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娉婷 孫瑞
一、以質樸厚重為主的風格特點
(一)多用賦,少比興,重敘述及描繪
歷代季札題詠詩多用賦的形式申發(fā)。賦,即直接敘事抒情,鋪陳直敘,即物即興。賦往往是情感最熾烈、形象最集中的體現(xiàn),沒有拐彎抹角、聲東擊西。這樣的形式也體現(xiàn)出歷代文人對季札的題詠少功利,而是多出于內心真實情感的體現(xiàn)。
南宋詩人白珽的《吳季子墓》便是典型。詩人開篇即鋪陳對季札之盛贊,稱季札是“圣人如日月,下照無黨私”“近取子臧節(jié),遠紹泰伯基”,之后具體列舉季札讓國、觀樂、掛劍其事,并以孔子對季札的態(tài)度進一步突出季札高風之遠播,與其所覽遺跡之景相輔相成,詩末直抒其峴首之悲。
又如元朝周馳的《季札廟》,詩人以季札的生平以及自己游季札廟的所見所聞為軌跡,鋪陳直敘。開篇“古人不可及,冥晦秉淳德。一動成功名,煥爛照無極”直接表達了詩人對季札的仰慕之情,然后鋪陳季札生平其事以及季札廟的景與人,詩末更是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要成為如季札一般的人,應該要朝夕學習,畢竟“江海起涓滴”,感情純粹而真摯。
(二)不重辭藻,風格質樸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保ā墩撜Z·雍也》)歷代關于季札的題詠詩,其重點不在辭藻的華美,而是重在文字的質樸有力。考證歷代季札題詠詩作者,他們或仕途坎坷,或飽經離亂,大多深入社會民生。歐陽修在《梅圣俞詩集序》中說:“詩窮而后工?!比绫彼卧娙嗣穲虺嫉摹逗头f上人南徐十詠(其六)季子廟》:
信如季子賢,自昔知能幾。
依約有荒祠,寂寥無奠篚。
壞梁生濕菌,古木憑山鬼。
英靈豈顧茲,青史辭亹亹。
梅堯臣感發(fā)于季札昔年之高風,如今卻早已被世人遺忘,以“荒祠”“壞梁”等意象描繪了季子廟的荒敗之象,但他在詩的最后,筆鋒一轉:“英靈豈顧茲,青史辭亹亹。”真正的高潔之人又豈在乎身外的虛名,史書自會綿綿不絕地記載下他們的高風,可謂言淺而意深,給人以“老樹著花”之美感。此詩一反當時文壇西昆體的雕潤密麗,而體現(xiàn)了“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梅堯臣《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的詩歌理念。又如清朝詩人沈德潛的《季子祠》:
斜日延陵郡,秋風季子祠。
荒庭飛野鳥,老樹宿寒鴟。
十字褒尼父,千秋喜并時。
躬耕兼待命,懷古不勝思。
沈德潛先寫景后抒情,辭藻古樸、不飾雕琢,表達了其懷古之思,詩境悠悠不迫、雋永無窮。
(三)寄予深沉感慨
歷代季札題詠詩常于質樸厚重之外,也寄托了作者的深沉感慨。此類主題有三大類,一是對社會風俗道德的感慨,二是對國家興亡的慨嘆,三是對社會風俗道德與國家興亡的慨嘆呈間雜的狀態(tài)出現(xiàn)。
歷代季札題詠詩對社會風俗的慨嘆多從季子的生平進行申發(fā)。例如,北宋袁默的《季子廟》,詩人從季子讓國其事中體現(xiàn)的兄弟和睦出發(fā),指責如今社會兄弟鬩墻之事層出不窮,對此感嘆“懷古令人憶慘悽”,希望“前規(guī)舊轍不遠人”,吳民可以延續(xù)兄友弟恭的優(yōu)良品德。
歷代季札題詠詩對國家興亡的慨嘆呈現(xiàn)出一種兩面性,一面是對季子持正面評價,呼喚國家可以出現(xiàn)像季子一樣德行高尚的君王;另一面是抨擊季子讓國,認為其龜縮不前最終造成了吳國滅亡。南宋楊萬里的《延陵懷古三首(其一)延陵季子》是持正面態(tài)度的典型,詩人反復寫自己“思復思兮君子”,隱晦地呼喚明君重振朝綱、重建河清海晏的盛世。而南宋詩人曹勛的《吳歌為吳季子作》便將季子比作佳人,埋怨其“不來”“自守”,實則隱晦地表達了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滿。又如宋末元初陳普的《詠史上·季札》同樣是借埋怨季札不做吳王而使吳國滅亡來表達其對明君力挽狂瀾、重塑河清海晏盛世的殷切企盼。
