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巖
“銅為物之至精”,體會銅與銅陵這座城市的因緣際會,仿佛穿越時光的年輪,得以打撈中國歷史中的青銅印記,回想中華青銅文明的博大精深。
1
銅及其衍生出的青銅文明,在物質(zhì)資料和社會意識雙向?qū)用妫疃葏⑴c了中國歷史的構(gòu)筑。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秋,李太白54歲。此番他歷金陵、揚州,再順江而下,來到安徽境內(nèi)秋浦河畔,做一場逍遙游。客游秋浦,迎接他的是隱居石門山桃花塢的好友——高霽。
秋日秋浦河,江天一色。二人搖輕舟蕩小楫,話詩與酒,不知不覺,日頭不見蹤影,河面漆黑一片。二人收攏興致,預(yù)備登岸歸家。不料水路一轉(zhuǎn),河岸忽現(xiàn)一村,紫氣升騰,火光沖天。詩人興致又起,隨即系纜棄船,決意前去瞧個究竟。
行至村前,發(fā)現(xiàn)村名喚作百爐莊,“爐”乃冶煉青銅的熔爐。眼前是好一幅寒夜冶煉圖:火苗在爐灶里上下騰躍,一爐火便是一星光,百家百戶百爐之火,星光點點即成星輝斑斕。工人們抱柴添火,拉動風箱,凝固銅水,灌入模具,錘打固型。手抬手落間,火星隨之四濺。
眾人全神貫注,任由汗珠滾在額頭連綴成線,順著脖頸滾落到身上。嘴里的號子唱個不停,眾人一句咬著一句,唱得山川震動,詩仙的心緒也跟著沸騰,揮筆寫就《秋浦歌》:
爐火照天地,
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
歌曲動寒川。
李白所見這寒夜冶銅盛景,在銅陵并非一時一地之景象。
古銅陵的采礦人,開采銅礦作何用?當?shù)夭┪镳^展出的小件銅器遺物,多是銅鏃等兵器。這些幾千年前的銅鏃,前聚成鋒、邊緣成刃、后延倒刺的樣態(tài)還依稀可見,引人想象當年的將士是如何怒目圓睜,會挽雕弓,把它接合在弩箭上,穿過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穿透敵兵的胸膛。李白在銅陵偶遇的場面,那些工人所煉之銅,或許也有一部分被送至軍器監(jiān),被制成兵器送上戰(zhàn)場。
2
送走了大唐的爐火和風煙,有宋一朝,銅陵迎來了宋詩的“開山祖師”梅堯臣。梅堯臣的老家宣城離銅陵不過百余公里。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梅堯臣母親病逝,他便解官歸鄉(xiāng),扶母親靈柩回宣城守制。路過銅官山,當?shù)V山深處傳來日夜不息的鑿山采銅聲時,詩人雖尚在喪母之痛中,仍按捺不住心悸,寫下《銅坑》一詩:
碧鐮不出土,
青山鑿不休。
青山鑿不休,
坐令鬼神愁。
《銅坑》一篇短短四句,平淡了三句,詩人還是忍不住在最末句棖觸萬端,興盡悲來,為采礦的工人們怒號。
但采礦工人的辛勞并沒有付諸東流。他們的千錘萬鑿,鑿?fù)噶松襟w里的礦脈,也鑿出了一個世俗世界的繁華與錦繡。伴隨著對銅礦的開采、冶煉,這里的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城鎮(zhèn)里的百行千業(yè),隨之邁向中興,一個成熟的市民商貿(mào)社會,在此形成。
據(jù)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州東北140里,五鄉(xiāng),大通、順安二鎮(zhèn)”。大通瀕臨長江,南來北往的貨物在此遞運集散。如今走在古鎮(zhèn)大通的紅麻石板街,看著臨街粉墻黛瓦的小門面,還有自帶美人靠的臨江吊腳樓,似乎還能想起當年那個商貿(mào)輻輳、經(jīng)濟富庶的興旺景象。有楊萬里的詩作《舟過大通鎮(zhèn)》為證:
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
須風那敢望,下水更勞牽。
蘆荻偏留纜,漁罾最礙船。
何曾怨川后,魚蟹不論錢。
風急浪高,水拍江灘,霧氣蒙蒙,險象環(huán)生。纖夫緩慢地拖動船只,密集叢生的蘆荻花,偏偏牽留住船上的纜繩。多到“不論錢”的魚蝦蟹,在漁罾里躍動,阻礙船只前行。楊萬里的觀察準確細致,下筆處處皆是可見可信的畫面。叫人好奇的是,楊萬里舟過大通、悉心記錄后,是否會發(fā)出疑問,這個偏安江隅的小鎮(zhèn),怎會有這一派繁榮景象?
翻開史書,原來還是得益于技術(shù)的進步。宋代的礦冶技術(shù)產(chǎn)生了水法冶金的應(yīng)用,即所謂的“膽水冶銅法”?!耙陨F鍛成薄片,排置膽水槽中浸漬數(shù)日,鐵片為膽水所薄,上生赤煤,取刮鐵煤,入爐三煉成銅……”這段《宋史·食貨志》中的記載,清晰還原了膽水冶銅的全過程,這看似要在現(xiàn)代化學實驗室里才能完成的化合分離反應(yīng),居然在遙遠的宋代就能實現(xiàn)。
宋朝銅陵的繁華盛景,技術(shù)的推動一馬當先??上В镁安婚L。宋金對峙開始,戰(zhàn)爭頻繁,礦冶急劇衰落,銅礦產(chǎn)量猛跌。金人的連年侵犯,更是讓官辦的銅礦開采和冶煉業(yè)陷入停滯。等到元代的礦冶加倍受到戰(zhàn)爭重創(chuàng)、明代的封坑閉礦開始施行,古銅陵采銅、煉銅、鑄銅的輝煌景象,便湮入了歷史的風煙里。
3
銅陵的歷史淵源與文化積淀如此深厚,銅陵與銅的緊密連接,竟能持續(xù)千年不衰。一座城市與一種金屬,就這么被歷史和現(xiàn)實牢牢拴住,不能分開,直至當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銅陵創(chuàng)造了銅工業(yè)的多項“第一”:第一座機械化露天銅礦在銅陵設(shè)計建設(shè),第一個現(xiàn)代冶煉工廠在銅陵建成,第一座掌握了氧化礦處理技術(shù)的城市是銅陵,銅陵煉出了第一爐銅水、產(chǎn)出了第一塊銅錠、誕生了中國銅業(yè)第一個上市公司,電解銅產(chǎn)量多年保持全國第一……
走進最新最先進的銅材料生產(chǎn)車間,一卷卷銅箔在精密儀器的操作下有序滾動。
銅陵義安大道中段有著一尊醒目的城市雕塑——商周青銅壁。青銅壁中復(fù)制了一件1979年出土于鐘鳴鎮(zhèn)的獸面紋大鼎,大鼎敞口平沿,方唇鼓腹,腹部雕飾獸面紋,足膝部有兩道箍形圈飾。雕飾線條簡練而豪獷,突出了獸面的雙目,更顯出大鼎的肅然巍峨,氣象莊嚴,仿佛在說,不來銅陵,真不知3000年青銅文化如此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