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露,陳銀忠,李孟陽,胡艷琴,王歸雁,安紫菡,陳子維
1.大理大學臨床醫(yī)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0;2.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云南 大理 671000
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鼻竇炎導致的眶內、顱內并發(fā)癥在臨床上已少見,一旦發(fā)生可導致失明、神經(jīng)后遺癥甚至死亡等嚴重后果。厭氧菌導致的眶內、顱內感染可表現(xiàn)為特征性的積氣,若合并有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MRSE)感染時治療難度會大大增加。本文報道一例我院2021 年10月收治的鼻-眶-顱厭氧菌及MRSE 混合感染的患者,結合相關文獻進行探討,旨在增加五官科及神經(jīng)科醫(yī)生對該病的認識,提高診治水平,避免漏診誤診帶來的嚴重后果。
患者,女,50 歲,因“鼻塞頭痛2 d、加重伴左眼腫痛1 d”就診于眼科,行CT(圖1)提示:左側上頜竇、篩竇炎癥;左側眼瞼及眶后腫脹積氣;額部顱骨內板下積氣。行MRI(圖2)提示:左側上頜竇及篩竇炎;左眼瞼及眶周軟組織腫脹;額部顱骨內板下積氣。檢查后該患者至耳鼻喉科以“(1)急性鼻竇炎并發(fā)癥;(2)左側眶周蜂窩織炎;(3)顱內感染”收住入院?;颊呒韧斜歉]炎病史3個月余,否認頭面部外傷史,否認自身免疫疾病、糖尿病病史。??茩z查見左側眼瞼腫脹,皮膚紅腫,皮溫高,睜眼困難。左側中鼻道見白色膿性分泌物,左側上頜竇區(qū)、篩竇區(qū)壓痛明顯。腦膜刺激征陰性。
圖1 患者2022年10月9日CT影像Figure 1 CT on October 9,2022
圖2 患者2022年10月9日MRI影像Figure 2 MRI on October 9,2022
入院血常規(guī):白細胞20.35×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95.3%,超敏C 反應蛋白>10 mg/L,常規(guī)C 反應蛋白103.38 mg/L,血沉40 mm/h,空腹血糖5.07 mmol/L。入院后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激素沖擊治療,在局麻鼻內鏡下行左側上頜竇、篩竇開放術,引出大量膿液。術后第2天患者左側上眼瞼紅腫處自行破潰、流膿,予以排膿、排氣并加壓包扎治療,排出大量膿液和氣體。鼻腔、眼部分泌物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檢出厭氧菌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為多重耐藥菌。入院1 周行頭顱MRI 平掃+增強(圖3)示:右額部硬膜外膿腫;左側上頜竇、篩竇及蝶竇炎癥。神經(jīng)外科會診后建議保守治療。結合分泌物培養(yǎng)及藥敏結果,感染科會診后建議更換抗生素為“嗎啉硝唑、達托霉素和替考拉寧”聯(lián)合抗感染治療。患者轉入感染科,予以以上高級抗生素抗感染治療10+d后復查CT(圖4)示:右額部大片狀低密度灶,右額部硬膜外間隙梭形低密度影;左側上頜竇、篩竇炎?;颊唢B內感染較前加重,治療效果差,轉入上級醫(yī)院耳鼻咽喉科,隨即轉入重癥醫(yī)學科繼續(xù)治療。上級醫(yī)院予以“頭孢曲松+利奈唑胺”抗感染,“甘油果糖”減輕腦水腫以及呼吸循環(huán)支持等治療。治療9 d 后,患者病情較前好轉,轉至當?shù)蒯t(yī)院繼續(xù)治療10+d 后出院。3 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頭痛、眼痛較前減輕,偶有流膿涕,無肢體活動障礙、意識障礙等嚴重并發(fā)癥。
圖3 患者2021年10月16日MRI平掃+增強影像Figure 3 MRI plain scan+enhancement on October 16,2021
圖4 患者2021年11月3日CT影像Figure 4 CT on November 3,2021
鼻竇在解剖上與上牙、眼眶、顱底關系密切而復雜,單側鼻竇炎應常規(guī)排除牙源性感染。該患者曾在外院行口腔全景片提示牙源性鼻竇炎可能。在鼻竇炎的并發(fā)癥期,炎癥侵襲骨質,經(jīng)骨質缺損或經(jīng)血道擴散可引起眶內、顱內感染等并發(fā)癥[1]。對于免疫功能及血糖正常的鼻竇炎患者,并發(fā)眶內及顱內感染是非常罕見的并發(fā)癥[2]。5%~40%的急性鼻竇炎患者會出現(xiàn)眼眶受累[3]。約有3%的急性鼻竇炎患者會進展為顱內并發(fā)癥[4]。該例患者入院影像顯示顱內感染為右側,而急性鼻竇炎、眶內并發(fā)癥均為左側,且鼻-顱底骨質未見破壞,故考慮病菌經(jīng)血道擴散導致顱內并發(fā)癥。
當鼻竇炎患者懷疑眶內或顱內并發(fā)癥時應行CT和MRI檢查[5],CT和MRI的聯(lián)合檢查可明確急性鼻竇炎眶內、顱內并發(fā)癥的類型、范圍、部位[6]。該病例中患者入院CT示顱骨內板、眼瞼及眶后積氣,提示可能為厭氧菌中的產(chǎn)氣莢膜桿菌感染[7]。入院時影像顯示患者顱內少量積氣、膿腫不明顯,早期即對患者應用甲硝唑,1 周后復查影像學示眶內、顱內積氣均消失,提示厭氧菌感染得到控制。影像學同時顯示硬膜外膿腫形成,患者在感染科再治療半個月后復查影像學時顱內感染擴散,入院檢查后已排除自身免疫疾病、血糖高等基礎疾病,故考慮為MRSE 毒力強,抗機體吞噬能力較強導致的感染。
牙源性鼻竇炎急性發(fā)作時處理病灶牙可能會形成醫(yī)源性的異位引流竇道,導致上頜竇口腔瘺[8]。一般急性鼻竇炎通常采用敏感抗生素保守抗感染治療。若合并眶內、顱內感染,抗感染的同時應手術開放副鼻竇引流膿液,以避免更嚴重的并發(fā)癥。同時,應早期留取膿液行病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根據(jù)結果調整用藥[9]。當有眶內、顱內積氣時需強烈懷疑厭氧菌感染,厭氧菌培養(yǎng)通常需要3~7 d,在獲得培養(yǎng)結果前應盡快使用對厭氧菌有效和易穿透血腦屏障的抗生素[10]。若眶內和顱內膿腫形成,可考慮外科干預及時引流膿腫[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