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均
阿諾德· 勃克林《與死神的自畫像》。
災難、戰(zhàn)爭、瘟疫、死亡……這些本來就是藝術(shù)家很喜歡表現(xiàn)的主題,苦難的藝術(shù)更具感染力,也更能趨近于生命的本質(zhì),同時,死亡也是宗教藝術(shù)喜歡涉及的題材。
以死亡為題的名作,我們隨口就能說出——米開朗基羅的《圣殤》、老彼得·勃魯蓋爾的《死亡的勝利》、大衛(wèi)的《馬拉之死》、莫奈的《臨終的卡米爾》、蒙克的《病室里的死亡》、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筆者第一個想到的死亡題材名畫,是瑞士畫家勃克林的《死之島》,與這幅畫相遇完全是一次意外的邂逅。2013年,我去德國旅行,在逛柏林老國家美術(shù)館打卡諸多名作后,發(fā)現(xiàn)了它,當時有一種被驚艷到的感覺,由于展牌是德語看不懂,旅游手冊的看展提示里也未提及,于是匆匆拍了照片留檔。此后,這幅畫一直在我的腦子里縈繞,以至于我始終把它與柏林老國家美術(shù)館聯(lián)系在一起。后來在一本德國藝術(shù)的書里恰巧看到了這幅畫,才知道是很不尋常的作品,作者是象征主義大師勃克林。
“象征主義”的概念出現(xiàn)在19世紀80年代,這個詞是法國詩人讓·莫雷亞斯首創(chuàng),他說:“象征主義給抽象觀念套上了有形的感官外衣?!毕笳髦髁x畫家不再努力表現(xiàn)外部世界,而是通過象征、隱喻和裝飾性的畫面來表現(xiàn)虛幻的夢想,給人以啟示。從繪畫技法上來說,偏于浪漫主義,主題上不是現(xiàn)實世界,而是夢境和內(nèi)心世界,但形式上是具象的。
同樣都是畫夢境,它與后來的超現(xiàn)實主義也有所不同——首先是兩者時期不一致,所以其思想來源也不一樣;超現(xiàn)實主義受到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很注重表現(xiàn)潛意識,而象征主義出現(xiàn)的時期還沒有相關(guān)的理論,他們主要是重視畫面的暗示和象征性,表達是含蓄的。因此,象征主義繪畫的主題經(jīng)常是噩夢、宗教情緒以及死亡等。
柏林國立美術(shù)館展覽的主要是德國19世紀的繪畫和雕塑。
象征主義當然不限于繪畫領(lǐng)域,在文學領(lǐng)域也有諸如波德萊爾、蘭波、馬拉美等詩人。所以象征主義繪畫,也會表現(xiàn)那種詩意和戲劇性?!跋笳髦髁x”可以認為是“超現(xiàn)實主義”在探索人內(nèi)心世界上的一個“前輩”。
阿諾德·勃克林(Arnold Bocklin)1827年10月16日生于瑞士巴塞爾的商人家庭,1901年1月16日卒于意大利。他早年曾在德國的杜塞爾多夫?qū)W習風景繪畫。杜塞爾多夫畫派是德國古典藝術(shù)向浪漫主義過渡的重要畫派,勃克林受到嚴謹?shù)膶W院派造型技巧的訓練,并認識了哲學家費爾巴哈,兩人成為好朋友,也因此受到德國哲學的影響。1848年他來到巴黎,喜歡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的風格,傾向于富有深刻哲理的想象風景畫和神話題材作品。此后他到處旅行、學習,曾到過布魯塞爾、蘇黎世、日內(nèi)瓦、羅馬和地中海沿岸地區(qū),參觀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的作品,羅馬的古典藝術(shù)品,為他以后的許多重要作品提供了靈感,那不勒斯和龐貝的壁畫對他的技巧和畫風也產(chǎn)生了影響,這些經(jīng)歷使他的作品風格帶有復雜的寓意和神秘的色彩。1858—1861年,他在魏瑪美術(shù)學校任教,這個學校就是多年之后的“包豪斯”。1866年,他回到故鄉(xiāng)巴塞爾定居,并為巴塞爾公共藝術(shù)設(shè)施創(chuàng)作神話題材的裝飾壁畫。此后,他又先后在德國、瑞士和意大利居住。
自19世紀80年代開始,勃克林的作品中開始出現(xiàn)越來越濃厚的主觀色彩,在他的風景畫中常運用明暗對比法,并把自然形象變化加工,畫面神秘、氣氛壓抑。由于勃克林的作品中表現(xiàn)死亡和鬼怪的題材較多,他喜歡畫人魚、人馬、死神、怪獸等等,散發(fā)野性的力量,因而在評論家的眼中,勃克林被認為過分憂郁和消極。勃克林喜歡詩歌,他的畫作也注重表達詩意,但不是悠閑唯美的田園詩,而是靈感奔涌的神秘主義詩篇。勃克林崇拜自然、充滿幻想,曾經(jīng)在自家的花園里試驗飛翔(達·芬奇也曾設(shè)計過飛行器),他的作品多從神話中取材,在作品中使用幻想的形象。
