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芬,劉 敏,池 慧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江蘇鹽城224000)
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在臨床中具備很高的穿刺成功率,且有維護便捷、并發(fā)癥少等特點,主要適用于腫瘤化療的患者。但因為長期PICC導管留置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經(jīng)常存在帶管出院的情況,如護理不正確可能會引發(fā)并發(fā)癥[1]。如何增強腫瘤患者對PICC自我管理能力是目前臨床主要關注的話題。知信行理論是直接改善人類相關行為模式之一,該管理體系是將個體行為變化為獲取知識、改變信念和形成習慣作為中心階段[2]。上述分析的幾個階段當中,知識是處于基礎階段,而信念是動力,形成習慣和改變是信息化管理教育的主要目的。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我們對41例行PICC的腫瘤患者實施知信行理論為指導的信息化管理,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抽取同期我院收治的82例行PICC的腫瘤患者。納入標準:①通過臨床細胞學、影像、穿刺及病理確診為腫瘤者;②年齡>30歲,<70歲者;③估算生存時間>3個月者;④置管后給予化療藥物治療者;⑤無交流障礙,認知清晰,有部分自理能力者;⑥患者及家屬清楚本研究目的,已簽署相關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②其他重要器官衰竭者;③合并感染嚴重者;④有凝血功能障礙者;⑤妊娠或哺乳期[3]。剔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中途死亡者。依照1∶1比例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52~69(60.51±4.16)歲;疾病類型:胃癌9例,乳腺癌11例,肺癌10例,直腸癌9例,肝癌2例。觀察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53~68(60.44±3.87)歲;疾病類型:胃癌12例,乳腺癌13例,肺癌5例,直腸癌7例,肝癌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要求。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干預。在置管前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述關于PICC的重要性,做好在置管前所有的相關準備工作。在置管時要按照無菌操作原則進行,告知患者要小心導管,保持固定狀態(tài)。待完成置管后需要護理人員按壓0.5 h,避免發(fā)生出血等不良反應[4]。24 h后更換敷料,隔1周維護導管1次,同時護理人員也要引導患者攜帶PICC導管完成相關活動訓練。
1.2.2 觀察組 采用知信行理論為指導的信息化管理,具體內(nèi)容如下。①構建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a.提高PICC自我護理知識。護理人員先制作出關于PICC自我護理宣傳手冊,該手冊當中要以文字搭配色彩圖片來呈現(xiàn),避免年紀較大或理解能力較差的患者看不懂,護士要按照手冊為患者詳細講述關于自我護理知識的重要性,需要患者反復重復手冊當須知,直到最后患者完全理解。將手冊發(fā)放給每例患者,方便家屬和患者共同學習[5]。舉辦相關知識講座,該科室每周三、周六下午舉辦PICC自我護理知識分享會,可以有效幫助患者鞏固以往學習到的知識,并播放關于PICC自我護理的短視頻,每次講座時要讓患者之間進行有效互動,相互督促和鼓勵。同時,在科室內(nèi)的公共位置開設關于PICC自我護理專欄,以大報的形式來向患者展示,增加患者視覺上的認知。b.成立PICC自我護理概念。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清楚PICC自我護理的目的,并向患者強調(diào)居家期間自我護理的重要性,告知家屬若導管護理不當會增加患者并發(fā)癥,不僅會影響導管正常使用,還會延長患者治療時間,讓家屬做好監(jiān)督工作。組建PICC自我護理一對一扶持組,可以讓安全帶管3個月以上的患者定時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和技巧,也幫助其他患者提升自我護理信心和認知概念[6]。鼓勵患者先熟悉護理項目,如置管側上肢衣服的穿脫方式,以此來增強患者對自護管理的信心。c.提高PICC自我護理行為變化。鼓勵患者每天記錄PICC自我護理日記,具體內(nèi)容可圍繞帶管天數(shù)、自己對PICC觀察、發(fā)現(xiàn)異常等,針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患者,可讓家屬代完成。護理人員每天要看患者自我護理日記,針對記錄較好的患者給予鼓勵和表揚,對執(zhí)行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時給予改正[7]。②信息化管理構建:a.成立PICC信息網(wǎng)絡維護小組,將有關PICC理論培訓和維護規(guī)范指南上傳到網(wǎng)絡上,成立一帶一的對口幫扶基層醫(yī)院的長期機制,可讓患者通過微信群了解關于PICC的相關內(nèi)容,同時護理人員也會定期給予一定專業(yè)上的幫助[8]。b.設置微信公眾號管理模塊功能,可查找PICC居家護理指南及對PICC健康教育需要,公眾號板塊主要分布5個分支,PICC網(wǎng)絡維護醫(yī)院門診及專業(yè)簡介;對PICC居家護理注意事項;PICC功能鍛煉;PICC緊急處理;心理調(diào)整。