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虎辭歲去,卯兔踏春來。歷史的車輪來到了2023年。這一年,是我國農(nóng)歷的癸卯兔年。
十二生肖中的卯兔
“兔”是我國的十二生肖之一,對應(yīng)地支中的卯。
我國的“十二生肖”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晚期的秦簡。古人為了方便計年,便根據(jù)動物的習(xí)性,將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結(jié)合,形成了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這種結(jié)合也有其規(guī)律和依據(jù):動物們的習(xí)性與十二地支所對應(yīng)的時間相吻合。例如,子時為夜晚11時至凌晨1時,這是老鼠活動最頻繁的時候,因此被稱為子鼠。而卯時對應(yīng)的是早上5時至7時,兔子喜歡在清晨出窩去食用帶有晨露的青草。于是,古人便將卯時與兔子結(jié)合起來,稱為“卯兔”。
兔子沒有尖牙和利爪,所以被人們視為溫柔可愛、機智靈敏、忠厚善良的象征。正因如此,屬兔的人也被認為擁有溫和的性格,同時又不失文靜與智慧。
古代“兔粉”也瘋狂
南北朝時,《孫子算經(jīng)》中有個“雉兔同籠”的經(jīng)典問題。題曰:“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雞和兔在同一個籠子里,總頭數(shù)為35,總足數(shù)為94,問雞和兔各有多少只)?”
通過分析計算可以得出:雞有23只,兔有12只。問題源自生活,南北朝的人們會想出這樣的算數(shù)題目,那說明當時養(yǎng)兔子是一件特別流行的事情。
在歷史上,這樣的“兔粉”可不少見,溫柔可愛的兔子收獲了一眾粉絲。比如,《西京雜記》中,漢代梁孝王劉武曾經(jīng)建了一座“兔園”用來養(yǎng)兔子。東漢的“跋扈將軍”梁冀權(quán)傾天下,作惡多端,但他最喜歡的寵物竟然也是兔子。他甚至在首都洛陽興建了一個方圓幾十里的“兔苑”,還為里面放養(yǎng)的每只兔子都制作了戶口和檔案,以此來保證兔身的安全。他雖然愛兔子,但卻胡作非為,也真是夠奇怪的。
除此之外,古人還喜歡將兔子制成玩具。比如,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個唐朝的瓷兔,瓷兔小巧玲瓏,活靈活現(xiàn),據(jù)說這是一件唐朝孩子們的玩具。還有些喜歡兔子的人將兔子繪制上了瓷器,故宮博物院中還有一件“三彩刻花兔紋小碟”。這是遼代的一件瓷器,內(nèi)底便刻有一只在坡地上回首觀望的兔子,周邊飾有花草紋。瓷器上的小兔子兩耳豎起,仿佛在觀察四周的情況,準備在草叢間奔跑跳躍,生動自然。
此外,在北京還流行著“兔兒爺”的手工藝品。這種手工藝品源自明朝,當時的人們用泥摶成兔首人身的形象。每逢中秋節(jié),北京城里的百姓都會供奉“兔兒爺”。后來,“兔兒爺”成了孩子們的中秋節(jié)玩具,很討人喜歡。
兔子,為何會被端上餐桌?
兔子雖然可愛,但還是阻擋不住吃貨們的嘴。有個我們最熟知的故事叫“守株待兔”,那個宋國人撿到撞死的兔子后,肯定是要將其提回家,端上餐桌的。
前面說到的那個養(yǎng)兔子的梁冀,他是真把兔子當成寵物,可有個西域來的商人初來乍到,誤把他養(yǎng)的寵物兔當作家畜,讓廚子煮了一只吃了。梁冀知道后,大發(fā)雷霆,將西域商人和廚師們都處死了,還有十幾人受到牽連。
翻閱史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無奈的事實:在古代,兔子是非常受人們歡迎的食用肉類之一?!抖Y記》記載,在周朝的各種祭祀典禮中,兔子是必不可少的祭品之一。在《詩經(jīng)》中也曾提到過先民們吃兔子的情景。比如,其中的《瓠葉》一篇中就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之語,這是一首描述普通人家熱情待客的小詩。主人家用兔子肉來招待客人,烹制方式也比較多,如煨、熏、烤等。
南北朝時,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中還介紹過一種“兔臛法”,這是古人最早記錄的關(guān)于兔頭的烹飪法。唐朝的“燒尾宴”食單中有一道“卯羹”,其實就是兔肉羹。宋朝的《東京夢華錄》中,也記載了當時首都開封街市上的許多美食,如簽盤兔、炒兔、蔥潑兔等諸多兔肉菜式,花樣繁多,令人眼花繚亂。
清代的《笑林廣記》中還有個笑話,說的是一個姓齊的監(jiān)生,家中富裕,但文化水平不高。有一天,知府想開小灶,便讓差役去“取雞二只,兔一只”。差役不識字,央求監(jiān)生幫忙看看。監(jiān)生看了知府開的票,說:“討雞二只,免一只。”結(jié)果差役只買了一只雞回來。知府大怒:“票上取雞二只,兔一只,為何只繳一雞?”
不過話說回來,古代的野兔很多,有時候還會危害莊稼。比如《新唐書》記載,唐高宗年間,“嵐、勝州兔害稼,千萬為群,食苗盡”,這也難怪人們會想著吃兔肉來改善伙食了。
寓意美好的玉兔
古人雖然愛吃兔子肉,但他們不怎么吃白兔。
在古代,普通野兔大部分是黑色的,所以古人將白兔的出現(xiàn)當作是祥瑞的象征。比如,《新唐書》里有這樣一段魔幻的記載:“炅遣將追尾,有云出軍上,白兔舞,大破吐蕃。”說的是當時的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蕭炅和吐蕃作戰(zhàn),隊伍上空出現(xiàn)了白云,而且還有白兔在上面跳舞,于是蕭炅大破吐蕃。這段魔幻的記載明顯是被加工過的,但這也能說明,當時的人們無疑將白兔的出現(xiàn)當成是吉祥的征兆。
在古代,統(tǒng)治者們也熱衷于飼養(yǎng)白兔。地方老百姓或者地方官員看到白兔出現(xiàn),通常也會獻給朝廷。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好大喜功,非常喜歡祥瑞,于是天下就掀起了一陣“獻兔”潮。后來,宮里的白兔產(chǎn)仔,禮部還請求祭告宗廟,文武百官也都上奏慶賀。因為古人認為,統(tǒng)治者有德行、治國有方,所以白兔才會出現(xiàn),類似的記載在史書中不勝枚舉。
在我國,還有一個關(guān)于兔子的美麗傳說:相傳嫦娥吃了仙藥后,奔向月宮,常常陪伴在她身邊的便是一只搗制長生不老藥的玉兔。在古典小說《西游記》中,玉兔還溜出宮門,變成天竺國的假公主,想誘取唐僧的元陽。當然,這也只是小說中的橋段。
實際上,玉兔是潔白無瑕的,所以古人也將其看作是善良、純潔、吉祥的象征。而且傳說中的玉兔在廣寒宮里是搗制長生不老藥的,這也讓玉兔擁有了“健康長壽”的美好寓意。在古代的銅鏡和各類瓷器中,都不乏玉兔的影子。中國的月球車也被命名為“玉兔號”,這不僅是對于歷史的傳承,也有著中國人和平利用太空的寓意。
邱俊霖,90后青年作家。作品見于《中國校園文學(xué)》《光明日報》《美文·青春寫作》《北方作家》《青年文摘》《意林》等刊物。多家雜志專欄作者和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