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幼時不知道陽歷,只知道陰歷。到了十二月十五,過年的氣氛開始濃重起來了。我們?nèi)痉坏昀锶齻€染匠全是紹興人,十二月十六要回鄉(xiāng)。十五日,店里辦一桌酒,替他們送行。這是提早辦的年酒。商店舊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雞,擺法大有講究:雞頭向著誰,誰要被免職。所以上菜的時候,要特別當(dāng)心。
臘月二十三晚上送灶,之后家中就忙著打年糕。兩枕“當(dāng)家年糕”約有三尺長;此外許多較小的年糕,有二尺長的,有一尺長的;還有紅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寶、百合、橘子等等小擺設(shè),這些都是由母親和姐姐們?nèi)プ觯乙蚕戳耸秩兔?,但是總做不好,結(jié)果是自己吃了。
二十七夜過年,是個盛典。白天忙著燒祭品:豬頭、全雞、大魚、大肉,都是裝大盤子的。吃過夜飯之后,把兩張八仙桌接起來,上面供設(shè)“六神牌”,前面圍著大紅桌圍,擺著巨大的鋁制的香爐蠟臺。桌上供著許多祭品,兩旁圍著年糕。記得那時我所欣賞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這六神牌畫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祿壽喜”“一品當(dāng)朝”“連升三級”等字,都剪出來,巧妙地嵌在里頭。我那時只有七八歲,就喜愛這些東西,這說明我與美術(shù)有緣。
絕大多數(shù)人家二十七夜過年,所以這晚上商店都開門,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關(guān)門。我們約伴出門散步,買花炮?;ㄅ诜N類繁多,我們所買的,不是兩響頭的炮仗和噼劈啪啦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轉(zhuǎn)銀盤、水老鼠、萬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萬花筒最好看,然而價貴不易多得。買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過年的喜氣。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個一個地放,點著了火,立刻拿一個罐頭瓶來罩住,“咚”地一聲,連罐頭瓶也跳起來。
年底這一天,是準(zhǔn)備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經(jīng)擺出風(fēng)燈,插上歲燭。吃年夜飯的時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yù)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shù),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哪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shù)。吃飯時母親分送壓歲錢,用紅紙包好,我全部用以買花炮。
街上提著燈籠討債的,絡(luò)繹不絕,直到天色將曉,還有人提著燈籠急急忙忙地跑來跑去。燈籠是千萬少不得的。提燈籠,表示還是大年夜,可以討債;如果不提燈籠,那就是新年,欠債的可以打你幾記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順境,因為大年初一討債是禁忌的。但是這時候我家早已結(jié)賬,關(guān)店,正在點起香燭,接灶君菩薩。此時通行吃接灶圓子,管賬先生一面吃圓子,一面向我母親報告賬務(wù)。說到盈余,笑容滿面。他告別回去,我們也收拾,睡覺。但是睡不到兩個鐘頭,又得起來,拜年的鄉(xiāng)下客人已經(jīng)來了。
年初一上午忙著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擠滿了穿新衣服的農(nóng)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燒賣,上酒館,買花紙(即年畫),看戲法,到處擁擠。
初二開始,鎮(zhèn)上的親友來往拜年。我父親戴著紅纓帽子,穿著外套,帶著跟班出門。同時也有穿禮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張紅片子。
正月初四,晚上接財神。別的事情排場大小不定,獨有接財神,家家鄭重其事,而且越是貧寒之家,排場越是體面。大概他們想:敬神可以邀得神的恩寵,今后讓他們發(fā)財。
初五以后,過年的事基本結(jié)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謝往還,也很熱鬧。廚房里年菜很多,客人來,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就差不多吃完了。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個元宵佳節(jié),然而賽燈之事,久已廢止,只有市上賣些兔子燈、蝴蝶燈等,聊以應(yīng)名而已。二十日,各店照常開門做生意,學(xué)堂也開學(xué),過年也就結(jié)束。
(節(jié)選自《豐子愷散文集》,有刪改)
●賞讀
豐子愷的漫畫一向以意境雋永而聞名,他在散文《過年》中對春節(jié)的回憶也充滿了樸實的生活氣息,還從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與美術(shù)的緣分。他溫柔悲憫的心發(fā)散到他平實的文字之中,總是有種打動心靈的力量。
本文布局非常簡潔,按照時間順序進(jìn)行敘事,從過年氣氛開始濃重的陰歷十二月十五一直寫到正月十五元宵佳節(jié),但是,在行文中,作者并不是根據(jù)時間順序簡單地陳述每一天如何度過,而是濃墨重彩地描寫了“臘月二十三送灶君菩薩”“二十七夜過年”“年底這一天”等日子,有的放矢,突出重點,無拖沓之感,詳略得當(dāng)。同時,字里行間流露出了作者真摯而深厚的情感,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