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潔
所有的回憶都是不完整的,所有的感受都無法全然接近現實,我們或在追憶中無限接近目標,在感受中極力拼接現實,也可能漸行漸遠——正是在這種遺忘與記憶的巨大張力中,現實與感受的模糊混沌中,人類精神得以不斷向前延伸。我們何其幸運,借助文字、經由文學,在巨大的張力場和無法言說的混沌地帶,重新游入文字撐開的感受空間,不受具象所限,自由徜徉。文字總要比生命還長久。
本刊著重于對青年散文作者的發(fā)掘和培養(yǎng),特設的新銳青年、正青春、美文話題欄目用意都在此。本期的“正青春”令人驚喜,文章質量就其群體而言堪稱高水平。青少年是社會的新一代,更是民族的未來希望。他們眼中看到的,他們所體會到的,對我們這個民族而言,至關重要。慣于宏大敘事的套路,總讓人對愛國主義情懷或者時代使命少了幾分親近。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與大時代的變遷一同顫抖,作為一代歷史的見證者,曾經遙遠的符號或言口號,成為每一位小作者筆下真實可感的事實,他們用最切己的體驗為時代寫下了個人的注腳。
提及時代,我們當然還需要橫向的參照。去歲的特別欄目“開羅與西安的遇見”仍在進行中,來自埃及的小英博士用她的視角,幫我們重新打開了現實的生活。元宵節(jié)城墻上融于街燈的光亮、每逢節(jié)假日趕場子般的婚嫁、稀松平常到每日相見的北方吃食,對于大多數的我們而言,失去了魅性,也不再有審美性。而在小英的體驗中,這些足夠新鮮,且時不時地點醒著自己遠在萬里的埃及老家。借助埃及開羅的節(jié)日習俗、文化傳統(tǒng),我們得以穿越日常的囚籠,重逢當下生活的詩意。本期,小英不止帶我們漫步生活,更深入至代表民族精神的作家群體,兩相比照間,兩個古老國度的文化韻味四溢開來。
就寫法而言,散文完全可以,且必要有多重方法。小英的域外參照是我們的一種嘗試,本期的《巴蜀文化的叛逆精神》同樣抓人眼球。這是一篇亮眼的議論文,文章寫得極為扎實,很見功夫,整體以史料的方式回應寫作的主題。巴蜀文化作為中原文明的一種異質存在,提醒我們巴蜀文化的獨特性,而這篇文章也以己之存在提醒我們要將更有“硬度、厚度”的文章納入到刊物中來,以此召喚一種別樣的方式,讓散文的存在更具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