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間仙都

      2023-01-31 06:23:24練云偉
      文學(xué)港 2023年2期
      關(guān)鍵詞:仙都縉云縉云縣

      練云偉

      唐天寶七年 (748)六月八日,縉云郡太守苗奉倩來到縉云山勸農(nóng)扶桑。過鼎湖峰時,他驀然發(fā)現(xiàn),鼎湖峰祥云繚繞,鸞鶴飛舞,仙樂齊鳴,山呼 “萬歲”……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他揉了揉眼睛,掐了掐人中,沒錯,千真萬確,而且這一幕整整持續(xù)了四個時辰!

      “此乃祥瑞也!”苗奉倩不敢拖延,馬上將親眼所見上奏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接報后,龍顏大悅,驚嘆道: “真乃仙人薈萃之都也!”說罷,揮毫寫下“仙都”兩個字。于是, “縉云山”改名 “仙都山”, “縉云堂”敕改為 “黃帝祠宇”,周圍三百里,嚴禁樵、采、獵、捕!

      從此, “北陵南祠”遙相呼應(yīng)。而仙都,站立成中國黃帝文化的一座高峰。

      一日清晨,軒轅黃帝率部眾南巡至浙西南。此時,太陽已升高,他的面前出現(xiàn)了一片巨大的山影。黃帝納悶了,順著影子尋去,一點點抬頭,一柱天然巨石正矗立在他的面前!

      黃帝看得目瞪口呆!這巨石四面凌空,一峰獨秀,高聳入云,像極了一支天然石筍,而山腳溪流一曲再曲,蜿蜒而去,偉岸與婉約,渾然天成。黃帝移動了幾步,這天然石筍瞬間變幻成擎天玉柱,雄偉、壯觀。接著,他又挪了幾步,這擎天玉柱馬上變成了一片被風(fēng)鼓滿的帆。過得河去,黃帝好像突然悟到了什么,遲疑片刻后,猛一個回頭,這巨大的石帆變成了一個高高翹起的大拇指,連指紋、指甲都清晰可辨!

      “移步換景!”黃帝脫口而出。當(dāng)他向峽谷走一小段路后再回首,這獨峰又變成了一位身披戰(zhàn)袍、傲立蒼穹、俯瞰大地的將軍!

      黃帝徹底驚愕了,他上上下下反復(fù)打量著眼前這位 “將軍”。他越看,越覺得像自己,越看越激動,他分明聽見了胸膛里劇烈的心跳聲,看見了自己腥紅的血液正在血管里奔騰……

      “報——溯流五里,發(fā)現(xiàn)一巨大山峽,曰芙蓉峽,間有清泉涌出。附近十里,荊山有黑金!”探子的稟報打斷了黃帝的遐思,他登高遠望,發(fā)現(xiàn)這溪流、田野、村莊、山峰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八卦圖,陽為獨峰,陰為芙蓉峽。這一陰一陽、一剛一柔,可佑我黎民,固我江山!

      于是,黃帝下旨結(jié)束南巡,就地安營扎寨。于獨峰之頂,鑄鼎煉丹。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還有另一位始祖——神農(nóng)氏炎帝。炎帝嘗百草,帶領(lǐng)原始部落從采獵時代跨進原始農(nóng)業(yè),但傳至八代榆罔,神農(nóng)氏逐漸衰落,天下諸侯紛爭,軒轅趁勢崛起。軒轅黃帝,是有熊國 (今河南新鄭)國君少典之子,二十歲繼承皇位,致力發(fā)展農(nóng)耕文明,并率部向東擴張,與炎帝、蚩尤部族鼎足而立、三分天下。

      不久,黃帝發(fā)動中國歷史上第一場有史可考的戰(zhàn)爭——“阪泉之戰(zhàn)”,大敗炎帝。接著,他又發(fā)動 “涿鹿之戰(zhàn)”,擒殺了蚩尤,各部落紛紛擁戴軒轅為天子。因軒轅有 “土德之瑞”,而土色黃,故稱 “黃帝”。

      黃帝一統(tǒng)天下后,疆域東至于海,西至隴右,北達燕山,南抵江南,初步奠定了華夏雛形。他將全國分為九州,唯才是舉,建宮室,制衣裳,造舟車,馴牛馬,植五谷,務(wù)農(nóng)桑,觀天文,定歷法,興醫(yī)藥,辨陰陽,造文字,繪圖畫,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原始文明。還將各部落首領(lǐng)召集到涿鹿, “合符釜山”,吸收各部落圖騰之長,重新以牛頭、馬嘴、蛇身、鹿角、虎掌、鷹爪、魚尾組成新的圖騰——“龍”,寓意中華民族大融合。

