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長江下游河湖保護與修復狀況及對策建議

    2023-01-30 07:03:20姚仕明章運超柴朝暉金中武
    長江技術經濟 2022年6期
    關鍵詞:長江下游河湖湖泊

    姚仕明,章運超,柴朝暉,金中武,渠 庚

    (1.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武漢 430010;2.水利部長江中下游河湖治理與防洪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10)

    長江下游流經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ㄊ校?,沿江兩岸城鎮(zhèn)密集、工農業(yè)發(fā)達,集“黃金海岸”和“黃金水道”的區(qū)位優(yōu)勢于一體,擁有長江三角洲、皖江經濟帶等重要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區(qū)域。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下游河湖經過70余年的治理保護,取得了巨大成效,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在自然條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長江下游河湖保護與修復面臨諸多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長江上游梯級水庫群建設運行后,長江下游來沙量銳減,下游河道會面臨長時間、大幅度沖刷局面,將帶來河道崩岸、局部河勢調整、江湖關系變化等諸多影響。長江下游湖泊數量和面積萎縮,江湖連通性被阻隔。河流水質明顯改善,但湖泊水質恢復緩慢,營養(yǎng)水平呈現上升趨勢,河湖水質面臨風險。河湖水生生境萎縮,生物多樣性和資源量顯著降低,亟需科學保護與修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長江流域保護擺到更加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fā)展座談會,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長江大保護的總體要求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fā)展的戰(zhàn)略格局對長江下游河湖保護與修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在梳理總結長江下游河湖治理保護成效的基礎上,分析河湖保護、治理與修復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若干對策建議,以期為長江下游地區(qū)河湖保護與治理提供參考。

    1 長江下游河湖概況

    長江下游河道上起鄱陽湖口,下至長江河口原50號燈標,全長約938 km,流域面積12萬km2(見圖1)。長江下游干流主要為寬窄相間、江心洲發(fā)育、汊道眾多的藕節(jié)狀分汊型河道,河勢條件復雜多變、灘槽格局調整頻繁。長江下游入匯水系主要有左岸的華陽河、皖河、巢湖水系、滁河等,右岸的鄱陽湖水系、青戈江、水陽江、太湖水系、黃浦江等。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是我國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之一,根據地理位置,可分為安徽沿江湖群、蘇皖湖群和太湖湖群,其中安徽沿江湖群主要包括龍感湖、大官湖、泊湖、黃湖、菜子湖、白蕩湖等,蘇皖湖群主要有巢湖、南漪湖、石臼湖、固城湖等,太湖湖群主要有陽澄湖、昆承湖、金雞湖、淀山湖等。根據長江下游各省湖泊統(tǒng)計數據,其常年水面面積1 km2以上的湖泊177個(含太湖流域),總面積約5 773 km2;1~10 km2的湖泊142個,總面積約455 km2;10~100 km2的湖泊25個,總面積約916 km2;100~1 000 km2的湖泊9個,總面積約2 061 km2;1 000 km2以上的湖泊僅太湖,面積約2 341 km2。

    圖1 長江下游河道形勢

    2 長江下游河湖治理保護成效

    2.1 防洪減災體系不斷完善

    防洪歷來是長江治理的重點任務,經過多年建設,長江流域已基本建成了以堤防為基礎,三峽工程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庫、蓄滯洪區(qū)、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與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洪體系。對長江下游而言,干支流堤防建設是防洪工程的核心,經過長期建設,長江下游干流已按規(guī)劃標準建成堤防長度約1 800 km,其中江西省境內122.89 km,為右岸九江長江干堤,包括1級堤防20.28 km,2級堤防32.65 km,其余為3—4級堤防;安徽省境內738 km,包括左岸干堤長479 km,右岸干堤長度259 km,堤防級別為1—3級;江蘇省境內長度952.23 km,堤防級別為1—2級。

