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霞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江西南昌 330006)
開放性脛骨骨折屬于常見下肢創(chuàng)傷,多為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常表現為腫脹、疼痛、運動障礙等,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生命質量[1]。手術是治療開放性脛骨骨折的重要手段,可促進骨折部位愈合,緩解患者癥狀,提高下肢運動能力[2]。但內固定術容易引發(fā)局部血腫,存在一定的創(chuàng)傷,且開放性損傷術前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導致術中切口感染的風險較高[3]。切口感染是嚴重的手術并發(fā)癥,不僅會延長傷口愈合時間,還會增加患者痛苦程度,不利于預后[4]。因此,探究其可能的危險因素十分必要。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開放性脛骨骨折手術患者術中發(fā)生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6 月至2022 年1 月我院收治的術中發(fā)生切口感染的開放性脛骨骨折手術患者30例,納入發(fā)生組;另選取同期收治的術中未發(fā)生切口感染的開放性脛骨骨折手術患者30 例,納入未發(fā)生組。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脛骨骨折符合《外科學(第9 版)》[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體格、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開放性損傷;均于我院完成手術治療;年齡≥18 歲;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粉碎性或病理性骨折;術前存在感染性疾??;伴凝血功能障礙;伴重要臟器疾??;既往存在骨折手術史。
1.2.1 切口感染評估方法
術中切口感染的主要判定依據為2001 年發(fā)布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6],由專業(yè)的感染科醫(yī)師對切口進行綜合評估并得出結論,符合下述任一情況即可判定為感染:切口處出現紅、腫、熱、痛等表現,伴或不伴膿性分泌物;除感染性手術后引流液,可從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膿液;切口有膿性分泌物,出現發(fā)熱癥狀(體溫≥38 ℃),局部存在疼痛;經穿刺病理檢查感染,切口分泌物組織培養(yǎng)結果為陽性。
1.2.2 臨床資料收集分析方法
設計一般資料問卷,查閱患者相關資料,并記錄本研究所需資料,內容主要包括性別、年齡、術前肥胖(體質量指數≥28.0 kg/m2)、部位(脛骨平臺/脛骨干/脛骨遠端)、Gustilo 分型(Ⅰ型/Ⅱ型/Ⅲ型)、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類型(Ⅰ類/Ⅱ類)、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墜落/其他)、合并糖尿病(餐后2 h 血糖≥11.1 mmol/L)、術中出血量、固定方式(鋼板/髓內釘)、血清白蛋白(<30 g/L、≥30 g/L,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 的速率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東芝TBA120 型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白蛋白水平)。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經Logistics回歸分析脛骨骨折手術患者術中發(fā)生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發(fā)生組術前肥胖、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30 g/L 的占比均高于未發(fā)生組,手術時間長于未發(fā)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他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以表1 中經比較P<0.05 的變量為自變量(變量賦值說明見表2),以開放性脛骨骨折手術患者術中切口感染是否發(fā)生為因變量(發(fā)生=1,未發(fā)生=0),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前肥胖、手術時間長、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30 g/L 均為切口感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說明
表3 切口感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分析
脛骨骨折因骨愈合時間較長,長期外固定會影響關節(jié)功能,影響術后恢復,因此,在徹底清創(chuàng)后多進行內固定術治療,以促進骨折愈合[7-8]。但內固定術會引發(fā)組織創(chuàng)傷,開放性損傷術前可能存在污染,進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風險。開放性脛骨骨折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后,可能導致骨不連,甚至引發(fā)全身感染,需進行二次清創(chuàng)引流術,延長治療時間。此外,如切口感染導致骨不愈,可能導致長期臥床,增加出現肺部感染、血栓的風險,降低患者生命質量[9-10]??梢姡骄壳锌诟腥景l(fā)生的危險因素至關重要。
本研究中,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間長、術前肥胖、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30 g/L均為切口感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1)術前肥胖:肥胖患者脂肪組織肥厚,進行內固定術時,為獲得良好的手術視野,可能會損傷較多的軟組織,這不僅會延長手術時間,還會增加術中出血量,增加感染的風險[11];此外,肥胖患者脂肪層易發(fā)生液化,也可能增加電刀的使用頻率,灼燒會加重脂肪液化,增加死腔形成的風險,進而導致切口感染,因此,對于肥胖患者臨床應制訂充分的診療計劃,避免術中切口感染的發(fā)生。(2)手術時間長:手術時間越長,切口暴露于空氣中的時間越長,越容易增加病菌感染的概率,且手術時間持續(xù)增加會延長麻醉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患者咽部損傷,降低其機體免疫力,進而導致細菌繁殖[12],因此,術前應完善相關檢查,詳細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增強無菌操作意識,并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科學的手術方案,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以降低術中切口感染的風險。(3)糖尿?。汉喜⑻悄虿』颊叨喟橛兄|、糖代謝等紊亂,使成骨細胞活性降低、破骨細胞活性增加,不利于骨折愈合;且高血糖會降低局部血供,導致吞噬細胞功能下降、白細胞趨化性降低,進而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切口感染發(fā)生[13-14],因此,臨床應于術前積極篩查脛骨骨折患者合并糖尿病情況,并采取有效措施穩(wěn)定血糖水平,以降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4)血清白蛋白<30 g/L:血清白蛋白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其水平降低會加重局部腫脹程度,且患者抵抗力下降,會導致水腫更為嚴重,進而誘發(fā)感染,因此,臨床術前應密切檢查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指導患者補充優(yōu)質蛋白,以降低切口的感染率。
綜上所述,術前肥胖、手術時間長、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低均為開放性脛骨骨折手術患者術中發(fā)生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