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明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語文課程已經(jīng)成為重中之重?!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庇纱丝梢?,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非常關鍵。而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其與學校教育共同構(gòu)成學生成長的共同體。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推動家校共育是必然的。本文論述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家校共育的積極意義,探討了具體的共育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家校共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0-0215-03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教學的目標越來越傾向于綜合性,旨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學生。而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是系統(tǒng)化、整體化的,離不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影響和作用。由此,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活動中,家校共育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育人模式。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基本單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影響巨大,只有將其與學校教育相結(jié)合,才能全面推動學生發(fā)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地建立家校共育機制,積極地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家校共育策略,以在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要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有效發(fā)展。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初中語文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及良好人格品性的核心學科,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發(fā)展,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獲得審美能力,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征決定了語文教學必然不能局限于課堂,也不能局限于學校,而家庭是學生的心靈港灣,對學生的情感、認知和性格培養(yǎng)有著重要作用。由此,語文教學就需要家庭與學校共同協(xié)作,才能讓學生全面獲得語文能力,實現(xiàn)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家校共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首先,家校共育能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全面推進語文教學工作。學校教育依賴教師的專業(yè)性和教材的指導,在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難以企及的領域或內(nèi)容,而家長具有多樣性與其他領域的專業(yè)性,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能有效對語文知識進行拓展,全面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幫助教師有效提升語文教學效果。其次,家校共育能促進家校的相互理解,有效保障語文教學活動。家庭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場所,對學生的思想、情感、認知和文化素養(yǎng)有著巨大影響。如果實現(xiàn)家校共育,那么學校與家庭就會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并相互理解,家長有效參與教育工作,學校有效指導家庭教育。由此,語文教育體系就能全面建立,有效保障教育活動的實施。最后,家校共育能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家庭與學校具備不同的人文性與社會性,學生的個性品質(zhì)往往要結(jié)合學校與家庭才能充分培養(yǎng)。在家校共育中,學校與家庭通力合作,對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有效培養(yǎng),由此就能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讓他們有效領悟語文內(nèi)涵,提升語文教學質(zhì)量。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關鍵期,此時語文學科的育人作用更加明顯。因此,教師要從家庭和學校兩個維度出發(fā),積極地推動家校共育策略,讓家庭積極配合學校,讓學校有效指導家庭,這樣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才會更加快樂、豐富,從而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一)加強共育宣傳,搭建合作基礎
家校共育的基礎是家庭和學校都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能充分認識到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價值,并積極主動地相互配合。但在實際教學中,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家長沒有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與學校教育的相關性,由此在家校共育中表現(xiàn)為消極的態(tài)度。對初中生來說,他們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此時他們渴望在學校受到關注,在家庭受到關心,渴望得到家長和教師的理解和鼓勵。因此,依據(jù)學生的成長特點,教師應積極加大共育宣傳,讓家長、學生都能知曉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推進作用,由此就能夯實家校共育的基礎,使家長更好地與學校合作。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時積極與家長溝通,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向家長傳達家校共育的理念,還可以在召開家長會的同時,向家長表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同以及雙方協(xié)作的價值,使家長逐步建立共育的思想認知。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時,教師可以具體化地宣傳共育方式方法,讓家長、學生都能感受到共育的積極意義,從而更加樂于開展合作。比如該單元以想象類的文章為主,向?qū)W生展示了不同的神話、寓言、童話故事等,讓學生在多樣閱讀的基礎上掌握故事內(nèi)涵和道理,獲得內(nèi)心思想的熏陶。如果教師只依賴課堂上的教學,很難達成豐富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加強共育宣傳,鼓勵學生在家庭中拓展閱讀內(nèi)容,并與家長共同開展閱讀,在家長的引導下更好地拓寬閱讀視野。同時,教師還可以與家長聯(lián)系,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或者開展一些針對閱讀書目和內(nèi)容的交流,這樣就能有效地推動學生深入思考閱讀文本,從而提升閱讀的層次性和全面性。由此單元主題就能更好地獲得深化,學生的閱讀水平也能顯著提高。
(二)挖掘共育資源,促進家校合作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教學過程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和課堂活動,更多的是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社會生活中感悟和發(fā)展。而家庭是對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家庭環(huán)境有著與學校環(huán)境全然不同的特點,就語文學科而言,家庭中同樣擁有很多豐富的教育資源,能輔助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如家長資源、情感資源、互動資源、體驗資源等,這些資源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學校資源、家庭資源,將兩者有機結(jié)合就能全面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挖掘語文學科中的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也要充分結(jié)合家庭的資源,使學生在家校有效聯(lián)結(jié)與合作的基礎上全面地提升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紀念白求恩》一文時,教師就可以充分挖掘課文中的教學資源以及家長資源,讓課程教學變得更加趣味、生動,具有綜合性。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白求恩同志的故事,他的舍己為人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非常具有教育意義。但是學生身處和平年代,生活閱歷不足,很難理解課文中白求恩先生的行為和思想。由此教師就可以借助一些學校和家庭資源來豐富教育活動。比如教師可以組織親子觀影活動,讓家長和學生共同觀看有關白求恩的影片,從真實的影像中體會白求恩同志的思想追求。同時有的家長可能是醫(yī)生或護士,又或者在紀念館、博物館工作,此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家長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實踐體驗活動,到醫(yī)院參觀了解醫(yī)生治病救人的艱辛過程,到博物館、紀念館去了解抗戰(zhàn)時期的歷史和人們奮斗的場景。通過這些資源的共同協(xié)助,家庭和學校就能更好地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學生也能不斷拓展學習內(nèi)容和方式,提升學習效果。