      從此,炎黃子孫成了龍的傳人。

      天下已定,沒有了后顧之憂的黃帝開始南巡,途經(jīng)廬山、黃山,最后抵達獨峰,鑄鼎煉丹。他一邊煉丹,一邊與歧伯談?wù)撗幽曛馈B(yǎng)生之法,成就了史上第一部養(yǎng)生寶典——《黃帝內(nèi)經(jīng)》。

      煉丹之余,黃帝頻繁外出,飽覽山水之勝,凡是他去過的地方,百姓均以他的名號來命名。黃帝車輦駐蹕的地方叫黃蹕 (黃碧),臨時居所叫黃寮,坐過的石頭叫軒轅石,五位大臣集中議事的地方叫縉云墟,黃帝正妃叫嫘祖,嫘祖勸民種桑的地方就叫嫘山……

      是年九月初九,黃帝煉丹九九八十一天后大功告成。金丹煉成的那一刻,天上忽然飄來五彩祥云,一條五爪金龍騰云駕霧而來,黃帝馭龍升天。黃帝升天后,百姓以黃帝別名 “縉云氏”把此山命名為 “縉云山”,在縉云山建造 “縉云堂”以祭祀黃帝,并把黃帝南巡經(jīng)過的廬山、黃山、縉云山,稱為 “三天子都”。因軒轅黃帝馭龍升天時,一腳踩去,鼎塌成湖,那獨峰就稱 “鼎湖峰”。

      一億年前,因火山噴發(fā),巖漿大量堆積,后經(jīng)過流水沖刷和自然風(fēng)化,仙都出現(xiàn)了形態(tài)各異的奇峰異洞,擁有了遠古火山世界奇觀。宋代文學(xué)家范成大將仙都列為中國五大名山之一,贊其 “最號奇秀”。鼎湖峰,相對高度170.8米,享有 “天下第一石” “天下第一筍”“天下第一指”等美譽,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形態(tài)最典型的火山流紋巖柱峰,一柱擎天,令人嘆為觀止。

      在民間,流傳著許許多多黃帝 “馭龍升天”的傳說故事,因鼎湖峰的天然奇觀,軒轅黃帝馭龍升天的傳說無疑是最古老、最美麗的。

      經(jīng)典就是經(jīng)典,毋庸置疑。

      蒼龍峽山勢綿延,宛如一條臥龍。仿唐風(fēng)格的黃帝祠宇建筑群就建在蒼龍峽谷內(nèi),是我國南方黃帝祭祀中心和黃帝文化輻射中心,被譽為 “天下第一祠”。黃帝祠宇坐東南朝西北,而 “天下第一陵”黃陵則是坐北朝南,這一南一北,一祠一陵,面對面站立在中國的版圖上。

      蒼龍峽口有一池碧水,稱 “龍津池”,龍津池上建有 “馭龍亭”。過 “馭龍亭”,迎面便是 《龍騰中華》大型浮雕。

      黃帝祠宇前身是 “縉云堂”,建于東晉成帝咸和年間 (330-334),唐天寶七年敕改為“黃帝祠宇”。宋治平年間 (1064-1067),宋英宗下詔擴建黃帝祠宇,賜名 “玉虛宮”,規(guī)模居南方之最。宋宣和二年 (1120),方臘起義軍的一把大火,把玉虛宮化為灰燼。宋咸淳三年 (1267)重新擴建,占地三十多畝,殿、堂、祠、宮、軒、廊、亭共計99間,是為黃帝祠宇最鼎盛時期。

      黃帝祠宇建筑群主要由軒轅殿、縉云堂和懷祖堂三個大殿組成,匾額上 “黃帝祠宇”四個大字,是唐代著名小篆書法家、時任縉云縣令李陽冰的真跡復(fù)制,原碑珍藏在縉云博物館。陜西黃帝陵發(fā)現(xiàn)的最早碑刻是北宋嘉佑六年 (1061)的 《栽種松柏圣旨碑》, “黃帝祠宇”比它足足早了300多年!