    2.2 干流河道治理成效顯著

    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滿足防洪、航運、岸線利用等方面的需要,對長江下游河道采取了護岸、堵汊、疏挖、岸線調整等綜合治理措施。其中,20世紀50—60年代主要對重點堤防和重要城市江段的岸坡實施了防護;60—70年代主要對部分趨于萎縮的支汊如安慶官洲西江,銅陵太陽洲、太白洲水域,南京興隆洲左汊進行了封堵;80—90年代中期開展了馬鞍山、南京、鎮(zhèn)揚等河段的系統(tǒng)治理;1998年大洪水后對長江下游的同馬大堤、廣濟圩江堤、樅陽江堤、銅陵江堤、無為大堤、和縣江堤、馬鞍山江堤等重要堤防以及安慶、銅陵、蕪裕、馬鞍山等河勢變化劇烈的河段實施了長江重要堤防隱蔽工程;2003年三峽工程蓄水運用后,對蕪湖、馬鞍山、南京、鎮(zhèn)揚、揚中、澄通等重點河段開展了綜合整治。河道治理工程的實施有效穩(wěn)定與控制了河勢,抑制了河道的大幅度擺動,提升了沿江防洪能力,為重要基礎設施、港口碼頭、洲灘保護利用、航道等級提升等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維護了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為沿江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

    2.3 干流岸線整改效果明顯

    水利部組織長江水利委員會、沿江9省市開展了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改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21年2月,涉嫌違法違規(guī)的2 441個項目已完成清理整治2 430個,共騰退長江岸線158 km[1]?!笆濉逼陂g,長江安徽段實施長江生態(tài)廊道建設工程,專項整治非法采砂,拆除非法碼頭234座,全部復綠或恢復自然岸坡,釋放岸線45 km;對275個涉嫌違法違規(guī)項目分類施策整改,釋放岸線26.7 km。長江江蘇段清理整治596個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和117個非法碼頭,騰退岸線60.3 km,岸線利用強度下降至37.9%,生態(tài)型岸線占比上升至62.1%,依法關閉低端落后化工生產企業(yè)4 600多家,沿江化工園區(qū)由37個壓減至19個。2020年長江自然岸線保有率為65.5%,較2016年提高了0.37%,長江岸線利用與保護的平衡發(fā)生重要轉折,由大開發(fā)轉向了大保護[2]。

    2.4 干支流水質明顯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下游地區(qū)堅定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理念,通過全面實施河湖長制,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城鎮(zhèn)黑臭水體治理、水面保潔和綠色養(yǎng)殖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水環(huán)境質量。近10年來,安徽省境內長江流域水質監(jiān)測斷面中,Ⅰ-Ⅲ類斷面占比從2012年的85.7%上升至2021年的92.7%;監(jiān)測的入江支流中,Ⅰ-Ⅲ類比例從2012年的75%上升至2021年的92.6%(見圖2)[3-4]。近10年來,江蘇省監(jiān)測的入江支流中,Ⅰ-Ⅲ類比例從2012年的62.2%上升至2021年的98.3%(見圖3)[5-6]。

    圖2 近10年長江安徽段主要入江支流水質變化

    圖3 近10年長江江蘇段主要入江支流水質變化

    2.5 重點湖泊得到有效治理

    太湖流域自2007年實施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以來,累計關閉化工企業(yè)5 000多家,在流域GDP增長225%、人口增加近2 000萬的背景下,太湖水環(huán)境質量明顯改善,連續(xù)14年實現“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太湖水體不發(fā)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的治理目標,做到了經濟社會發(fā)展與水環(huán)境改善雙贏。2021年太湖水質總體為Ⅳ類,22條主要入太湖河道中有17條達到或優(yōu)于Ⅲ類,較2007年提高了64個百分點[6]。巢湖沿岸已建成25座城市污水處理廠、575處村級污水處理設施,累計治理入湖河道及支流52條,長度820 km,環(huán)巢湖十大生態(tài)濕地屏障全面建成。經過10年努力,藍藻水華初步得到遏制,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巢湖治理取得階段成效,2021年巢湖水質創(chuàng)1979年有監(jiān)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國控斷面達標比例由2012年的27.3%提高到2021年的100%[4]。