(三)構(gòu)建開放課堂,拉近家校距離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但部分教師和家長認為,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只由教師負責,與家庭無關。這樣的理念是不恰當?shù)?。課堂雖然主要用于教學書本知識,但其根本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課堂教學需要從更多的方向予以拓展和延伸。如果教師只局限于課堂,就會限制學生的思想和能力發(fā)展。對初中生來說,開放式的課堂更能激活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構(gòu)建開放式的課堂,有效地融入家庭教育的一部分,這樣就能充分滲透家校共育的理念,還能進一步拉近家校之間的距離,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回憶我的母親》教學中,作者用樸實的語言記錄了母親的生平,體現(xiàn)了母親平凡而偉大的勞動婦女的形象,歌頌了母親的崇高品德,也強調(diào)了在母親的影響下作者自己的堅定志向。對于革命年代,學生沒有深刻的認知,但學生的父母以及祖父母那一輩對革命卻有著深刻的體會。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擯棄枯燥單一的課堂講解形式,而是構(gòu)建開放式課堂,邀請學生的父母或者祖父母來到課堂,為學生講述他們革命期間的親身經(jīng)歷。這樣的形式不僅讓課堂更具活力,也讓學生從父輩、祖輩那里得到更多有關革命的知識,由此就會使學生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情,使他們更理解父母的思想,從而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引導。通過開放式課堂的構(gòu)建,語文教學就會變得更加有趣味、有活力,這樣進一步促進了家校關系,有效地提高了共育效果。
(四)運用信息技術,完善溝通機制
家校共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只有家庭與學校相互理解、相互認可,才能有效促進共育的實施。但是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方式單一,難以及時有效地推動學生的學習,教師不夠了解學生,家長也難以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由此就會使家校之間產(chǎn)生隔閡,久而久之,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教師在推動家校共育的過程中,要積極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家校溝通機制,幫助家長和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促使家校之間溝通更加順暢,從而有效地提升共育水平。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蘇州園林》時,由于課文是說明文形式,語言較為晦澀,學生不易理解全文,由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真實地展現(xiàn)蘇州各個園林的真實景觀以及突出特點,讓學生有全面的認知,并記錄下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能力特點。隨后,教師還要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家校溝通平臺,及時將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學習狀況以及學習目標共享給家長,使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狀況。對于學生的薄弱之處,教師也可以和家長及時溝通,給予有效的引導和鼓勵。此外,在平時生活中,家長有任何教育困惑都可以通過溝通平臺來咨詢,與教師共同商討孩子的個性化教育方案,使家長在教育和引導孩子時更加有底氣、有目標。通過信息技術的加持,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更為順暢,信息傳遞更加及時,有利于教師和家長全面地掌握學生的成長過程,了解他們的學習困難,從而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五)發(fā)揮家庭作用,推動高效學習
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過程中,家庭作為第一所學校,對學生并非只有情感和思想上的引導,學生的很多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都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建立。由此可見,家庭教育不僅是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保障,也是學生課程學習的重要支持。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成長的關鍵階段,初中的所有課程都需要家庭的有效支持。尤其是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更加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挖掘,強調(diào)學生能看透課文本質(zhì),提升審美能力和個性品質(zhì),這些都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要從專業(yè)教育的角色出發(fā),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家長的教育作用,幫助學生在家庭中也能進行高效性學習,從而提升整體語文水平。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桃花源記》時,由于課文是文言文形式,全文理解起來較為困難,而文言文又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教師不能在課堂上完全滲透文言文的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中,比如積極引導學生每天誦讀文言文、古詩詞等,讓他們從誦讀中逐步領悟古文言的美感和內(nèi)涵,還可以鼓勵家長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學生的習慣,家長可以利用空閑時間與學生一同閱讀古文,并相互探討古文的內(nèi)涵,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也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喜愛的古代詩人,對他的生平、作品以及思想抱負等進行探討。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能讓學生沉浸式地開展文言文的學習和探索,能有效地拓展和延伸課堂所學,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
三、結(jié)語
家庭作為學生的“第一所學?!?,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所發(fā)揮的教育價值不可忽略。家庭教育更加重視學生的價值觀念、思想情感和人格品質(zhì)的塑造,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學校從專業(yè)性、理性的角度引導學生發(fā)展綜合素質(zhì),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诖?,家庭和學校教育都不可缺少。尤其在語文教學中,家庭能有效地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后備動力。因此,教師要積極落實家校共育,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共育宣傳,搭建合作基礎;挖掘?qū)W科與家庭共育資源,促進家校聯(lián)結(jié);構(gòu)建開放式課堂,使家庭也能有效融入;利用信息技術,完善家校溝通機制;積極鼓勵家庭發(fā)揮作用,參與教育過程,促使學生在家庭中高效學習。通過完善的共育機制的建立,學生就能全面地掌握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yǎng),獲得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永德.初中語文家校共育創(chuàng)建和諧環(huán)境分析[J].新課程,2023(30).
[2]張敏.“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J].內(nèi)蒙古教育,2019(17).
[3]劉巧利.當前家校共育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J].中國德育,2022(06).
[4]蔡敦平.家校合作與評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