      如果你來到黃帝祠宇,可品楹聯(lián),祭軒轅,溯千年,尋根源,穿越華夏五千年文明,感恩我們的人文始祖,感受黃帝文化的無窮魅力。

      《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河南新鄭是黃帝出生地,陜西黃陵是黃帝墓葬地,縉云仙都是黃帝飛升地。 “三地”有共祭黃帝的傳統(tǒng),盛況空前。仙都黃帝祭典分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節(jié),為民祭;秋祭在重陽節(jié),為公祭。

      縉云祭祀黃帝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漢初年,歷朝歷代,經(jīng)久不息。最不可思議的是,元朝居然 “欽授”主管玉虛宮的趙嗣祺“五品印章”,官品比縉云縣令還要高二品!明末詩人奉化戴澳 (約1578-1644)游仙都時,玉虛宮已廢,僅存一亭,昔日祭祀軒轅黃帝的建筑群成了一片廢墟……

      1998年,縉云縣重修 “黃帝祠宇”,重新恢復(fù)延續(xù)了兩千年的軒轅祭典。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漂洋過海來到仙都,無論他們來自哪個國家,穿什么衣服,講什么語言,他們共認一個始祖,共植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黃帝文化和黃帝精神。

      2011年,縉云軒轅祭典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在古代,古剎名寺都有鎮(zhèn)館之寶。黃帝祠宇的鎮(zhèn)祠之寶,是一件青田石雕作品——《軒轅黃帝升平巡天圖》,由 “龍卵石”雕刻而成。龍卵石長2.65米,高1.68米,厚0.4米,重達4噸,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大龍卵夾板凍石。不可思議的是,黃帝乘龍升天的傳說竟然與這塊龍卵石的紋理不謀而合!

      石雕中,黃帝三大行宮清晰可見。迎客松蒼翠挺拔,那是黃山;彩云間瀑布飛濺,那是廬山;一峰獨秀甲天下,那是仙都。神龍隱約,黃帝南巡,嫘祖繅絲,倉頡造字,百姓耕種……栩栩如生的五十六個人物,代表五十六個民族。

      “古籍有記,石刻有字,流傳有緒,史脈清晰?!睅浊陙?,仙都積淀了深厚的黃帝文化,聲名遠播,成為我國南方祭祀軒轅黃帝的唯一場所,成就了中國的黃帝文化名山!

      山水詩,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座豐碑。南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創(chuàng)立了 “山水詩派”,開辟了甌江山水詩之路。

      發(fā)源于磐安境內(nèi)的好溪,是八百里甌江的支流。從芙蓉峽到婆媳巖的十里河段,被譽為“九曲練溪、十里畫廊”。 “九曲練溪”清澈如碧,曲折如練,兩岸散布著柱峰、峰林、峰叢、巖嶂等火山巖地貌景觀, “山、水、峰、洞、灘、田、溪”完美契合,盡顯桂林山水之秀、雁蕩峰巒之韻,堪稱江南山水園林之典范。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山有水有情懷的“九曲練溪”自然成了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的“打卡地”,積累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山水詩。

      “縉云山旁有孤石,高二百丈,三面臨水,頂有湖,生蓮花?!敝x靈運在 《名山記》中這樣描摹鼎湖峰勝境,這也是最早吟誦鼎湖峰的文字。

      “縉云川谷難,石門最可觀。瀑布掛北斗,莫窮此水端?!崩畎滓簧糜?,他自然不會錯過仙都美景,更何況縉云縣令李陽冰還是他的族叔呢。

      “黃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獨崔嵬;有時風(fēng)擊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碧瞥娙税拙右诪槎辶粝铝诉@樣的千古絕唱。

      “苔封輦路上青天,鶴馭遼天去不回,惟有銀河秋夜月,鼎湖煙浪到人間?!?《夢溪筆談》作者沈括,集前代科學(xué)成就之大成,其對黃帝馭龍升天也是羨慕有加。

      “皇都歸客入仙都,厭看西湖看鼎湖?!蹦纤未髮W(xué)士、溫州籍狀元王十朋游仙都后,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出岫孤云意自閑,不妨王事任連環(huán)。解鞍盤礴忘歸去,碧澗修筠似故山?!敝祆湓凇蔼毞鍟骸敝v學(xué),對仙都的感情不一般。

      有亭臺樓榭,就有楹聯(lián)。比起歷代名人詩詞,鼎湖峰的楹聯(lián)一點也不遜色。

      仰止亭,亭名取自 《詩經(jīng)·小雅》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亭內(nèi)的五副回文聯(lián),一聯(lián)比一聯(lián)精彩——

      好溪九曲九溪好;奇峰萬仞萬峰奇。

      綠谷仙都仙谷綠;清潭石筍石潭清。

      水戀山雄山戀水;天驚石勢石驚天。

      畫廊十里十廊畫;祠祖千秋千祖祠。

      鼎留仙聚仙留鼎;龍馭帝飛帝馭龍。

      “馭龍亭”的三副楹聯(lián),贊譽黃帝的豐功偉績——

      石笏參天朝始祖,鼎湖激浪散甘霖。

      何必問津,一峰直指升天處;誰能忘祖,千古永垂立德功。

      績壯乾坤,三山五岳皆垂首;功昭日月,四海九州共仰恩。

      “黃鐘大呂豐碑祠雄南北;帝業(yè)鴻圖華廈宇冠古今”。黃帝祠宇這副門聯(lián)是一副 “嵌字聯(lián)”,聯(lián)中很巧妙地嵌入了 “黃帝祠宇”四個字。

