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延河》《美文》(下半月刊)、《合肥日報》等。曾獲百花文學編輯獎。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輞川”在哪里。輞川位于陜西省藍田縣南十五公里處,是秦嶺北麓一條風光逶迤的川道。這里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
輞川因王維而知名,是王維成就了輞川。因為王維,輞川成為了許多文士墨客向往的山川臥游之地。
這里曾是唐朝詩人宋之問的莊園,王維看中輞川的風景,購買之后,在宋之問建造的輞川山莊的基礎上依據(jù)自然地貌進行改造,結(jié)合自己的審美情趣修葺重整,作為理想中的詩意棲居之地,也營造了一個文人所向往的藝術(shù)圣地。
701年王維出生于太原名門望族王氏,算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公認富二代,而大詩人李白也出生在同一年,他們的生命線與盛唐時間幾乎吻合,但繁華之下,同處一朝,二人并無交集,命運也并不相同。
不幸的是,9歲那年王維父親去世,他作為家中長子,很早就承擔起家庭責任。15歲時他帶著弟弟來京都長安闖蕩,寫下了“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的詩句,嶄露頭角。17歲時寫出千古名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保ā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寫詩、作畫、彈琴,他樣樣精通,憑著一身才華很快得到京城王公貴族的另眼相看。岐王李范,李隆基的弟弟,一個熱心的文藝愛好者,很欣賞王維,并帶他結(jié)識了玉真公主,受這兩位貴人的舉薦,21歲的王維一舉成為新科狀元。
唐代統(tǒng)治者取仕標準變化多樣,舉薦制度普遍滲透于科舉的眾多環(huán)節(jié)。在當時那個社會,對于一個考生來說受到官員的舉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賞識推薦你的官員名士官階越高、名氣越大,你中舉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名次也就越有可能更靠前。所以,準備應試的人提前結(jié)交、干謁名人顯貴,向他們投獻作品,爭取他們的推薦和獎譽,是當時一種相當普遍的社會風氣。
王維中狀元后,開始了仕宦生涯。他被任命為太樂丞,相當于在如今的外交部禮賓司,專門負責國家慶典、外交場合上的音樂舞蹈。但這個官當了不到半年,就因為一個下屬舞黃獅子犯了禁忌,受到牽連被貶為濟州司法參軍,也就是糧倉管理員。當年秋天就離開了京城,在濟州待了四年多。725 年,唐玄宗泰山封禪,大赦天下。作為貶官,王維等來了機會,他立刻請辭,回家和妻子團聚。而立之年,王維將要做父親,怎奈妻子難產(chǎn),妻兒全部喪命。中年喪妻,老而無子,此后三十年,他獨居終身未娶。728年,離開濟州后開始在淇上隱居了兩年,后回到長安閑居幾年。736年,王維35歲,獻詩給宰相張九齡,經(jīng)舉薦他擔任右拾遺等職務。在長安,他結(jié)識了詩人孟浩然。他崇拜陶淵明的隱逸思想,好朋友孟浩然接著又歸隱襄陽鹿門山,這種情況下,他自己也逐漸產(chǎn)生了出世的念頭。
就這樣,在閑居和做官這樣的變換中,度過了許多年的光陰,雖然進入中年后,官職雖有所提高,但仍是閑官,總不得意。進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亂。
公元755年隆冬,安祿山發(fā)動叛亂,城破之時,王公貴族紛紛出逃,王維這樣的小官成了叛軍的俘虜,被扣押到洛陽。王維的官職不高,但他的名氣不小。安祿山當然希望拉攏這位才子為他所用。王維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投降要遭受千古罵名的。于是他想到一個辦法——裝病,裝成啞巴。安祿山識破了他的苦肉計。無奈之下,王維成了安祿山帳下的給事中。據(jù)說有一次安祿山在洛陽神都苑凝碧池舉行宴會,安祿山命令宮中梨園子弟在宴會上獻藝,梨園子弟感念唐明皇的恩寵,演奏樂曲時暗中流淚,曲不成調(diào)。安祿山囂張跋扈,命令士兵用刀脅迫樂工奏曲。觸景生情,又身處絕望中的王維,便寫了一首抒發(fā)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的七絕,名叫《凝碧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深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這首詩原本只是王維觸景生情的產(chǎn)物,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產(chǎn)物在日后竟然救了他一命。
多年以后,唐肅宗整頓兵馬,收復長安。王維等當初投降的官員就成了階下囚,皇帝不管當時投降的原因,全部收押獄中。王維的弟弟王縉曾在安史之亂中立下大功,他想用自己的功勞給哥哥贖罪。唐肅宗聽到凝碧池的往事后,因為那首《凝碧詩》,免了對王維的處罰。后來王維的仕途還一路高歌猛進,官至尚書右丞,為正四品官職。
王維在四十多歲時,買下詩人宋之問在終南山藍田輞川之濱的舊宅遺址,隨勢賦形,植花木、堆奇石、筑造亭臺閣榭,修建了孟城坳、華子岡、竹里館、鹿柴寨等二十處景觀,把二十余里長的輞川,打造成了文人園林典范。雖然王維晚年時官職不低,但因為經(jīng)歷過變化無常的政局,此時的他不再有早年的政治抱負,而是慢慢沉寂下來,開始吃齋念佛,過上了半官半隱居的生活。
就是在輞川,王維與裴迪創(chuàng)作了有關(guān)輞川的詩歌,從此,這里誕生了山水詩的典范《輞川集》、山水畫的“神品”《輞川圖》、山水園林的杰作“輞川別業(yè)”,號稱“輞川三絕”!
蘇軾對王維的評價極高:“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p>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優(yōu)婁比丘經(jīng)論學,傴僂丈人鄉(xiāng)里賢。
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輞川別業(yè)》)
這首詩清新明快,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對鄉(xiāng)間田園生活的喜愛。
王維與好朋友裴迪各自用詩歌吟詠輞川,每人就每一處景物寫一首詩,共寫成40首詩,王維20首,裴迪20首,組成大名鼎鼎的詩集《輞川集》。其中我們熟悉的詩句都出自這里: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
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木蘭柴》)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元稹也寫過了一首詩來表達自己對輞川的向往之情:
世累為身累,閑忙不自由。殷勤輞川水,何事出山流。(《輞川》)
“輞川”是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一個關(guān)鍵詞,它在物質(zhì)上是王維的別業(yè),在精神上是王維精心構(gòu)建的田園烏托邦式精神家園。后來,輞川也成了桃花源的代名詞,是無數(shù)文人墨客追求的理想隱士之地,畢竟桃花源不可尋,而輞川距長安只需幾個時辰的馬車而已。
在這個理想的世界里,“空山不見人”“深林人不知”“澗戶寂無人”,這里只有飛鳥、青苔、深林、明月、草木,遠離塵世的喧囂,美景佳肴,好友相伴,輞川閑居,此樂何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