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俊豐,王 輝,徐施易
(浙江音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形勢發(fā)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這種轉變是“質變”,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要指標。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發(fā)展歷程,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推動話語權建構的內在機理,尋找話語權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可以鑒往知來,為思政課課程深入優(yōu)化提供支撐。
話語權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上表現(xiàn)為“思想領導權”的概念。思想領導權在革命階級獲得政權前是革命的先導,是奪取政權的必要前提;而在掌握政權后則是鞏固政權的保障,是建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基礎。[1]前者是“革命敘事話語”,后者是“建設敘事話語”。我們正處在“復興話語體系”下的“建設敘事話語”建構之中,更需要話語權建設。
馬克思主義指導無產階級實現(xiàn)自身解放及全人類解放,要通過一個范疇將理論予以承載,這個范疇是“意識形態(tài)”,將“意識形態(tài)”傳遞給“無產階級”,需要“宣傳”。思政課承載著“宣傳”的職責使命。從“拔節(jié)孕穗期”角度,大學生對思政課的體驗已經從感性逐步過渡到理性,從“螺旋上升期”角度,高校思政課是大中小一體化終端環(huán)節(jié),如何通過優(yōu)化“話語”形式來加強話語權,對處在“拔節(jié)孕穗期”的“人”和“螺旋上升期”的“課”而言,都提出新要求。觀察和研究高校思政課在“話語之變”中的演進與發(fā)展,能夠在“變”中把握不變的邏輯和穩(wěn)定的規(guī)律,析理出話語權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邏輯。
新中國成立后,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陣地,話語權建設亟待加強。一方面,思政課必須扎根于新中國成立的實踐,反映當時社會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其次,思政課教學要引導青年學生為新中國建設貢獻力量。革命成功后,需要從“革命敘事話語”向“建設敘事話語”轉變。建國初,學生面臨著兩大陣營對立中的意識形態(tài)矛盾與沖突,以及新舊思想的交織碰撞,同時還要甄別國民黨殘余勢力的反動宣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勢異常復雜。1949 年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五章專門闡釋了新中國文化教育政策和主要任務。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于1949 年10 月召開的常委會以及1950 年2 月召開第一次全國學校工作會議等系列會議確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徹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以及新中國的生產建設服務的總基調。這成為了相當長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總的話語權建設基調:民主化和革命化的交織,民主化主要是新民主主義下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要反映中國人民站起來當家做主人的實踐;革命化主要是幫助人民群眾剔除封建的、買辦的、帝國主義殘余。這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因為新中國成立后,必須既“瞻前”又“顧后”,“瞻前”是甄別反動勢力和告別舊思想,“顧后”是探索社會主義改造實踐,具有交織和過渡性質。此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形態(tài)為“49 方案”和“56 方案”。“過渡”時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處在建設起步期,課程之間的內容、邏輯關聯(lián)、整體性等方面還不是特別嚴謹和規(guī)范,對于課程開設順序、學時數(shù)量、教學內容等也是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9 方案”初步建設了思政課的基本形態(tài),為后續(xù)的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礎?!?6 方案”即1956 年9 月9 日頒布的《高等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程的規(guī)定(試行方案)》,規(guī)定了一年級到四年級的課程。“56 方案”基本上和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同步,此時從全國范圍形勢看,更加聚焦建設,也更加注重課程的體系性,開始注重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融入思政課教學中。
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完成,我國開始社會主義探索。1957 年2 月27 日,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了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新中國的教育方針,要讓受教育者“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2]226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調的定位背景是:“我國的六億人民正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地進行著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盵2]2041957 年3 月12 日,毛澤東發(fā)表《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后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嚴峻形勢,認為不能夠忽略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調的定位背景是:“我們現(xiàn)在是處在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期”。[2]267這兩文背景是相同的,只是談話的領域不同,前者是針對政治領域的政治戰(zhàn)略,后者是針對思想文化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戰(zhàn)略,都是戰(zhàn)略規(guī)劃。[3]側重點不同,且有著深刻復雜國際國內形勢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導致后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艱難的曲折和探索。