    2.6 深水航道建設穩(wěn)步推進

    過去10年,交通部門先后實施了20余項航道建設工程,包括長江口南槽一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武漢至安慶段6 m水深航道。主要礙航水道得到治理,枯水期安慶—蕪湖段航道維護尺度為6.0 m,蕪湖—南京段9.0 m,12.5 m深水航道已上延至南京,南京以下通航5萬t級海輪,武漢以下可通航5 000 t級船舶。長江航道標準的提升、航運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船舶大型化發(fā)展,2021年長江干線船舶平均噸位達到1 960 t,比2015年提高42%;江海直達、江海聯運快速發(fā)展,2020年長江干線貨物通過量達到36億t,較2015年增長了65%。

    3 長江下游河湖保護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3.1 防汛形勢依然較為嚴峻

    長江下游河道需承泄上中游干支流及下游支流的巨大洪水來量,雖然河道宣泄洪水的能力比較大,但安全泄洪能力仍不能滿足巨大洪水來量。上游控制性水庫群建成后,流域防洪能力顯著提高,但長江下游洪水峰高量大與河道泄流能力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如遇1954年型洪水,考慮已建成的控制性水庫群聯合調度,在充分發(fā)揮河道泄洪能力作用后,目前長江干流湖口附近區(qū)超額洪量仍有約39億m3?;陂L江中下游河道沖淤及其蓄泄能力變化的預測分析表明,在2032年遇1954年洪水時,湖口附近區(qū)超額洪量還將增加1.0億m3[7]。同時,受水沙變化影響,下游局部河段的河勢不斷調整,堤岸崩坍、主流擺動、支汊發(fā)展、切灘撇彎時有發(fā)生,嚴重影響防洪安全與河勢穩(wěn)定。2013—2018年間,安徽、江蘇兩省崩岸總長98.103 km,占岸線總長的4.3%,崩岸主要發(fā)生在安徽省馬垱河段江調圩,安慶河段廣成圩和躍進圩,馬鞍山河段新河口、金河口和大榮圩,江蘇省揚中河段指南村等位置。目前,長江中下游河湖行洪區(qū)范圍內仍有洲灘民垸406個,洲上人口約130萬人,總面積約2 500 km2。由于缺乏系統(tǒng)治理,洲灘民垸防洪能力薄弱,安全設施缺乏,遇大洪水時蓄洪運用困難,無法及時足量行蓄洪水[8]。此外,長江下游部分區(qū)域連江支堤、湖區(qū)圩堤防防洪能力偏低,達標建設緩慢,沿江局部區(qū)域仍未形成堤防閉環(huán)。這些都成為長江下游防洪的短板。

    3.2 河道面臨長歷時沖刷趨勢

    三峽水庫及長江上游水庫群的建成運用,顯著改變了長江下游的水沙過程。三峽工程運用以來,2003—2020年間大通站年均徑流量由9 051億m3/s減小至8 782億m3/s,減少2.97%;年輸沙量由4.27億t減少至1.34億t,減少68.62%。大通站5—10月徑流量占年徑流總量的比例由蓄水前71.06%變化為67.70%(見圖4),輸沙量占比由87.41%變化為78.54%(見圖5)。三峽工程運用以來,2002—2020年間,下游河道累計沖刷22.50億m3,其中湖口至大通4.81億m3、大通至江陰11.42億m3、江陰至河口6.27億m3,長江下游河道沖淤由總體基本平衡轉為總體沖刷。根據數學模型計算和實體模型試驗成果,水庫聯合運用后長江下游仍將發(fā)生長時期長距離的沖刷,長江下游的分汊型河段受上游河勢及來水來沙變化影響,將繼續(xù)呈主流易于擺動、灘槽移動頻繁、主支汊周期性易位等演變特點。下游河道面臨的大幅度沖刷局面,可能會導致崩岸增加,局部河勢調整加劇,江湖關系持續(xù)改變,對下游防洪、河勢、航運、涉水工程運行、岸線利用與保護等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圖4 三峽工程蓄水前后大通站月均輸沙量變化過程