勃克林創(chuàng)作盛期,印象派已經(jīng)登場,并逐漸被認可,成為一種時尚的藝術(shù)潮流,但他的畫作因“不時髦”而被鄙夷??梢姡m然有“印象派”呈現(xiàn)了藝術(shù)史上“革命”的熱鬧,但當時還有很多人并非按照印象派的方式來畫。他們有各自的美學觀,可惜的是,大家都喜歡圍在“革命者”的周圍,那些不太“革命”的畫家就被遺忘了。
《死之島》是勃克林的代表作,這幅畫至少有6個版本(其中有一個版本毀于“二戰(zhàn)”),我有幸欣賞過其中收藏于巴塞爾、柏林和圣彼得堡的3個版本,而收藏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那版,去參觀時沒有展出,與此擦肩而過。這6版在總體構(gòu)圖上是近似的,但在細節(jié)上存在差異。以第一版為例:漆黑的夜里有一座孤島,突兀地聳立海中,孤島被微弱的月光照亮。這是一座神秘和空靈的陰森孤島,氣氛靜謐而詭異。小島上,巨石將柏樹環(huán)抱其中。柏樹是一種陰間植物,意味著這個孤島是逝者的歸宿。小島巖壁上有洞窟墓穴。海面上一葉孤舟,船頭是一具白色的棺木,一個船夫劃槳,而船中間站立著一個全身白衣的送葬者——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背影,船正慢慢駛?cè)牍聧u正中央的狹小港灣。顯然這并不是一個“隆重”的葬禮,甚至根本不是一個儀式,只有一人送行。
在繪制第一版《死之島》時,一位德國外交官的遺孀瑪麗·貝納為了紀念死于白喉病的丈夫想訂制一幅畫,來到勃克林在佛羅倫薩的工作室,正巧看到這幅畫的初稿,非常滿意。于是她訂制了同樣的一幅畫,但提出了自己的特殊要求,貝納希望勃克林把畫中那位白衣站立者畫成女性體型,寓意她自己護送死去的丈夫。她希望自己能用這幅畫進行冥想,來寄托對丈夫的哀思。勃克林根據(jù)貝納的要求繪制了一幅尺寸略小的第2版(也就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版本)。
這版與第一版的不同之處還有:船尾邊緣被涂成了紅色,棺木上還有金色的裝飾物(后面的版本都延續(xù)了這個裝飾物),畫面右側(cè)的山體上畫了一個沖著觀者的墓室之門??偟膩碚f,與第一版還是非常接近的。
勃克林很少給自己的畫起標題,他說自己畫的都是“夢境畫”?!端乐畭u》實際上是畫商給起的名字。這幅畫曾經(jīng)想取名為《沉默島》《墓穴島》《寂靜宮》等,最終還是《死之島》這個名字更直接,更讓人印象深刻。藝術(shù)品的名稱其實也很重要,《死之島》就很抓人。這幅《死之島》中有很多隱秘的象征,但畫家并沒有對畫中的細節(jié)做解讀,他認為這些內(nèi)涵,要靠每一個對于生命和死亡命題有思考的人自己去感受。
在畫商的推動下,勃克林后來又陸續(xù)繪制了另外幾個版本,并把它們制作成印刷畫以及蝕刻銅版畫面向大眾銷售,一時間這幅畫的印刷版風靡德國。
第三版收藏于柏林,也是我最早看到的一版。相比起前兩版,畫幅變寬,亮度增加,畫面顏色此時也由深夜變成清晨的水天一色,有一種天開始蒙蒙亮的感覺。清晨時分萬物靜謐、靜待復蘇,寓意“死”是“生”的眼睛,在緩慢睜開。巖石高聳且規(guī)整如人造的建筑,墓室建筑的呈現(xiàn)更“實”了,“墓地”的意味更明顯。同時,柏樹不再高過巖石,樹梢的部分似乎被風微微吹動,船尾的航行軌跡也似乎更為明顯(第二版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船的航跡),孤島(冥界)的入口已經(jīng)徹底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整幅畫出現(xiàn)了一種“動”勢。
勃克林的代表作《死之島》。
第四版原本也在柏林,由一位銀行家收藏,但因“二戰(zhàn)”轟炸被燒毀,從留下來的黑白照片看,跟第三版比較接近(有資料說第四版的特別之處是:它畫在了銅板上)。
第五版收藏于德國萊比錫,畫中天光加大了對比效果,更具戲劇性,柏樹背后泛白的云層有一種“死而后生”的象征。船終于要到達入口,白衣人身體微躬,似乎做好了登島的準備。相比前幾版,這幅畫水面的波瀾也多了,冥湖開始微微躁動,甚至還有細浪拍擊著前景中的礁石。畫面的安靜感被打破了,故事性也增強了。
這五版的細節(jié)差異,像是一個按照時間序列排布的“連環(huán)畫”——從深夜的死寂,再到清晨,最后登島,從靜到動……勃克林畫出的這些差異,其背后邏輯耐人尋味。