1958 年9 月,《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的教育方針有一定片面性,在教育與政治、與生產勞動的關系上,突出了教育的政治性和工具性。1961 年9 月的《高教六十條》針對當時高校教學秩序、教學目標,教育與政治和生產勞動的關系等問題做出糾偏,規(guī)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的教學安排等,起到了其歷史作用,但也有其時代局限性和不徹底性。1964 年10 月,全國政治理論工作會議起草了《關于改進高等學校、中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導致后來思政課建設出現(xiàn)了偏差?;诖耍咝K枷胝卫碚撜n教學由于國家形勢等各方面原因,在課程設置、課程教學等方面出現(xiàn)了階段性的曲折探索,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61 方案”?!?1 方案”規(guī)定了高等學校共同政治理論課程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理論、形勢和任務,進一步細化了文科各專業(yè)、理工農醫(yī)和藝術、體育院校應開設的課程等?!?1 方案”從過渡方案(“49 方案”“56 方案”)演進而來,尤其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立即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構成出臺了相關文件,相較于“過渡”階段而言,“探索”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了曲折。但是,中國共產黨人勇于汲取教訓,為后續(xù)“整頓”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迅速轉型積累了重要經驗。
“文革”結束,開始從“左”的錯誤路線中走出,進行撥亂反正,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趨于理性。鄧小平同志分析“不少同志的思想還很不解放,腦筋還沒有開動起來,也可以說,還處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狀態(tài)”[4]的原因。開始改變束縛人們思想、手腳和頭腦的利益觀念。1980 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印發(fā)中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緊密結合為“四化”培養(yǎng)人才這個中心來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上趨于合理,開始關注引導學生系統(tǒng)學習馬列主義,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教育,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淡化了階級斗爭色彩,走向理性化、科學化。
這一時期是“85 方案”形成時期。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需要,1985 年8 月中共中央頒布《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即“85 方案”?!?5 方案”標志著新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探索開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的“兩課”模式初見雛形,為后續(xù)將課堂作為話語權建設主陣地的實踐引向深入打下基礎。而且“85 方案”對大學(研究生階段)、中學、小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做出了宏觀規(guī)定,這也是探索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的開端。為進一步落實通知,1986年3 月20 日,進一步將大學階段的馬列主義理論課程的設置由過去的“舊四門”調整為“新四門”,即“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原理”和“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5]在1987 年10 月20 日,將思想教育課程規(guī)定為五門課程,其中,兩門為必修課,其他三門可因校制宜有選擇地開設。當“馬列主義理論課程”和“思想教育課程”同時予以細化后,兩者共同構建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在“整頓”階段,最重要的特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隨著黨和國家事業(yè)的撥亂反正,迅速地從科學化走向學科化的轉型,黨和國家越來越認識到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夯實課程渠道,優(yōu)化課程建設。
1992 年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召開,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進入嶄新歷史階段?!班囆∑嚼碚摗贝_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需要適應新的形勢變化。1998 年4 月28 日,中宣部、教育部頒發(fā)《關于普通高等學校開設“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的通知》,指出“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要下大氣力把鄧小平理論編成教材,進入課堂,武裝大學生的頭腦”?!?8 方案”應運而生,即《關于印發(fā)〈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規(guī)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標志著“兩課”模式進一步成熟。相較于“85 方案”,“98 方案”有著更加明確的時代因素和理論創(chuàng)新。一方面體現(xiàn)了話語權建設變遷的時代性,體現(xiàn)話語權建設中一以貫之的邏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但“98 方案”中,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分設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兩門課,將“中國革命史”調整為“毛澤東思想概論”,形成了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的課程體系,一方面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內在聯(lián)系;另一方面,卻沒有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整體性,這也是后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三門思政課合并為一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重要原因,經課程整合后才有了邏輯、學理和實踐上的延續(xù)關系。
“98 方案”延承“兩課”模式,延續(xù)“85 方案”基本理路。尤其是本科和??频恼n程設置中,直接的表述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這樣設置有其合理性,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等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狹義理解,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主題主線;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作為“思想品德課”,體現(xiàn)出黨和國家除了關注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外,也關注大學生的德育和法律意識。但是,從整體性上來理解、推動尤其是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有必要進一步整合。在后續(xù)實踐中,對“兩課”的形態(tài)和定位發(fā)生了深刻變革。2004 年發(fā)布的“16 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是事關全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時期的宣言書,推動著話語權建設深度發(fā)展,推動了思政課“05 方案”出場。
