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 亭
在新聞里看到這樣一幕:有人舉著寫有“歡迎英雄鎩羽而歸”的牌子,在車站等候英雄歸來。這個“鎩羽而歸”,用得對嗎?
“鎩”字從“金”,讀shā,本義是指古代的一種兵器,大概是這個樣子(長長的木柄已經(jīng)腐爛消失了):
后來“鎩”的意思就從“武器”變成了“摧殘、傷害”?!坝稹笔区B的羽翅。因此,“鎩羽”是說鳥兒的翅膀受到傷害,無法高飛,“鎩羽而歸”用來比喻遭受挫折或失敗后不光彩地返回。
什么時候用“鎩羽而歸”比較合適呢?比如“這支球隊又一次沖擊世界杯失敗”這種比較掃興的時候,“鎩羽而歸”就可以用了。
作家吳思在一篇訪談中,談到自己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看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他批評“保爾的褊狹和自負”,表示自己無法忍受,讀不下去,說“重讀此書,竟有不忍卒讀的感覺”,那么,問題來了,是很糟糕的文字讓人“不忍卒讀”嗎?
其實,“不忍”在古代漢語中是個多義詞,有“不忍心,感情上接受不了”“不忍耐,不忍受、“舍不得”等多種意思,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小不忍則亂大謀”里,“不忍”確實是指“不忍耐”??身椨鹪跒踅载厍罢f,我這匹寶馬日行千里,天下無敵,“不忍殺之”,就把馬送給亭長你吧。他說的“不忍”卻是“不忍心,感情上覺得過不去”的意思。
同樣,在“不忍卒讀”里,“不忍”也是指“不忍心,感情上接受不了”。清代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四回尾批道:“前頭無限嗚嗚咽咽之文,苦風(fēng)凄雨,令人不忍卒讀。”可見,文章內(nèi)容悲慘動人,使人無法讀完,才用“不忍卒讀”形容。
顯然,當作家在批評某本小說時,用“不忍卒讀”并不合適,可以用“不堪卒讀”一詞。這里的“不堪”是“不可,不能(多用于不好的方面)”的意思,比如我們也說“不堪入耳”“不堪造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