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羲
(本溪市中醫(yī)院腦病科,遼寧 本溪 117000)
中風是一種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發(fā)病率、病死率均較高,以中老年人為好發(fā)人群,對人們生活質量、生命安全均造成極大影響。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以肌張力增高、肌肉萎縮、肢體疼痛為主要表現,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1]。以往臨床多采取西藥治療,長期口服西藥雖然能緩解其癥狀,但存在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差。隨著中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中藥因不良反應小、用藥安全性好、治療費用低,現廣泛用于臨床疾病的治療,備受醫(yī)患青睞。為探究血府逐瘀湯聯合芍藥甘草湯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價值,現對88 例該疾病患者分組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88 例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開展于2019 年5 月—2020 年7 月,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 組。其中對照組44 例,男29 例,女15例;年齡46~84 歲,平均(65.89±6.27)歲;病程1~5個月,平均(2.11±0.26)個月。研究組44 例,男30例,女14 例;年齡42~81 歲,平均(66.11±6.22)歲;病程1~6 個月,平均(2.16±0.24)個月。組間資料經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確診為中風后痙攣性癱瘓[2];年齡≥42 歲;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意識障礙;合并嚴重臟器(肝、腎等)障礙者;資料不完整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糾正水、電解質失衡,控制血壓、血脂水平,降低顱內壓,改善腦循環(huán),營養(yǎng)腦細胞等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開展不同的治療方案,具體如下。
對照組:應用西醫(yī)治療,即讓患者口服巴氯芬片(由NovartisPharmaSchweizAG 生產,國藥準字J20140136),初始劑量:每次5 mg,每日3 次,治療3 d 后,每隔3 d,增加5 mg,切記最高劑量不可大于90 mg。
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輔助血府逐瘀湯聯合芍藥甘草湯治療,具體如下:(1)血府逐瘀湯:方劑組成包括桃仁9 g,牛膝9 g,紅花9 g,生地黃9 g,當歸9 g,枳殼6 g,炙甘草6 g,川芎4.5 g,桔梗4.5 g,柴胡(去苗)3 g。(2)芍藥甘草湯:赤芍、炙甘草各12 g。針對肢體疼痛者,加用醋乳香、醋沒藥各10 g;針對語言不利者,加用石菖蒲15 g。所有藥物用500 mL 水煎,早、晚各取汁100 mL 服用。
2 組患者均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評估如下:①顯效:患者痙攣、疼痛癥狀有顯著好轉,肌張力降低2 級及以上;②有效:患者痙攣、疼痛癥狀有一定好轉,肌張力降低1 級;③無效:與上述標準不符。顯效率、有效率之和表示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3]。(2)評分指標:①肢體功能評分:應用Fugel-Meyer 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進行評估,采用百分制,分數高,表示肢體功能改善好;②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應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r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評估,滿分100 分,分數和日常生活能力為正比關系。(3)不良反應:統計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頭暈、嗜睡。
1.5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SPSS 26.0,計量資料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х2檢驗,對應表示為()、率(%),檢驗標準α=0.05,若P <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18%(41/44),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2.73%(32/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2.2 評分指標 治療前2 組患者肢體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研究組肢體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2 組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2 2 組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研究組發(fā)生率分別為6.82%(3/44)、9.09%(4/44),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2 組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例(%)]
中醫(yī)學稱腦卒中為“中風”,該疾病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變化快、復發(fā)率高等特點,危害性大。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多表現為肢體肌張力增高、肢體疼痛,步態(tài)為剪刀狀,甚至出現肌肉萎縮,若治療不及時,容易導致關節(jié)畸形,嚴重者甚至會致殘,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诖?,對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采取及時、高效的治療,對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巴氯芬片是γ-氨基丁酸衍生物,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刺激γ-氨基丁酸β 受體,使其興奮,并對門冬氨酸予以抑制,從而達到緩解痙攣的目的。臨床實踐發(fā)現,長期應用巴氯芬片,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嗜睡等不良反應,長期應用,患者耐受性差,在臨床應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中醫(yī)學認為,中風的發(fā)生與風邪入侵、氣血虧虛等諸多因素有關,中風后因正氣不足、機體虛弱、邪氣入侵等,會導致經絡阻滯;因經脈失養(yǎng),則容易誘發(fā)痙攣性癱瘓的發(fā)生。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滋陰熄風是該疾病的主要治療原則。芍藥甘草湯中赤芍具有補肝、止痛、緩解痙攣的功效;炙甘草具有止痛、補脾、益氣等功效。芍藥甘草湯具有抗炎、鎮(zhèn)痛、解痙攣等功效。血府逐瘀湯中桃仁、紅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牛膝具有引瘀下行的功效;桔梗具有載藥上行的作用;生地黃具有生津、滋陰的功效;當歸具有活血、補血、止痛的功效;川芎具有祛風、止痛、行氣的功效;枳殼具有理氣、止痛等功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升陽氣的功效。所有藥物配伍應用,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疏通經絡、補肝等作用。血府逐瘀湯能改善缺氧、缺血癥狀,對腦損傷具有保護作用。羅君[3]以78 例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為研究對象,39 例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39 例應用芍藥甘草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觀察組),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44%(38/39),比對照組的82.05%(32/39)高,肢體功能、生活質量評分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該結果證實,芍藥甘草湯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效果好,患者肢體功能改善好,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本次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肢體功能評分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與上述報道具有一致性,說明中藥的應用能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改善其肌張力,患者肢體功能得到顯著好轉。此外,本次研究對日常生活能力評估,相比對照組,研究組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說明中醫(yī)藥參與治療,可以促進患者康復,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2 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說明中藥的應用未增加不良反應,證實了藥物的安全性。筆者認為,治療期間要結合患者的康復情況,制定相關的康復策略,并全面落實,例如為患者制定科學的膳食計劃,定期為患者翻身,對患側肢體進行按摩,若患者不能下床活動,則予以肢體被動運動,如肢體屈曲、旋轉等,當患者病情有所好轉后,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適當進行鍛煉,且運動量要適當,運動期間需要有專人陪護,防止摔倒等意外發(fā)生。
綜上所述,芍藥甘草湯和血府逐瘀湯聯合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成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