元末明初詩人謝應芳的《兵后過季子祠》是社會風俗道德與國家興亡的慨嘆二者皆有之的典型。詩人寫道:“江南近代淫祠多,梁公不作可奈何。于乎祠堂之毀還可屋,禮讓風衰較難復?!奔咀又聜鲹P兩千余年,而如今只剩下過多的祠廟。然而,祠廟被毀尚可重建,已經衰微的禮讓之風再要光復就很難了。謝應芳引泰伯、子臧之典,回憶昔年季札躬耕延陵之景,描繪了亂兵過境后季子祠盡成瓦礫的荒敗景象,既有國家將亡、生靈涂炭的悲痛,又有對禮讓賢風的呼喚。他在詩末更是直接表達了若是能變浮薄不厚的社會風氣為昔日的醇俗,那“芳也未死當刮目”。
二、以襯托為主的表現(xiàn)手法
歷代季札題詠詩的表現(xiàn)手法以襯托為主,通過歷史上高士的品德正襯季札之高風,或用歷史上兄弟鬩墻、蠅營狗茍之輩反襯出季札的高逸出塵。
(一)正襯的表現(xiàn)手法
北宋袁默的《季子廟》是其中的典型。詩人開篇即寫巢由之高風,巢由是巢父和許由的并稱。巢父是帝堯時期的隱居之人,不營世利,以樹為巢。堯曾讓位于巢父,巢父不受。堯欲讓位于許由,許由退而遁于中岳潁水之陽。堯又召他為九州長,許由依舊不受。二人皆為古代隱居不仕者的典范。袁默以巢由開篇,正面襯托出季札讓國之高風。
子臧和泰伯是歷代季札題詠詩常用來正襯季札高風的人物,在80首季札題詠詩中,子臧出現(xiàn)了9次,泰伯出現(xiàn)了5次。例如,南宋詩人楊萬里《延陵懷古三首(其一)延陵季子》中的“祀太伯其忽諸兮,顧襲譽于子臧”,“太伯”即泰伯,是周太王公亶父長子,季歷之長兄。古公亶父曾欲傳位于季歷,泰伯不受,避至江南,建立了吳國。子臧是曹宣公庶子,公子負芻殺太子而自立,各方都認為其得位不正,欲殺之而立子臧,子臧選擇離開吳國,成全兄長。子臧與泰伯皆有讓位之義。詩人通過用先人之典正面烘托出季札讓國之高義。又如南宋白珽的《吳季子墓》,同樣選取了子臧與泰伯之典,寫下了“近取子臧節(jié),遠紹泰伯基”之句,以此正襯出季子的“圣人如日月,下照無黨私。藏珠與韞玉,所得自華滋。恭惟吳季子,夙稟明睿姿”。
元末明初詩人謝應芳在《兵后過季子祠》褒揚季子“去國躬耕江上田”,認為季札“此義孰可比采薇”。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齊,因反對周武王伐紂,在商朝滅亡后,二人“義不食周粟”(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隱于首陽山,采薇蕨而食,最終餓死在首陽山。謝應芳以子臧之德、采薇之義比季札之德,烘托出季子不戀權位,全義讓國,躬耕于壟畝之間的高尚品德。又如北宋楊杰的《題季子廟》,同樣以伯夷之德襯托季子讓位之德,直言“名儒重欲修前史,列位應須次伯夷”,可見其評價之高。
(二)反襯的表現(xiàn)手法
北宋詩人袁默在其《季子廟》中寫道:“闔廬釋楚夫概奔,公子糾殺桓公入?!标H閭與夫概是親兄弟,然而在秦國率兵救楚大敗吳師,吳王仍留楚未還時,夫概先歸吳自立為王。闔閭后帶兵攻夫概,夫概敗奔楚。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皆為齊襄公之弟,因襄公言行無常,殺誅不當,故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逃莒。后齊國無君,小白先至齊,高傒立之,是為桓公。魯國擁立公子糾失敗后在齊國的命令下誅殺了公子糾。袁默以巢父、許由隱居不仕之高風,與闔閭和夫概、公子糾和桓公兄弟相殘之事相對比,