      如果只有詩詞楹聯(lián), “九曲練溪”無疑是單薄的。正是因為有了 “倪翁洞”和 “小赤壁”, “九曲練溪”成了甌江山水詩之路最厚重的章節(jié),它們猶如兩顆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整條詩路。

      倪翁洞是一個幽靜的天然石室,又稱初陽谷、陽谷洞。洞中,燈盞洞、米篩洞、讀書洞三洞并連,稱 “陽谷三竅”。倪翁洞因倪翁隱居而得名,倪翁就是計倪,越國八大夫之一,老子的學(xué)生,范蠡的老師,曾與范蠡一道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fù)國。

      仙都摩崖石刻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125處,占了 “甌江山水詩之路”古代摩崖題刻遺存的三分之一強。而且時間跨度長,自唐朝一直延續(xù)到當(dāng)代,真草隸篆行,詩詞歌賦記,名家力作眾多,在中國書法史上極為罕見,堪比中國半部書法史。而倪翁洞摩崖石刻,更是上乘之作。

      “崇祀名賢”石刻殘碑,萬歷元年 (1573)立,由鐵面御史樊獻科撰文、縉云知縣梅淳題額、孔文同書寫,記錄了謝靈運、陶弘景、李陽冰、朱熹、潛說友等一批大家到訪仙都的情況。

      “初陽谷”摩崖石刻暗藏玄機,耐人尋味,初步考證為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書。雖然“初”字少了一點,但 “此處無點勝有點”,當(dāng)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射進來時,剛好補上 “初”字的這一點,金光閃閃。

      “宋代陳氏父子摩崖石刻”,是縉云縣令陳紹若與其父時隔五十多年在同一塊石壁上留下的,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話。

      李陽冰是縉云有記載的第一任縣令,篆書造詣極高, “小篆二李”說的就是他和李斯,后人尊其 “筆虎”。當(dāng)年,顏真卿所書之碑,非請李陽冰題額不可。 “倪翁洞”三個字就是李陽冰題寫,是仙都摩崖石刻最具價值的一處。李陽冰留在縉云的存世真跡僅有倪翁洞、黃帝祠宇、城隍廟碑 (宋拓)、忘歸臺記 (殘)四處,處處是國寶。

      “旭山”是倪翁洞最大石刻,字徑兩米以上,筆力雄健,蘊含剛正不阿之氣,是仙都五大摩崖石刻之一,為明萬歷年間樊獻科四子樊問德所題。 “旭山”是享有大宋 “黑包公”之譽的縉云人、刑部尚書李鋕名號,晚年曾隱居倪翁洞。

      倪翁洞的對面是 “小赤壁”,他們之間隔著 “九曲練溪”。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一提到 “赤壁”,自然會想到蘇軾名篇 《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股豪情便會涌上心頭。

      仙都的 “小赤壁”,沒有亂石穿空,沒有驚濤拍岸,也沒有千堆雪。但它有紅白相間的懸崖峭壁,像焰火燒過一般,上嵌一條600多米長、狹窄的天然棧道。傳說,這條絕壁棧道是巨龍穿過時留下的,稱 “龍耕路”,全球罕見。

      “小赤壁”因規(guī)模不及長江赤壁而得名。

      “仙之山兮巍峨,仙之水兮委佗?!彼未岸觊g,縉云縣令王埴與同僚到黃帝祠宇祭祠,一路泛舟,如入蓬萊,即興寫下 《小蓬萊歌》,并把它刻在絕壁上。因此, “小赤壁”又有 “小蓬萊”之稱。

      “小赤壁”山崖如掛壁,是記游題刻的最佳選擇,現(xiàn)存縉云縣令龔?fù)ベe的 “小赤壁”“云關(guān)”、袁枚的 《游仙都峰記》等摩崖石刻……它們,與倪翁洞摩崖題刻交相輝映,駐守“九曲練溪”兩岸,成為甌江山水詩之路上一段凝固的歷史。

