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柳,周一純,趙延亭,王 洋
(1.河北經貿大學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2.中共河北省委黨校 行政財務處,河北 石家莊 050011)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建設是實現此任務的重要途徑。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思想政治理論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1]?!艾F代生物技術概論”是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包含系統(tǒng)的生物技術理論與應用,與生活、生產密切相關。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成效的同時,可完成品德塑造與人格發(fā)展。亦有課程思政在“微生物學”“護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課程中應用,成效良好[2-4]。
課程教學需要師生良好配合與互動,如何充分調動學生興趣、提升課程的效果是每一個教育人都在努力探尋的問題。BOPPPS教學模式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Douglas Kerr于1978年提出,包含課程導入(Bridge,B)、學習目標(Objective,O)、預評估(Pre-assessment,P)、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P)、后評估(Post-assessment,P)和總結(Summary,S)六個部分[5]。作為一種注重教學互動和反思的閉環(huán)反饋課程設計模式,BOPPPS教學模式已被應用于“醫(yī)學”“藥學”“食品”等課程建設,作為課程思政的輔助手段,提升了課程趣味性,同時根據不同專業(yè)背景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因材施教,增強學生參與度[6-8]。
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受眾廣泛,潛在影響大,是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想載體[9]。“現代生物技術概論”課程共34學時,包括6大專題,主要介紹生物技術在食品、農業(yè)、環(huán)境、材料、醫(yī)藥、能源等行業(yè)的應用,恰能將世情、輿情、國情與傳統(tǒng)教學內容聯(lián)系起來,實現德育和智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課程思政改革不是生搬硬套,而須融于各個教學任務,具體參見表1。
表1 “現代生物技術概論”六大專題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生物技術與食品專題中,以味精、葡萄酒等傳統(tǒng)食品的生物發(fā)酵過程為例,解釋“味精致癌”“每天喝一杯葡萄酒有益健康”的科學性,教導學生從科學角度看問題,“不信謠、不傳謠”,并將科學的觀點傳遞至親友,做理智的新時代學子。以生物技術在現代食品檢測、有害物質溯源等領域的應用,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舌尖上的安全”是人民群眾的第一安全,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生物技術與農業(yè)專題中,介紹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的研究進展,闡述糧食安全對國對民的重要性;展示“中國農藥之父”沈寅初院士的事跡,讓學生充分體會堅韌、擔當、探索、創(chuàng)新的大國工匠精神,將個人理想融入行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踐中,振興中華。在生物技術與環(huán)境專題中,以化石燃料脫硫技術為出發(fā)點,通過科幻片《酸雨》片段向學生展示酸雨的危害,教導學生要堅持綠色、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對大自然心存敬畏。在生物技術與材料專題中,介紹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創(chuàng)傷敷料與3D技術相結合,制備可食性包裝材料、人工關節(jié)的進展,讓學生充分體會科技的神奇之處及科技對生產生活的重要推動作用,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和科技興國、科技安民的遠大理性與抱負。在生物技術與醫(yī)藥專題中,緊扣時事熱點,闡釋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檢測、預防及疫苗制備中的生物技術原理和方法,讓學生掌握科學、理性的對待感染,減少焦慮情緒,增加對生命的敬畏;展示我國在應對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所表現出的中國速度、中國效率和中國力量,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生物技術與能源專題中,以英國石油公司最新能源統(tǒng)計年鑒數據為支撐,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資源能源形勢的嚴峻性,唯有依靠科技的力量才能發(fā)掘和創(chuàng)造新型、可再生的能源,減輕資源和環(huán)境的壓力;唯有愛護自然、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