第六版很少有人提到,我也是在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偶遇??凑古?,這幅畫畫于勃克林去世的1901年(勃克林當年1月中旬就去世了),作者署名除了阿諾德·勃克林之外,還有卡洛·勃克林,也就是他的兒子。從畫面構(gòu)圖來看,這幅跟最早的版本比較接近,我猜大概是小勃克林基于商業(yè)考慮,臨摹復制了父親的前作,并聯(lián)合署名。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官方指南中對此作品并沒有詳細介紹,可見它在這個系列中不屬于很重要的一幅,或者說本質(zhì)上可能并不算是勃克林本人畫的“原作”。
幾個版本比較起來,雖然說讓我“入坑”的是藏于柏林的第三版,但我個人更喜歡巴塞爾的第一版,因為第一版中呈現(xiàn)的“死寂”之感,與主題更為契合。就主題考量,畫“靜”比畫“動”更恰當。當然,我們理解并尊重畫家對于死亡這個主題做出各種探索性的詮釋。
也許有人會對《死之島》產(chǎn)生恐懼,因為它的主題是可怕的死亡,畫面又是孤島、又是黑夜、又是白衣人,看起來瘆得慌。
但是這幅畫給我的感受恰恰相反,不是恐懼而是安寧——沒有隆重的送葬隊伍,只有一只安靜的小船劃過,我們似乎能聽到水的聲音。地理位置上,這是個孤島,至少從環(huán)境的角度來看,這里應該是少有打擾、遠離喧囂之地;從構(gòu)造上來看,這個島形成了一個港灣——港灣一方面會讓人有“靠岸”“休息”“安頓”的感覺,同時造型上也是個“懷抱”的樣子,這會讓人有安全感,甚至如同回到了童年時母親的臂彎;時間上,這是個夜晚,亡者由此得以安眠。
人的尸體是會腐爛的,古代的墳場經(jīng)常是骯臟的、腐臭的、彌散著病毒與細菌的地方。但在這幅畫里能明顯感覺到環(huán)境干凈整潔,這也讓死亡變得不那么可怕(19世紀后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近現(xiàn)代的墓地,現(xiàn)在歐洲的一些墓園都成了“景區(qū)”)。所有的一切都讓人覺得死亡是進入了一種寧靜與安然,這種寧靜、安然在這幅畫渲染的氣氛中得到了永恒的呈現(xiàn)。
當然,消極的人會覺得孤島本身就象征著恐怖,水面本身也意味著危險。另外,港灣是不是也像一張嘴,意味著死神對生命的吞噬……所以,即使是同樣的畫面給人的感受也可以是完全相反的,這就是藝術(shù)的魅力,它的答案完全是多變的,對不同的人產(chǎn)生的化學反應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
1877年勃克林年僅1歲的最小的女兒夭折,埋葬在佛羅倫薩的英國人公墓,這座公墓給他后來創(chuàng)作《死之島》提供了一些靈感。1880年他開始創(chuàng)作這幅畫時,已經(jīng)53歲了。當時,他處于人生低潮期,此時印象派已經(jīng)崛起,而他的畫作口碑不佳。
說實話,我也不太喜歡他畫中的一些人獸合一的“神怪”,看起來粗野、恐怖且黑暗。當然我也必須承認,他畫的那些神怪人物很有沖擊力,有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可以“一眼識別”。
我們都知道德國人喜歡思考,熱衷哲學,盛產(chǎn)哲學家,而哲學就特別熱衷于思考死亡。哲學大家叔本華和尼采,跟勃克林差不多算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他們的悲觀主義思想,可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勃克林,悲觀的思想更促使他對死亡進行深入探究。勃克林深受德國唯心哲學的影響,后期畫作越來越呈現(xiàn)濃厚的主觀色彩。
《死之島》在德國以及一些德語國家爆紅,發(fā)行的印刷品被很多家庭買來掛在家里做裝飾,作家納博科夫說過,“你可以在所有柏林的家庭里找到《死之島》”,這顯然也跟德國人的生死觀有某種契合。人們對這幅畫的反應并沒有不祥的恐懼,這幅畫對生與死的辯證思考反倒給人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或者是一種面對死亡安之若素的心態(tài)。據(jù)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軍人與家里通信時,很多人選用《死之島》這幅畫的明信片。而且,19世紀末20世紀初本身就是動蕩的時代,人們對于死亡的思考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畫后來也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考落榜生”——希特勒所喜愛的一幅(柏林,第三版),他曾經(jīng)把這幅畫掛在了自己的辦公室里。1940年,莫洛托夫訪問柏林,在希特勒接見他的新聞圖片中,就能看到希特勒身后墻上的這幅《死之島》。我猜,也許他小時候家里曾經(jīng)買過這幅畫的印刷品裝飾,因此一旦有機會擁有原作,那他一定不會客氣。