一、以質樸厚重為主的風格特點
(一)多用賦,少比興,重敘述及描繪
歷代季札題詠詩多用賦的形式申發(fā)。賦,即直接敘事抒情,鋪陳直敘,即物即興。賦往往是情感最熾烈、形象最集中的體現(xiàn),沒有拐彎抹角、聲東擊西。這樣的形式也體現(xiàn)出歷代文人對季札的題詠少功利,而是多出于內心真實情感的體現(xiàn)。
南宋詩人白珽的《吳季子墓》便是典型。詩人開篇即鋪陳對季札之盛贊,稱季札是“圣人如日月,下照無黨私”“近取子臧節(jié),遠紹泰伯基”,之后具體列舉季札讓國、觀樂、掛劍其事,并以孔子對季札的態(tài)度進一步突出季札高風之遠播,與其所覽遺跡之景相輔相成,詩末直抒其峴首之悲。
又如元朝周馳的《季札廟》,詩人以季札的生平以及自己游季札廟的所見所聞為軌跡,鋪陳直敘。開篇“古人不可及,冥晦秉淳德。一動成功名,煥爛照無極”直接表達了詩人對季札的仰慕之情,然后鋪陳季札生平其事以及季札廟的景與人,詩末更是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要成為如季札一般的人,應該要朝夕學習,畢竟“江海起涓滴”,感情純粹而真摯。
(二)不重辭藻,風格質樸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保ā墩撜Z·雍也》)歷代關于季札的題詠詩,其重點不在辭藻的華美,而是重在文字的質樸有力??甲C歷代季札題詠詩作者,他們或仕途坎坷,或飽經離亂,大多深入社會民生。歐陽修在《梅圣俞詩集序》中說:“詩窮而后工?!比绫彼卧娙嗣穲虺嫉摹逗头f上人南徐十詠(其六)季子廟》:
信如季子賢,自昔知能幾。
依約有荒祠,寂寥無奠篚。
壞梁生濕菌,古木憑山鬼。
英靈豈顧茲,青史辭亹亹。
梅堯臣感發(fā)于季札昔年之高風,如今卻早已被世人遺忘,以“荒祠”“壞梁”等意象描繪了季子廟的荒敗之象,但他在詩的最后,筆鋒一轉:“英靈豈顧茲,青史辭亹亹?!闭嬲母邼嵵擞重M在乎身外的虛名,史書自會綿綿不絕地記載下他們的高風,可謂言淺而意深,給人以“老樹著花”之美感。此詩一反當時文壇西昆體的雕潤密麗,而體現(xiàn)了“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梅堯臣《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的詩歌理念。又如清朝詩人沈德潛的《季子祠》:
斜日延陵郡,秋風季子祠。
荒庭飛野鳥,老樹宿寒鴟。
十字褒尼父,千秋喜并時。
躬耕兼待命,懷古不勝思。
沈德潛先寫景后抒情,辭藻古樸、不飾雕琢,表達了其懷古之思,詩境悠悠不迫、雋永無窮。
(三)寄予深沉感慨
歷代季札題詠詩常于質樸厚重之外,也寄托了作者的深沉感慨。此類主題有三大類,一是對社會風俗道德的感慨,二是對國家興亡的慨嘆,三是對社會風俗道德與國家興亡的慨嘆呈間雜的狀態(tài)出現(xiàn)。
歷代季札題詠詩對社會風俗的慨嘆多從季子的生平進行申發(fā)。例如,北宋袁默的《季子廟》,詩人從季子讓國其事中體現(xiàn)的兄弟和睦出發(fā),指責如今社會兄弟鬩墻之事層出不窮,對此感嘆“懷古令人憶慘悽”,希望“前規(guī)舊轍不遠人”,吳民可以延續(xù)兄友弟恭的優(yōu)良品德。
歷代季札題詠詩對國家興亡的慨嘆呈現(xiàn)出一種兩面性,一面是對季子持正面評價,呼喚國家可以出現(xiàn)像季子一樣德行高尚的君王;另一面是抨擊季子讓國,認為其龜縮不前最終造成了吳國滅亡。南宋楊萬里的《延陵懷古三首(其一)延陵季子》是持正面態(tài)度的典型,詩人反復寫自己“思復思兮君子”,隱晦地呼喚明君重振朝綱、重建河清海晏的盛世。而南宋詩人曹勛的《吳歌為吳季子作》便將季子比作佳人,埋怨其“不來”“自守”,實則隱晦地表達了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滿。又如宋末元初陳普的《詠史上·季札》同樣是借埋怨季札不做吳王而使吳國滅亡來表達其對明君力挽狂瀾、重塑河清海晏盛世的殷切企盼。