“16 號文件”為走向深度的話語權建設奠定了基礎,引領著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實踐。2005 年2 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即“05 方案”,意味著思政課體系更為全面且穩(wěn)定?!?5 方案”的文本依據(jù)是一個“意見”和一個“方案”,尤其是2005 年3 月9 日下發(fā)的《〈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對課程名稱與稱謂進一步作了凝練和精確,即“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本科課程、??普n程等作出優(yōu)化,本科生有4 門必修課,并開設1門選修課,本科生和專科生都開設形勢與政策課。“05 方案”的特征是對“兩課”進行了更為精準的提煉,明確了課程名稱與稱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稱謂沿用至今。同時,在課程名稱、門數(shù)等方面也與現(xiàn)行思政課較為接近,形成了相對成熟的課程體系,而且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材編寫、教學研究、教師培訓和學科建設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規(guī)范或原則性指導,既承前啟后又精準深化。
同時,作出“要大力加強學科建設”的決策,決策提出要通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來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這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規(guī)劃作出了原則性厘定。2005 年12 月,新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五個二級學科;2008 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增設“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意味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了深度探索,學科與專業(yè)建設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教學情況更為契合,促進了話語權建設的深化發(fā)展。
黨的十八大開啟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的新征程。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作了全面總結,集中概括為:“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6]2012年11 月,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當“民族復興”與“中國夢”相聯(lián)系后,“復興話語體系”逐步形成。將“復興話語”塑造成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今后相當長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而且對話語權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讓“民族復興中國夢”的話語體系成為行動自覺,要以更加深度的方式加強話語權建設,引領思想政治工作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之后,先后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一方面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重要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另一方面思政課在學科與專業(yè)、課程與隊伍、基地與載體等方面自下而上實踐,講述著中國的復興之路和中國夢的歷史行程。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7],這種變遷,是中國在“強起來”的話語動員中繼續(xù)推進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指南,進一步為“復興話語”增強了理論和實踐動能。
此時,經過深化時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面走向優(yōu)化。標志是“20 方案”出臺,即《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這是迄今最為優(yōu)化的思政課實施方案。如課程名稱進一步優(yōu)化,體現(xiàn)出科學性,又如,結合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形勢,增開“四史類”選擇性必修課,凸顯歷史自信?!?0 方案”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文件,“內容優(yōu)”“體系優(yōu)”“教材優(yōu)”是重要特征。
學科建設與探索方面,2017 年2 月,《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置黨的建設二級學科”。從一級學科確立到二級學科增設,可看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建構走向精進與優(yōu)化。2022 年9 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目錄(2022 年)》公布,設“中共黨史黨建學”作為一級學科,將曾經在政治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二級學科融合為一級學科,這些舉措必然推動思政課教學持續(xù)走向優(yōu)化。
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是一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史??v觀“49 方案”到“20 方案”的演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邏輯一致。“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在黨的七大寫入黨章,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新中國成立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49 方案”“56 方案”“61 方案”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方面的關注較多,如“49 方案”對于“新民主主義論(包括近代中國革命運動史)”的課程表述;“56 方案”中開設的“中國革命史”則是由“49 方案”的“新民主主義論”調整而來;“61 方案”開宗明義就提出,“一九五七年以來,由于加強了黨的領導,高等學校共同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方向更加明確了”。[8]34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與這一進程對應的是“85方案”“98 方案”和“05 方案”?!?5 方案”提出大學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使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基本理論觀點的歷史淵源、主要內容和現(xiàn)代發(fā)展(包括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8]613,其實質是側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以及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教育;“98 方案”比較明確提出“兩課”課程設置,響應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下發(fā)的開設“鄧小平理論概論”課通知的要求:“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要下大力氣把鄧小平理論編成教材,進入課堂,武裝大學生的頭腦”[9]935。在??坪捅究普n程設置中分別將“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列入;“05 方案”是為了進一步落實“16 號文件”而在思政課教學方面出臺的重要文件,此時,4 門必修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提出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中心內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9]1156此后的思政課課程體系較為穩(wěn)定。