BOPPPS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深度參與,講究通過案例式教學導入課程目標、前后的考核來促進“有效益”的學習,最終通過總結夯實課程收益。以生物技術與材料專題中“可降解塑料的制備技術”為例,介紹BOPPPS教學模式在“現代生物技術概論”課程思政中的應用。首先,在課程引入環(huán)節(jié),以5分鐘左右的紀錄片《白色星球》中的片段讓學生對白色污染所帶來的危害形成較為直觀、鮮明的認識,借以傳達保護環(huán)境、敬畏自然的思想,同時也引出“了解可降解塑料生物制備技術”的課程目標。預評估環(huán)節(jié),通過鼓勵學生介紹自己能接觸到的可降解材料、可降解材料的制備原料和降解時間等,了解學生知識的儲備情況,便于后續(xù)調整課程難易程度和授課重點。其次,在參與式學習階段,將教師講授和學生體驗相結合進行案例式教學,利用權威機構數據介紹世界塑料產量及廢棄量現狀,使學生更加充分的認識塑料的危害以及治理塑料污染的迫切性、必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綠色發(fā)展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通過講述PHAs和PLA塑料的特點、來源、制備的基本方法、降解路徑等,使學生認識生物技術在制備新型可降解材料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發(fā)展前景,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在后評估階段,通過課程知識問答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并計入平時成績考核中,打破分數定天下的常規(guī)考核形式。最后,總結課程基本知識,以短片《塑料未來》作為結束語,講述塑料制品以其便捷、實用、廉價備受關注,已經成為我們生產、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其難以自然降解所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危機也隨之而來。生物技術應用于可替代塑料的新型材料的制備,給解決這一令人頭疼的問題帶來希望。當然,我們也需辯證地看待生物基塑料存在的問題,如生產效率低、成本高、過程不穩(wěn)定等,明確未來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探索。再次將愛護自然、積極探索、科技興國的思想進行強調和升華。
課程結束后,在122位學生中發(fā)放問卷,主要圍繞對課程框架設計的合理程度、對課程思政教育的感知程度、對課程教學的整體滿意程度及對課程后期建設的意見建議進行調研?;厥沼行柧矸輸?0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4.4%。在“課程框架設計合理程度”部分,學生對課程內容難易程度、各專題學時分配合理性及課程內容與生活的密切程度的“非常滿意”和“滿意”選項總數均超過85%,可見課程框架設置較為合理,基本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程思政教育的感知程度”模塊評價中,97.1%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教育很有必要;其中,最滿意的地方在于“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結合方式”及“貼合生活,有效指導生活實踐”兩方面,分別占45.1%和44.6%,顯示出BOPPPS模式在教學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較為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思想政治內容的接納和吸收,另外,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對學生的社會意識、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有較大助益。在“對課程教學的整體滿意程度”方面,學生較為認可目前所選擇的互動式教學模式,認為視頻元素、案例分析、經歷分享等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可有效提升課程趣味性,與生活接軌,有效地避免了講授流于說教、枯燥無味的問題,學生對課程整體滿意度達到89.3%。最后,“對課程的意見和建議”方面,學生提出的建議主要包括:避免占據過多課外時間,將課程考核形式與課堂教學形式接軌,制定較為多元化、人性化的考核形式等。
作為全校開放性通識選修課程,“現代生物技術概論”受眾廣泛,是課程思政的理想載體。但是,我們仍需注意,學生對選修課程的重視程度較之必修課存在明顯差距,在學習中所花費的時間也較少。甚至可以說,除課堂時間外,學生不愿意也沒有過多時間用在選修課程中。因此,教師必須做到“外松內緊”,在備課中下足功夫,合理、高效地利用課堂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參與度,還時間于學生,避免占據過多課外時間而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教學模式的改革還須對應考核形式的改進。BOPPPS教學模式的引用,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實現了較高的學生參與度。在考核形式方面,也應避免考試成績定天下的局面,提高平時成績比例,注重課堂表現占比。思想政治考核方面,可開設無人監(jiān)考的“誠信考場”或“一頁開卷”的半開卷式考試,注重學生自我監(jiān)督和管理,促進學生意識形態(tài)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切實將德育納入考核,提升思想政治效果。
作為非思想政治專業(yè)教師,我們應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導,加強學習,關注時事熱點,善于挖掘身邊思政元素,切實提高自身素質,營造探索式學堂,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實現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