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
老北京人在形容一個人瘦弱,或者饑不果腹,病病殃殃時,常常喜歡用“五饑六瘦”來形容。
“五饑六瘦”是一句成語,但北京人常常把“五饑六瘦”,寫成“五脊六瘦”或“五脊六獸”。是寫錯了?還是這三個是不同的成語?
要弄清這是怎么回事,還是先說說什么是“五脊六獸”吧。
“五脊六獸”,實際上是古建行的一句術語。什么意思呢?原來中國古建的屋頂結構是有講兒的:不同規(guī)格的房子,有不同的形制,“五脊六獸”就是房屋頂部的結構?!凹埂敝傅氖俏菁?,“獸”指的是屋頂上的裝飾物。
中國的古建就屋頂?shù)男沃苼碚f,有“硬山”“懸山”“歇山”“攢尖”“勾連搭”等樣式,“廡殿頂”算是中國古建級別最高的建筑形制。
“廡殿頂”的形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坡度,其中前后兩面坡在頂部相交,形成“脊背”,也叫“正脊”。左右兩坡只同前后兩坡相交,形成四個“垂脊”。
“正脊”加上四個“垂脊”,不是“五脊”了嗎?所以“廡殿”,也被稱為“五脊殿”。
“正脊”兩端各有一個龍頭的雕飾,頭朝里,像是龍口吞著“正脊”,所以又叫“正吻”,或“大吻”“螭虎”?!绑ぁ弊x吃,是古代傳說中沒有角的龍。
在“正吻”的后面,各有兩個獸頭的雕飾,古建行的術語叫“背獸”。在4條“垂脊”的下端,各有一對雙角獸頭的雕飾,稱為“垂獸”,也被稱為“角獸”。
兩個“背獸”加上4個“垂獸”,正好6個獸,“六獸”就是這么來的。
我見過有人寫文章,把“五脊六獸”,寫成了“屋脊六獸”,顯然這是沒弄明白“五脊六獸”是怎么回事兒。
“五脊”確實是在房頂上呢,但它跟一般的“屋脊”還是有所不同,而且按通常成語的語序來說,“屋脊”也跟“六獸”排列不到一起。
京城的古建必須像故宮的“三大殿”、孔廟的大成殿、長城的祾恩殿這樣規(guī)模的,才有“五脊六獸”的形制。
一般古建夠不上這個級別,不會出現(xiàn)“五脊六獸”,所以,您在形容一般古建時,別用這個詞兒。
需要說明的是,“五脊六獸”的形制,通常用的都是琉璃瓦,而且是黃色的。
在有皇上的帝制時代,黃色是皇上的專用色,別說一般老百姓,就是皇上的親弟弟也不能用。
您以后參觀游覽名勝古跡時,留神觀察,只要是黃琉璃瓦的建筑,甭問,肯定是皇家的。
當然,這得說是古建,現(xiàn)在的建筑早就沒這講究了。有一次我到一個荒僻的山村,發(fā)現(xiàn)一戶人家的院子高房帶脊,而且還是黃琉璃瓦。
在窮鄉(xiāng)僻壤能見到黃琉璃瓦的建筑,不能不讓我感到驚詫。是不是吃了豹子膽?一問才知,這家主人的兒子是燒琉璃瓦的。
我笑著對這家主人說道:“要是在有皇上的年代,您跟您兒子的腦袋都得搬家。”
主人笑道:“有皇上的年代,我們草民上哪兒找黃琉璃瓦去呀?”
北京人說什么事兒,喜歡以“六”為大,比如說把這一帶所有的景點都看了,北京人會說“我在這兒轉(zhuǎn)了個六夠?!背燥垼粤税胩?,北京人會說“吃了個六夠?!蓖瑯樱f一個人非常瘦,北京人也會用“六瘦”來形容。
但形容人瘦的成語很多,其中經(jīng)常用的是“面黃肌瘦”,由“六瘦”和“饑瘦”,后來演變成“五饑六瘦”。這個成語從字義上來說,是沒有毛病的。
由于“脊”和“獸”與“饑”和“獸”同音,有人認為“五饑六瘦”是“五脊六獸”的諧音,所以,經(jīng)常把“五饑六瘦”寫成“五脊六瘦”,甚至有的《現(xiàn)代成語詞典》也這么寫,這就值得商榷了。
首先“五脊六瘦”的“五脊”就解釋不通,人身上有五根脊柱嗎?其次,“五脊”跟“六瘦”從詞性上說,也不是并列關系,“五脊”跟“六瘦”誰也不挨誰。
所以“五脊六瘦”這個成語的寫法是不對的,應該寫成“五饑六瘦”,或者直接用“五脊六獸”,把它當成一種借代關系來形容。
“五肌六瘦”的成語用法已經(jīng)約定俗成,主要是形容人的瘦弱,“五脊六獸”是古建的屋頂形制,它不是形容詞,而是名詞。您弄清楚這兩個成語是怎么回事兒,也就不會寫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