新時代,思政課體系進一步優(yōu)化,主要標志是“20 方案”發(fā)布。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向度看,“20 方案”明確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思想,強調“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而后中辦《關于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意見》,以及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f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等進一步構建起新時代思政課的全面體系,目前的思政課課程形態(tài)正處于這一方案的深刻塑造之中。
思政課課程形態(tài)的演進也貫穿著漸進優(yōu)化的發(fā)展邏輯。從“49 方案”到“20 方案”,思政課概念形態(tài)、課程形態(tài)、學分構成等實現(xiàn)了與時俱進質變。從概念形態(tài)看,其名稱在“49 方案”中是“公共必修課”,而后有“政治課”的稱謂,“56 方案”中稱為“政治理論課程”,“61 方案”稱為“高等學校共同政治理論課”,“85 方案”中稱為“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98 方案”中稱為“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05 方案”中稱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名稱沿用至今。盡管“稱謂”不同,但是其演進的主題主線一直都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教育等,最終演進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稱謂”上,從“公共必修課”到“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其名稱更為嚴謹、聚焦。
從課程形態(tài)看,梳理“49 方案”到“20 方案”的變遷有更加清晰的優(yōu)化邏輯。“49 方案”因其“過渡”特征,是特定時代、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所以在1950 年10 月4 日召開的全國高等學校暑期政治課教學討論會上,對高等學校政治課教學方針、組織與方法的幾項原則進行了明確,認為這一時期,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學內容方面”“教學組織方面”等[8]72-73還存著認識比較模糊的情況;“56 方案”更為細化,對學時數(shù)、開課順序、講授與課堂討論比例、考試與考查、??茖W校和高等學校的專修科的政治理論課做出細化規(guī)定,但此時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經濟學教學大綱正在編寫,在新大綱印發(fā)以前,各高??蓞⒖继K聯(lián)1956 年出版的大綱(草案)備課”[8]267,盡管有一定進步性,也不可避免存在時代局限性。這種將課程體系逐步構建并有意識地在學時、考試、考察環(huán)節(jié)構建閉環(huán)管理的思路值得肯定;“61 方案”開宗明義列出了“課程和教學內容很不穩(wěn)定,沒有教科書;教師數(shù)量和質量不能滿足客觀需要”[8]343等問題,規(guī)定了高等學校共同政治理論課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理論、形勢和任務,前者在不同年制的學習、不同的專業(yè)有所不同;后者是各專業(yè)、各年級的必修課程,規(guī)定了教學時數(shù),列出了學生閱讀書目的草案以及教材編寫計劃的草案,“61 方案”經歷“49 方案”的“過渡”以及“56 方案”的“探索”,高校思政課逐步走向了系統(tǒng)和科學,而后因“文化大革命”影響陷入挫折;“85 方案”適應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認為思政課“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必須進行認真的改革”[8]612,規(guī)定了小學、中學、大學階段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內容與要求,“85 方案”規(guī)定較為宏觀,經歷1986年下發(fā)的《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以及1987 年下發(fā)《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進一步改革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公共課)教學的意見》《關于高等學校思想教育課程建設的意見》等通知文件,思政課教學實現(xiàn)了較為快速的整頓;“98 方案”宏觀上延續(xù)“85 方案”的“兩課模式”,更為清晰明確地提出了“兩課”課程設置,尤其是適應時代發(fā)展,開設60 學時的“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程,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課程內容的與時俱進,標志著高校思政課建設和改革走向深入;“05 方案”標志高校思政課逐步在改革中走向相對穩(wěn)定,規(guī)定了本科4 門必修課,同時開設“形勢與政策”課,??? 門必修課,研究生仍參照“98 方案”開設相關課程,從概念上明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為“思政課”[9]1161,較為穩(wěn)定的課程體系和較為明確的課程名稱,標志著思政課走向深度的話語構建。
“20 方案”是進入新時代思政課優(yōu)化的標識性方案,進一步強調思政課一體化銜接,對課程設置等進一步變革重塑,對學時學分(實踐學時學分)等做出了迄今為止最為清晰的規(guī)定,體現(xiàn)出課程優(yōu)化的高階性和迭進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科學,既為科學就有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也會躍升為特定且穩(wěn)定的理論樣態(tài),即“規(guī)律”。2016 年12 月9 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9]1444“三大規(guī)律”中,從宏觀的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落實于微觀的教書育人和學生成長兩個方面的規(guī)律,兼具科學性和層次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必然依靠“人”圍繞“人”而把握規(guī)律。
有研究歸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規(guī)律:科學價值同一律、主客體雙向互動律和社會意識內化外化律。[10]科學價值同一律指的是用科學的理論來解決價值認同的問題,主客體雙向互動律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在解決主客體的思想矛盾到實現(xiàn)主客體思想統(tǒng)一之間形成閉環(huán),社會意識內化外化律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將人的思想從內化(自在)轉為外化(自為)的過程。從“49方案”到“20 方案”來看思政課的發(fā)展與演進,遵循著宏觀的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以及微觀的教書育人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從歷時發(fā)展看,“七個方案”無論課程稱謂、課程內容如何演進,總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來武裝頭腦,以此來確保理論的科學性;總是從立德樹人的使命高度來鑄魂育人,以此來確保價值塑造的方向性;總是根據(jù)時代和形勢變革以及受眾和對象的變化來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此來確保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時代性。
