人認為,能當作一日三餐吃進肚子的東西,肯定沒有毒。事實上,凡事有度,食療也是如此。任何食物吃太多,輕則導致肥胖、營養(yǎng)失衡,重則致病。例如,豆制品有助于補鈣和補充優(yōu)質(zhì)蛋白,但每天攝入太多,就會加重腎臟代謝負擔;適量食用動物肝臟能夠改善由于缺乏維生素A 導致的眼干、眼澀,但如果每天超量食用,很容易食物中毒,造成發(fā)熱、皮膚干燥甚至脫發(fā)等。
再比如,龍眼是具有豐富營養(yǎng)價值的美味水果,也是一味傳統(tǒng)的滋補中藥,但它屬于甘溫之品,吃多了容易滯氣、腹脹、便秘;而長期或者大量食用人參,可導致“人參濫用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為興奮、高血壓、頭暈、失眠、神經(jīng)過敏、皮疹、腹瀉、食欲減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