      乾隆四十七年 (1782)春,66歲的袁枚游罷雁蕩山,意猶未盡,想繼續(xù)游歷永嘉仙巖、縉云仙都。按計劃,他要先游仙巖,再游仙都,可船只駛出十里才知走錯了路,于是將錯就錯,一路來到縉云。袁枚向縉云縣令說明了來意,不曾想縣令卻以好溪漲水進不了仙都為由,未予接待,袁枚吃了個閉門羹!傍晚時分,袁枚投宿黃碧塘,巧遇虞啟蜀兄弟,兄弟倆不但盛情款待,還陪同袁枚暢游仙都。

      此時正值春暖花開, “九曲練溪”兩岸的楓楊樹,吐著嫩嫩的新綠。而溪中,鴨子成群,鷺鳥輕翔。千頃良田,耕牛哞哞。散落在山腳、溪畔的村舍,白墻黛瓦,炊煙裊裊,一派祥和寧靜、如詩如畫的田園風(fēng)光。

      看著仙都這絕色風(fēng)光,袁枚想到縉云縣令的冷漠、虞氏兄弟的盛情,感慨萬分,一口氣寫了 《游仙都峰記》和 《游仙都諸色》兩首詩,發(fā)出了 “我之當(dāng)游仙都,仙都之當(dāng)為我游,天也,非人也”的感嘆。

      袁枚是清代錢塘人 (今杭州),才華出眾,詩冠江南,與紀(jì)曉嵐有 “南袁北紀(jì)”之稱。袁枚做過上元、江寧等地縣令,但他崇尚自由,追求淡泊生活。乾隆十四年 (1749),三十四歲的袁枚以照顧老母為由解甲歸田,以 “三百金”收購了金陵小倉山北麓荒廢已久的隋園,并將 “隋園”更名為 “隨園”,自稱 “隨園居士”。

      修建園林時,袁枚幾乎把家鄉(xiāng)的西湖景色“搬”了過來,在隨園植入濃濃的鄉(xiāng)愁,尋找“居家如居湖,居他鄉(xiāng)如故鄉(xiāng)”的感覺。他還拆除了隨園四周的圍墻,并在門口掛上 “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的對聯(lián)廣而告之,讓游客可以隨意進出隨園,隨意游玩。袁枚的私人庭院成了 “市民公園”,賓客盈門,譽滿天下。

      也許,袁枚不會料到,他的隨園日后會成為 《紅樓夢》里大觀園的原型!他也不會料到,兩百多年后,他的故鄉(xiāng)杭州會復(fù)制他的理念,拆除西湖全景沿湖圍墻,免費向游人開放!當(dāng)然,他更不會想到,當(dāng)年游覽過的仙都會成為中國的頂級景區(qū)——國家5A景區(qū)!這可是當(dāng)年的 “處州府”第一個國家5A景區(qū)。

      或許袁枚應(yīng)該慶幸,這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尚存這最后的 “人間仙都”!

      幾千年來,縉云先民在 “九曲練溪”兩岸擇水而居,刀耕火種,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九個傳統(tǒng)村落。因灌溉和交通需要,每個村落又修筑了堰壩和石橋,最終在 “九曲練溪”精心描繪了一幅 “九曲、九潭、九村、九橋、九堰、九灘、九渡”的人文奇觀,使之成為一座天然的 “影視城”。

      如今,這 “九曲、九潭、九村、九橋、九堰、九灘、九渡”被一條十多公里長的游憩綠道串成了珠鏈,掛在了仙都的胸前。你可以騎行,你可以徒步,或者駐足驛站,共享這山水、這鄉(xiāng)村、這田園,共享這雞鳴、這狗吠、這天籟,這傲立煙雨江南的中國黃帝文化名山……

      這,不正是沒有圍墻的 “隨園”嗎?

      猜你喜歡
      仙都縉云縉云縣
      人間仙都
      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紫薇小學(xué)五(6)羲之中隊
      少先隊活動(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8
      仙都美照
      文化交流(2019年10期)2019-11-22 10:41:21
      海上仙都
      寶藏(2019年7期)2019-07-29 09:32:32
      First Man
      TAOBAO TOWN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and Her Roots in Rural Jinyun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麗水風(fēng)物志
      縉云:不是相遇而是久別重逢
      縉云縣團結(jié)小學(xué)
      无锡市| 陵川县| 沈丘县| 策勒县| 韶关市| 古田县| 基隆市| 封开县| 满城县| 鹿邑县| 临颍县| 西和县| 五原县| 阿拉善盟| 浠水县| 天等县| 贵州省| 府谷县| 石柱| 缙云县| 昌乐县| 延吉市| 宝兴县| 独山县| 昆山市| 黄大仙区| 湖南省| 固始县| 凯里市| 浑源县| 民丰县| 临江市| 成武县| 汾阳市| 云龙县| 西吉县| 曲松县| 武山县| 丹凤县| 谢通门县| 香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