1909年,俄羅斯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最成功的《第二交響曲》完成不久,他在德累斯頓看到了一幅《死之島》的黑白印刷品,非常喜愛并由此獲得靈感,寫下了同名的交響詩《死之島》,曲子氣勢恢宏,表達了對死亡的深刻感受。這首曲子,確實非常震撼,但是音樂跟我看《死之島》畫作的感受很不相同——這幅畫給我的感覺是靜謐的,而不是交響樂那般雄壯。后來拉赫瑪尼諾夫看到了《死之島》原作,他感慨地說:“如果最初看的不是黑白印刷品而是原作,恐怕作出的曲子不會是現(xiàn)在這樣。”由此可見,黑白版本對作曲家的沖擊更大,帶給他的感受也更強烈。
我們中國人有個成語叫“視死如歸”,小時候我一直把這個詞當作是“英勇”的意思,覺得就是不怕死,當然這也沒錯,詞典上就是這么解釋的。后來,我更愿意從字面上來理解它——“把死看作回家”,因此我覺得“視死如歸”可能是一種“了悟”,它不是用“勇敢”來“不怕死”,它就是正視死亡,真正理解了死亡的本質(zhì),是看透了死亡從而看淡了死亡。所以“視死如歸”的本意可能不是勇氣,而是覺悟。美國作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致力于臨終關(guān)懷,她的死亡心理學將人們對死亡的態(tài)度分成五個階段:“否認和隔絕、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蔽蚁搿耙曀廊鐨w”就是到“接受”這個階段了。
我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陽光普照》(2019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電影里有句臺詞說,“世界上對每個人都真正公平的是陽光”。其實,我覺得最公平的是“死亡”,因為不管你有沒有錢、有沒有權(quán)、有沒有知名度、有沒有社會地位、人生成就大不大、學歷高不高、長得好不好看……都會死,而且死的時間、死的方式都無法預知。我們都要面對摯友親朋的離去,也終究要面對自己的離去,死亡是每個人都要做的功課,死亡面前,我們當不了鴕鳥,所以要“學習”死亡、“學會”死亡。
戰(zhàn)爭和災難都是思考生命的最佳時機,而日常狀態(tài)下的生老病死也是我們內(nèi)心感知生命的關(guān)鍵時刻。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提到了“向死而生”的概念,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每個人從生下來的一瞬間,就開始走向死亡,也可以認為是每天“死”一點點,死亡是所有人的終極目的地,沒有人可以豁免,也沒有人可以逃脫?!跋蛩蓝本褪怯玫褂嫊r的方式看待死亡,看待生命的過程,有人覺得“死”是個消極的話題,實際上避談死亡才是逃避問題、掩耳盜鈴。用“向死而生”的理念來思考生命,有助于過好每一個當下,也讓我們對于生命的價值有更清晰地認知和評判。
我去旅行時,有時候也會去墓園,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探訪自己喜歡的文化偶像,想跟自己喜歡的人有一種精神上的親近感,同時也會體驗墓園的氛圍,借此探訪、思考死亡。在中國文化里,清明節(jié)祭掃先人,本身也有學習和感受死亡的效果,所以它也不完全是為了向先輩致敬,更多的是為了啟迪生者,所以這也是一種無心插柳的死亡教育。
對于死亡的思考可以是宗教的、哲學的、科學的、文學的,當然也可以是藝術(shù)的。療愈是藝術(shù)的一個“兼職”,而藝術(shù)療愈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用所謂“積極”的方式,把你拉回到理想國里,活一天樂一天,醉生夢死;可以把你拉到死神面前,讓你與它面對面,讓你在省思的過程中開悟和解脫。
勃克林的《死之島》《生之島》和《與死神的自畫像》等一系列作品,直接觸及了“死亡”這個話題,就是用直面死亡的方式,來化解生命的焦慮。在新冠疫情肆虐全世界的當下,再看《死之島》,自然會有更多的感慨,也會讓我們在觀看和思考之余,細細體會活著的滋味。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