網(wǎng)絡信息化管理小組要查找大量文獻,通過循證將內(nèi)容演變成文字、圖片、漫畫等形式表達[9]。c.微信管理運行中,在患者PICC前,由責任護士引導,將微信二維碼掃描入群,向患者詳細介紹有關信息管理板塊功能與應用,同時置管護士要大量收集患者的基礎資料和對PICC有關的資料等。d.護理人員要定時查看公眾號或群里的反饋,在微信公眾號平臺設置關鍵詞及對常見問題的自動回復,同時在群中設置每日固定時間在線解答患者問題,也方便與患者進行一對一的服務。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該量表包括軀體生活自理、工具性生活自理2個大方面,共10個條目,總分100分,Cornbach′s α為0.852~0.941,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越強。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知信行水平,該量表包含知識、態(tài)度、行為等方面,采用5級評分法,共27個條目,總分為135分。知識維度有9個條目,總分45分;態(tài)度維度7個條目,總分35分;行為維度11個條目,總分55分。該量表中的3個維度Cornbach′s α為0.70~0.89,整個量表Cornbach′s α為0.86,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知信行水平越高。③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局部感染、導管性血栓、靜脈炎。
2.1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知信行水平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知信行水平比較(分,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需要行PICC的腫瘤患者,整體自我護理能力還有待提升,在PICC期間,很多預防措施和衛(wèi)生保健活動需要長期以患者為中心進行,患者需要成為自己的導管管理者。較高的自護能力可提升患者自我管理的配合度,PICC自我護理主要是指患者按照護理人員引導,通過日常生活當中對導管的維護、帶管肢體運動管理、日常導管檢查、導管異常情況處理、樹立維護導管信心等,避免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10]。PICC作為一種臨床新型的輸注方式,將藥物直接放入中心靜脈,應用靜脈血流量的特點,可以快速地稀釋藥物,減少患者因為藥物也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PICC是臨床當中比較常用的留置方式,利用患者的皮下組織埋植,可以降低患者的感染風險,并且PICC的操作形式和維護方式都比較單一,在治療期間需要每個月對導管維護1次,以此PICC被臨床譽為安全且便捷的留置。應用該輸液形式治療后,可以減少患者反復穿刺血管次數(shù),降低血管飽和度,并保證血液流通,可以減少藥物外漏等并發(fā)癥。此外,提高患者對置管的自護能力,需要讓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實現(xiàn)導管的自我管理習慣性。自護能力是屬于個體在維護身體健康、身心情緒過程中所學的一種較為復雜的生活能力,屬于個體自我護理行為的一個基礎,其中還包含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護理責任、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識4個方面。護理服務的最主要目的是可以提高患者對健康意識的潛能,恢復患者自護能力和自主生活的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健康知識、健康態(tài)度、健康行為知信行方面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得知,知信行為指導的信息化管理可改善患者自護行為,為實現(xiàn)患者的行為變化,護理人員需要讓患者以接受知識和主動學習作為前期基礎,有正確的信念和良好的心態(tài)作為面對PICC自護能力的動力來源,該模式需要注重患者對自己掌握知識的補充,更需要注意在信念上和行為上的操作,最后患者自身行為的改變才是整體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徐惠麗等[11]研究結果與本研究一致。知信行為指導的信息化管理是通過多元化形式傳授患者有關護理知識,并增加患者的認知理念,成立PICC自護小組,以患者的角度來幫助新置管患者樹立信心,以此鼓勵獲得自護能力成功的案例,經(jīng)過上述提到的途徑讓患者內(nèi)心樹立有關責任感的概念,建立起自護能力的決心,逐漸形成習慣[12]。同時知信行為指導的信息化管理最后階段是鼓勵患者每日書寫自護能力日記,護理人員通過文字和記錄中所表現(xiàn)的心態(tài)來判斷患者的認知程度,患者可以通過實踐過程實現(xiàn)自我護理價值,針對需要改進的項目重點來控制,能加快患者行為變化,改正不正確的自護行[13]。而構建信息化管理最為主要的內(nèi)容是成立微信公眾號與社區(qū)聯(lián)合驅動,讓患者可不受地點、時間的約束,在網(wǎng)絡平臺上通過關鍵詞和自動回復來獲取專業(yè)引導。微信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上主流的溝通方式,PICC患者可以主動去尋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同時微信群中的在線專業(yè)護理人員每天定時回復患者的問題,實現(xiàn)一對一的解答服務[14]。
綜上所述,對行PICC腫瘤患者給予知信行理論為指導的信息化管理,可提升患者知信行水平和自我管理,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