以“規(guī)律”觀之,新中國成立后的“49 方案”“56 方案”“61 方案”,調整節(jié)奏較快,具有“過渡”和“探索”特征,“56 方案”“61 方案”相較于“49方案”具有明顯的把握規(guī)律的主動性,“49 方案”稱謂上是“暫行辦法”[8]3,而“56 方案”是“試行方案”[8]265,且規(guī)定了課程門數(shù)和學時數(shù)、開課順序等,“61 方案”稱謂是“意見”[8]343,具有“照章執(zhí)行”的含義;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思政課方案是“85 方案”“98 方案”和“05 方案”,“85 方案”第一條就對時代發(fā)展規(guī)律、青少年成長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發(fā)展規(guī)律做出概括,“85 方案”的關鍵詞是“改革”,“改革”的重要基礎是聚焦“規(guī)律”;“98 方案”明確提出“要總結和繼承建國以來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經驗和近年來教學改革的成果”[9]947,其意圖是在把握規(guī)律中抓住穩(wěn)定的本質;“05 方案”的主體是一個“意見”[9]1154和一個“實施方案”[9]1161,尤其是在“意見”中,對于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的認識已經到了新的高度,在“16 號”文件指導下,提出“全面把握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其中“全面”“總體要求”的限定語意味著隨著黨和國家事業(yè)的變革,對規(guī)律認識不斷加深,必然輻射到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之中;“20 方案”明確提出遵循“三大規(guī)律”,是歷次思政課方案中對于“規(guī)律”的把握和凸顯最明確最聚焦的一次,把握規(guī)律的主動性最強。
“話語”構成包括“話語主題、話語主體和話語載體”?!霸捳Z主題”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密切相關,體現(xiàn)出時代性;對“話語主體”,思政課教師是言說“話語”主力軍;“話語載體”中,思政課是主渠道。
“話語主題”要解決“講什么”的問題,思政課的“言說”內容就是黨的理論,黨的理論演進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同步同向。從“一次歷史性飛躍”和兩次“新的飛躍”來看,產生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體看,“49方案”“56 方案”“61 方案”對應銜接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飛躍的理論成果,從“49方案”對“新民主主義論”[8]3課程的設置,“56 方案”對“中國革命史”[8]265課程的設置;“61 方案”對“中共黨史”課程以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中“主要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政治學說”[8]343的表述都是從“話語主題”層面銜接著黨的時代化理論;“85 方案”“98 方案”和“05 方案”銜接的主要“話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85 方案”開頭就提出“三個適應”“三個面向”[8]612,明確體現(xiàn)了“發(fā)展”與“改革”并進的基調;“98 方案”形成的“兩課”模式提出要著眼于“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課程上新增“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程[9]947-948;“05 方案”中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程“著重講授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9]1162,三個方案的話語主題也是重點講授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此后,思政課方案進入較為穩(wěn)定階段,進入新時代,步入以“優(yōu)化”為主要特征的時期,形成了“20 方案”。觀察“20 方案”要系統(tǒng)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chuàng)新實踐。從文本上看,“20 方案”公布后,《關于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意見》《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等與“20 方案”共同構建起新時代思政課的話語版圖,呈現(xiàn)出更為優(yōu)化的特征,從“20 方案”中在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率先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到《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到各高校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能非常明確觀察出其對接新時代“話語主題”的深化和優(yōu)化理路。
“話語主題”要通過“話語主體”去“言說”,通過“話語載體”去“承載”,這個“主體”狹義上是思政課教師,廣義上是全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這個“載體”即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霸捳Z主題”“話語主體”“話語載體”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七個思政課方案中都有涉及,不斷優(yōu)化。從理論主線看,“話語主題”因時而進,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的理論成果,呈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深化邏輯;“話語主體”質量并舉,截至2021 年年底,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超過12.7 萬人;“話語載體”呈現(xiàn)出延展特征,從傳統(tǒng)的課堂到互聯(lián)網“云課堂”再到“大思政課”,這樣的延拓邏輯有效打開了“話語載體”的呈現(xiàn)空間。從話語構建來看,從“49 方案”到“20 方案”,思政課的演進總體上實現(xiàn)了“有話說”(話語主題),也“有人說”(話語主體),并能夠“有空間說”(話語載體)。
新時代以來,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逐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必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發(fā)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中繼續(xù)走向優(yōu)化。尤其在《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出臺后,思政課的課程形態(tài)、實踐形態(tài)將繼續(xù)處在改革和塑造之中。可以預見,也將繼續(xù)在面向未來中走向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