元末明初詩人謝應芳的《兵后過季子祠》是社會風俗道德與國家興亡的慨嘆二者皆有之的典型。詩人寫道:“江南近代淫祠多,梁公不作可奈何。于乎祠堂之毀還可屋,禮讓風衰較難復?!奔咀又聜鲹P兩千余年,而如今只剩下過多的祠廟。然而,祠廟被毀尚可重建,已經衰微的禮讓之風再要光復就很難了。謝應芳引泰伯、子臧之典,回憶昔年季札躬耕延陵之景,描繪了亂兵過境后季子祠盡成瓦礫的荒敗景象,既有國家將亡、生靈涂炭的悲痛,又有對禮讓賢風的呼喚。他在詩末更是直接表達了若是能變浮薄不厚的社會風氣為昔日的醇俗,那“芳也未死當刮目”。
二、以襯托為主的表現(xiàn)手法
歷代季札題詠詩的表現(xiàn)手法以襯托為主,通過歷史上高士的品德正襯季札之高風,或用歷史上兄弟鬩墻、蠅營狗茍之輩反襯出季札的高逸出塵。
(一)正襯的表現(xiàn)手法
北宋袁默的《季子廟》是其中的典型。詩人開篇即寫巢由之高風,巢由是巢父和許由的并稱。巢父是帝堯時期的隱居之人,不營世利,以樹為巢。堯曾讓位于巢父,巢父不受。堯欲讓位于許由,許由退而遁于中岳潁水之陽。堯又召他為九州長,許由依舊不受。二人皆為古代隱居不仕者的典范。袁默以巢由開篇,正面襯托出季札讓國之高風。
子臧和泰伯是歷代季札題詠詩常用來正襯季札高風的人物,在80首季札題詠詩中,子臧出現(xiàn)了9次,泰伯出現(xiàn)了5次。例如,南宋詩人楊萬里《延陵懷古三首(其一)延陵季子》中的“祀太伯其忽諸兮,顧襲譽于子臧”,“太伯”即泰伯,是周太王公亶父長子,季歷之長兄。古公亶父曾欲傳位于季歷,泰伯不受,避至江南,建立了吳國。子臧是曹宣公庶子,公子負芻殺太子而自立,各方都認為其得位不正,欲殺之而立子臧,子臧選擇離開吳國,成全兄長。子臧與泰伯皆有讓位之義。詩人通過用先人之典正面烘托出季札讓國之高義。又如南宋白珽的《吳季子墓》,同樣選取了子臧與泰伯之典,寫下了“近取子臧節(jié),遠紹泰伯基”之句,以此正襯出季子的“圣人如日月,下照無黨私。藏珠與韞玉,所得自華滋。恭惟吳季子,夙稟明睿姿”。
元末明初詩人謝應芳在《兵后過季子祠》褒揚季子“去國躬耕江上田”,認為季札“此義孰可比采薇”。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齊,因反對周武王伐紂,在商朝滅亡后,二人“義不食周粟”(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隱于首陽山,采薇蕨而食,最終餓死在首陽山。謝應芳以子臧之德、采薇之義比季札之德,烘托出季子不戀權位,全義讓國,躬耕于壟畝之間的高尚品德。又如北宋楊杰的《題季子廟》,同樣以伯夷之德襯托季子讓位之德,直言“名儒重欲修前史,列位應須次伯夷”,可見其評價之高。
(二)反襯的表現(xiàn)手法
北宋詩人袁默在其《季子廟》中寫道:“闔廬釋楚夫概奔,公子糾殺桓公入?!标H閭與夫概是親兄弟,然而在秦國率兵救楚大敗吳師,吳王仍留楚未還時,夫概先歸吳自立為王。闔閭后帶兵攻夫概,夫概敗奔楚。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皆為齊襄公之弟,因襄公言行無常,殺誅不當,故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逃莒。后齊國無君,小白先至齊,高傒立之,是為桓公。魯國擁立公子糾失敗后在齊國的命令下誅殺了公子糾。袁默以巢父、許由隱居不仕之高風,與闔閭和夫概、公子糾和桓公兄弟相殘之事相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