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永
兩座橋,曰龍形,曰虎步,跨越新時代的時光,引領(lǐng)我走進虎石文化公園。
泉港區(qū)虎石文化公園,午后陽光像成熟的稻谷,鋪墊在寬闊的大地,蒸騰起泥土的氣息,那是亙古不變的氣息,是虎石人最不舍的味道,從孝子山到虎石溪,汩汩而來,彌漫,流連,從容淡定。
綠樹掩映中,一抹紅影,像跳躍的音符,“逗新娘”熱烈得像團火,燃燒在熱鬧的氛圍里。你看,新娘的手巾,舞動柔軟輕盈的身子,在向山村和海洋潑灑著喜慶。喜鵲銜來祝福,遠處的海浪,踮起腳尖跳起來,好奇地觀望,此起彼伏,一波一波,探頭探腦的。
一塊石碑,又一塊石碑,方正堅硬的石頭,因了文字,變得柔情似水。
一面墻,兩層樓高。
我不知道墻有幾歲,砌墻的磚石沉默。從海上來的風,從未停止腳步,一遍又一遍打著呼哨,要喚醒打盹的墻兒。
墻是在做夢吧?它的夢里一定有那只石虎的吼叫聲,威嚴的回音,在墻的四周回蕩。它可是夢見了挑擔客的身影,重擔壓肩,那是一家老小的生計,小小的生計,卻壓彎了小路的棱角。它也會夢見那些趕考的學子,匆匆步履,仆仆風塵,希望與擔憂交織。飛燕剪春,柳梢揚絮,墻的夢是濕漉漉的;夏日高照,海浪翻舞,墻的夢是火辣辣的;秋高氣爽,老牛滾泥,墻的夢是沉甸甸的;冬陽潤澤,大地寧靜,墻的夢是空蕩蕩的。
沉寂了多少年,墻瞇著眼睛,任虎石溪流水潺潺,任龍眼林濤聲洶涌。
時光在窯漢手中翻轉(zhuǎn),塑造隆慶窯600年的歷史,從明代到清代,到民國,到今天,泥土性子爛熟于心,從稀軟到堅硬,窯漢灑落的汗水起了催化作用。
穹隆般的窯頂阻擋不了窯漢純樸的想象,創(chuàng)造的翅膀高飛,皇天后土,上蒼的恩賜不可浪費,選泥、煉泥、制坯、雕坯、陰干、焙燒、出窯,每一道工序,都蘊藏窯漢手中的機密,成為傳給子孫后人養(yǎng)家糊口的生存之計。
烈火熊熊,火膛內(nèi)紅得燦爛無比,特選的燃燒木柴馬尾松,歡騰跳躍,所有的熱都潑向窯膛,奇跡在高溫下漸次呈現(xiàn):憨憨的大磚、井磚、石敢當、風獅爺、灶具……
小巧玲瓏的文房四寶、熨斗、門當戶對、燭臺……
精致奇妙的八卦、熏香籠、魚形刨絲器、捶珠印?!?/p>
故事里的胡人獻寶、寶相花紋磚……
一年又一年,倔強的閩南漢子,將人間煙火,安妥在一塊塊土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