    圖5 三峽工程蓄水前后大通站月均徑流量變化過程

    3.3 岸線利用和監(jiān)管存在不足

    長江下游擁有通江達海的交通區(qū)位優(yōu)勢和發(fā)達的腹地經濟支撐,其岸線開發(fā)利用程度遠遠高于中上游地區(qū)。隨著“清四亂”等工作的不斷深入,下游岸線無序利用、占而不用等問題得以有效緩解,但在岸線整改后的利用與監(jiān)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①下游發(fā)達地區(qū)和部分城市江段岸線開發(fā)利用程度已接近飽和,特別是江陰、張家港、常熟等城市,岸線資源緊缺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②部分項目立足于局部利益,常以單一功能進行岸線開發(fā)利用,缺乏與經濟發(fā)展及其他相關規(guī)劃的協(xié)調,未充分發(fā)揮岸線資源的整體效能。③部分地方在岸線修復方式上采取鋪草、植樹等單一的綠化手段,未能從河湖岸線社會與自然屬性定位出發(fā),制定合理的修復目標。④目前河湖岸線監(jiān)測以地貌和水質靜態(tài)監(jiān)測為主,一般為單一數據源,以“河湖長”巡查為主的監(jiān)管模式難以滿足當前河湖岸線監(jiān)管的需要。

    3.4 河湖水環(huán)境質量有待提升

    (1)湖泊營養(yǎng)水平呈現上升趨勢。近30年來,除了水庫和個別草型湖泊外,長江下游大部分湖泊逐步演化成中營養(yǎng)或中富營養(yǎng)狀態(tài),太湖和巢湖達到中度甚至重度富營養(yǎng)水平[9]。2016—2017年對江淮地區(qū)70個湖泊的水質調查結果顯示,93%的湖泊處于富營養(yǎng)狀態(tài);對比2003—2004年和2016—2017年兩個時期江淮地區(qū)33個典型湖泊的調查結果,28個湖泊富營養(yǎng)化進一步加劇[10]。湖泊富營養(yǎng)化程度提高,導致湖泊藍藻水華災害發(fā)生頻率增加、時間延長和范圍擴大。遙感影像解析顯示,2003—2020年太湖和巢湖年均藍藻水華面積呈波動上升趨勢,2020年夏秋季太湖和巢湖藍藻水華最大面積分別達到1 100 km2和362 km2,均超過湖泊水域面積的一半[11]。

    (2)污染排放總量大。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人口激增,長江下游污水處理排放總量仍居高位,2020年江蘇、安徽、上海等省(市)共處理污水123億t,占長江經濟帶11?。ㄊ校┪鬯幚砜偭康?6%,占全國污水處理總量的15%[12]。隨著長江下游污染河流治理水平的提升,點源污染問題已得到較有效控制,但面源污染問題逐漸凸顯,汛期暴雨徑流導致的面源污染已經成為長江水質季節(jié)性不穩(wěn)定的重要原因。受磷肥施用過量、城鎮(zhèn)污水收集率不高等因素影響,長江下游湖泊總磷濃度處于較高水平。而且,由于顆粒態(tài)有機磷在淺水湖泊中易沉降,致使湖泊沉積物成為磷的蓄存庫[13]。

    (3)水環(huán)境風險隱患依然嚴重。長江下游及其主要支流和重點湖泊沿岸的石化、化工、醫(yī)藥等高風險企業(yè)眾多,以石化為例,長江及其主要干支流、重點湖泊沿岸10 km范圍內化工企業(yè)數量共1.33萬家,其中下游的江蘇分布3 227家(占比24%)、安徽846家(占比6%)[14]。由于長江下游人口密度大,自然保護區(q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qū)等敏感區(qū)密布,突發(fā)性環(huán)境風險問題突出,2006—2019年長江經濟帶11?。ㄊ校├塾嫲l(fā)生突發(fā)性環(huán)境污染事件3 583起,主要發(fā)生在上海、浙江和江蘇等?。ㄊ校15]。

