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飛虎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從事語文教學已十多年。這些年,課程結(jié)束的間隙,每當看見孩子們捧著《莫愁·小作家》心無旁騖地閱讀時,我總會覺得所有的喧囂一下安靜了下來。孩子們將一份純凈的心全然放在一本書刊上,是一幅多美的畫面。
回想小時候,我們沒有品類繁多的圖書,小小的教室里如果誰能有一本課外書,會讓多少人羨慕不已。
那時,會有一群喜歡閱讀的小伙伴圍在你身邊,眼神里充滿期待。于是,你便可以像袁枚老夫子一樣授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
記得有一天,我咬了咬牙,從口袋里摸出攢下的兩顆大白兔奶糖,心不甘情不愿地放在同桌的手上。因為這是他答應借我兩本《童話大王》的條件,期限是一天。?
靠在槐花樹下打開書,我就忘了奶糖。白色的槐花瓣飄著淡淡的香氣,我沉浸在書中的故事里,直到母親叫著我的名字,拿著手電出現(xiàn)在我面前時,我才發(fā)現(xiàn),不知道什么時候天已經(jīng)黑了。
學生說,他們也常常讀起《莫愁·小作家》,就忘了時間。我的眼前總會浮現(xiàn)那天的畫面:母親右手拿著手電,左手拉著我,我們并排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
槐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閱讀一直伴隨著我邁進大學的校園。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學專業(yè)。因為閱讀,我擁有了另一個世界;現(xiàn)在,我要把這兩個世界相連。
中國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西方心理學研究說一個人的童年經(jīng)歷造就了他看待世界的視角。我想我不正印證著這些話嗎?現(xiàn)在的我,依舊每天和書打著交道——一位講臺上的教書人。
課程之余,我總喜歡和孩子們聊聊《莫愁·小作家》里的人和事兒。不關(guān)于考試、不關(guān)于技能、不關(guān)于任何功利的目的,只是單純文字間的交流。那一頁頁令人陶醉的氤氳書香,給了孩子們另一個世界,也讓我的心能安享詩和遠方的田野。
或許多年以后,一杯香茗,一卷書,就可偷得半日閑散;一抹斜陽,一壺酒,也能求得半世逍遙。到那時,這些愛看書的孩子們又會和我說起書中怎樣的故事呢?
戚飛虎:華東師范大學蘇州灣實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