    (4)新型污染物不容忽視。近年來長江干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被廣泛檢出,下游湖泊水體6大類30種抗生素污染普遍[16]。湖泊中沉積的重金屬[17]、微塑料[18]等污染物也正成為新的環(huán)境風險。此外,化工業(yè)生產排放的多環(huán)芳烴還會通過大氣沉降、地表徑流等方式進入水體,也會對下游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影響[19]。

    3.5 湖泊數量和面積銳減

    20世紀50—70年代,受人多地少和糧食安全影響,長江下游地區(qū)掀起了圍湖造田的高潮,湖泊面積和數量急劇減小。20世紀80年代中期,圍網養(yǎng)魚活動興起,構筑的堤壩隔斷了江湖之間的水力聯系,破壞了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加上局部氣候變化、泥沙淤積、水文調控等因素及填湖造房等違法活動的共同作用,長江下游湖泊的面積和數量不斷萎縮。根據遙感數據分析,1975—2015年的40年間,皖中平原的湖泊數量從56個減少至49個,面積從2 907.5 km2減少至2 487.2 km2;長江三角洲平原的湖泊數量從82個減少至77個,面積從3 439.3 km2減少至3 285.6 km2[20]。以安徽省沿江典型湖泊為例,利用遙感影像,提取歷史年份(1995年)和現狀年份(2020年)在同一水位時的水域歸一化水體指數(NDWI),采用決策樹法進行二分類后,得到水體面積,計算湖泊面積萎縮比例,結果見圖6,可見湖泊面積萎縮較嚴重,萎縮比例在0.53%~10.16%之間[21-22]。

    圖6 安徽省典型沿江湖泊面積萎縮變化

    3.6 水生物多樣性和資源量下降

    長江下游是“四大家魚”、鳊、鱖等重要經濟魚類的產地,也是長江江豚、揚子鱷等珍稀動物和刀鱭、鰣魚和河鲀等瀕危保護魚類的棲息地。近年來,受工程建設、水質污染、過度捕撈、生境變化等因素影響,珍稀動物和瀕危保護魚類的生物多樣性和資源量顯著降低。20世紀50—60年代安徽南部還廣泛分布著揚子鱷,20世紀90年代末的揚子鱷野生數量已不足150條。1973年長江刀鱭的捕撈產量高達3 700 t,至2003年已不足50 t,已形不成漁汛。1970年以前長江下游鰣魚常年產量約500 t,1974年高達1 500 t,后由于過度捕撈,興建工程,阻斷了產卵洄游路線,鰣魚資源幾近枯竭,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20世紀50—60年代長江江蘇段的河鲀總產量約為1 500~3 000 t,1973年捕撈產量僅約50 t,80年代以后已難形成漁汛。長江口中華絨螯蟹天然蟹苗歷史最高年產量達20.05 t,2003年僅為15 kg[23]。長江下游安慶、銅陵、南京、鎮(zhèn)江等地設有江豚自然保護區(qū),近年來下游河道河漫灘面積萎縮、質量下降現象十分顯著,棲息地質量衰退與破碎化成為其生存的重要威脅[24-25]。

    3.7 江湖連通性受阻

    新中國成立初期,長江下游兩岸絕大多數湖泊為通江湖泊。20世紀50年代后,出于防洪筑堤、建閘養(yǎng)殖、農業(yè)種植等目的,長江下游多數通江湖泊建成節(jié)制閘或堤防,造成江湖連通性受阻,湖泊破碎化,目前僅鄱陽湖和石臼湖仍與長江自然連通,表1所列為安徽省主要湖泊通江涵閘建設情況。在江湖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長江干支流為流水環(huán)境繁殖的魚類提供了繁殖場所和水文條件,但河道餌料有限,難以維持較大生物量的魚類種群,魚苗需進入通江湖泊肥育[26]。江湖阻隔之后,“四大家魚”等江湖洄游型魚類的洄游通道受控,棲息地、產卵場、索餌場大幅壓縮,造成魚類多樣性與資源量銳減、洄游性魚類比例下降、魚類小型化趨勢明顯[27]。江湖連通性受阻還會增加湖泊的水力停留時間,降低污染物稀釋降解能力,引起水質惡化[28],也使得湖泊調蓄洪水的能力下降,防洪排澇壓力增加。

    表1 安徽省沿江湖泊通江閘建設情況

    4 長江下游河湖保護治理的若干對策建議

    4.1 開展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優(yōu)化研究

    在長江大保護總體要求下,開展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的優(yōu)化研究。根據長江中下游防洪形勢變化情況、流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以現有河道條件和水工程聯合調度方案為基礎,開展長江中下游防洪形勢及方案研究。研究內容包括:江湖關系、江湖蓄泄能力變化、荊江或城陵磯補償調度方式下中下游超額洪量分配、中下游蓄滯洪區(qū)布局優(yōu)化、洲灘民垸利用保護等關鍵科技問題。

    4.2 加強河湖系統(tǒng)監(jiān)測與健康評價

    依托現有的水文、泥沙、水質、漁業(yè)資源監(jiān)測系統(tǒng),補充重要棲息地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河湖水域空間監(jiān)測、江河湖庫沖淤監(jiān)測、河勢及崩岸監(jiān)測,建立流域河湖保護核心要素監(jiān)測網絡。在沿江各省現有河湖健康評價基礎上,完善流域河湖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建立河湖健康評價常態(tài)化工作機制,定期開展流域重要河湖、濕地健康調查和評估,客觀評價長江流域河湖健康狀況。加快智慧河湖建設,建立河湖水域基礎數據信息平臺,實時掌握河湖狀況,提升河湖管理水平。

    4.3 深化多樣化生態(tài)河道治理

    在河道的平面形態(tài)上,基于長江下游干支流的河型、河床形態(tài)、流態(tài)等特征,重構堤線走向,恢復河道主流、支流、河灣、心灘、跌水、深潭等豐富多樣的生境;在沿河兩岸土地利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鼓勵“還地于河”,恢復河流平面形態(tài)的蜿蜒性、多樣性以及河道與河漫灘的之間的連通性,并重點保護江心洲、沖積扇、階地等自然狀態(tài)下的河流地貌。在河道橫斷面上,在保障防洪的前提下,盡量減少隔絕水陸自然交互的人工護坡護岸措施,構建多樣性的非幾何對稱的復式斷面;通過構建魚巢、卵礫石群、樹墩構筑物等,形成多樣性的微地貌和水流條件,為水生動物創(chuàng)造避難所、遮蔽物、通道等物理條件,增強水生物的棲息地功能,促使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提高。

    4.4 實施江湖水系連通

    加強建設江湖水系連通工程,實現河流與湖泊濕地連通、河流與河漫灘連通、河流與河流連通,提高水資源統(tǒng)籌和調配能力、恢復水生物通道、發(fā)揮湖泊的洪水調蓄作用、改善河湖生態(tài)健康狀況??刹扇∠仍囅刃?、分步實施的方式,選擇長江下游生態(tài)本底條件好、工程量小的原自然通江湖泊為試點,以恢復關鍵水生物的洄游、繁衍、索餌通道為目標,開展江湖水系恢復連通研究與實踐。同時,也可通過改變以往閘控通江河湖目標單一的調度機制,開展防洪、排澇、取水、血防、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多目標融合下的優(yōu)化調度方案研究,實現人工調控作用下的江湖水系連通。

    4.5 制定岸線分類與動態(tài)監(jiān)管技術標準

    制定岸線分類與動態(tài)監(jiān)管技術標準,從地質、地貌、水文、侵蝕沖刷程度、生態(tài)和社會功能等角度對岸線屬性進行分類,從監(jiān)測方法、監(jiān)管技術、動態(tài)監(jiān)管方案等方面提出河湖庫岸線動態(tài)監(jiān)管方法,科學指導河湖岸線的分區(qū)分類以及岸線的立體動態(tài)監(jiān)管工作,為岸線的保護與利用規(guī)劃編制、空間格局優(yōu)化、精準監(jiān)管、綜合修復等方面提供科學支撐,助力破解河湖沿岸經濟帶高質量發(fā)展迫切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

    4.6 創(chuàng)新流域綜合管理體制機制

    按照《長江保護法》要求,建立長江流域協(xié)調機制。不斷完善流域管理與區(qū)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實現河(湖)長制下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協(xié)同管護。建立健全長江流域水環(huán)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水資源節(jié)約集約利用、生態(tài)流量、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產養(yǎng)殖、防災減災等標準體系。全面開展長江保護法配套制度研究,重點做好水利規(guī)劃、水資源管理、水資源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修復、河湖管理、水旱災害防御、水行政執(zhí)法監(jiān)督等方面配套制度研究。

    5 結語

    長江下游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區(qū)域,政治經濟地位突出。新中國成立以來,防洪減災體系不斷完善,下游河道治理與岸線清理整改成效顯著,干支流水質提升明顯,巢湖、太湖等重點湖泊得到有效整治,深水航道通江達海。然而,下游河湖保護仍然面臨突出問題:下游洪水峰高量大,在充分考慮水庫群聯合調度的情況下仍存在超額洪量,洲灘民垸、部分連江支堤、湖區(qū)圩堤防洪等級仍然偏低;水沙變化引起河道大幅沖刷,引起崩岸增加、局部河勢調整加劇、江湖關系改變等;岸線利用、監(jiān)管缺乏統(tǒng)一技術指導,修復手段單一化;湖泊營養(yǎng)水平呈上升趨勢,沿江污水處理排放總量仍居高位,高風險企業(yè)帶來水環(huán)境風險隱患,新型污染物也不容忽視;湖泊數量和面積已經銳減,江湖連通性受阻,湖泊生態(tài)空間被擠壓;水生物多樣性和資源量下降?;诂F狀和問題分析,提出了下游河湖保護治理若干對策建議,主要包括開展防洪體系優(yōu)化研究、加強河湖系統(tǒng)監(jiān)測與健康評價、深化多樣化生態(tài)河道治理、實施江湖水系連通、制定岸線分類與動態(tài)監(jiān)管技術標準、創(chuàng)新流域綜合管理體制機制等。長江河湖保護與治理問題涉及面廣,既有科學技術問題,又有經濟社會問題,情況極為復雜,本文僅從宏觀上對長江下游河湖保護與修復進行了探討,仍存在考慮不夠全面、認識不夠深入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長江下游河湖湖泊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打造“三晉”幸福河湖
    山西水利(2022年5期)2022-09-21 02:38:28
    淮河流域省級河湖長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
    治淮(2022年8期)2022-09-03 03:42:26
    考古發(fā)現與漢代長江下游的海上之路
    加強河湖保護治理 改善河湖生態(tài)環(huán)境
    黑龍江:河湖治理保護成效明顯
    你相信嗎?湖泊也可以“生死輪回”
    “害羞”的湖泊
    水生植物覆蓋度和水深對大型水生動物多樣性的影響——基于長江下游池塘的研究
    奇異的湖泊
    張家港東山村出土“鑰匙狀玉飾”與遠古祭祀崇拜 五六千年前長江下游的“祭祀禮”
    大眾考古(2015年11期)2015-06-26 08:45:40
    南江县| 婺源县| 枣强县| 电白县| 卢龙县| 巴塘县| 安丘市| 涿鹿县| 万宁市| 沙田区| 乌鲁木齐县| 安吉县| 潼关县| 鸡东县| 敖汉旗| 榆中县| 郸城县| 芮城县| 海原县| 长顺县| 南华县| 梁山县| 阿瓦提县| 阿克苏市| 定日县| 新巴尔虎右旗| 白玉县| 湘阴县| 江达县| 信丰县| 册亨县| 天峨县| 肥东县| 涿州市| 万源市| 吴堡县| 波密县| 汾西县| 广宗县| 梁河县| 新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