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河南經(jīng)貿職業(yè)學院 文化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52)
幼兒游戲是幼兒自發(fā)、自在和自足的自然活動,并且伴隨著愉悅的情緒,是幼兒自由自主地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一種活動[1]。真正的游戲活動能幫助幼兒全面獲得非常積極有益的體驗,如游戲性體驗、興趣性體驗、自主感體驗以及勝任感體驗等。幼兒園游戲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方案中的基本活動和重要組織形式。從幼兒游戲到幼兒園游戲,是將自然狀態(tài)下的游戲納入了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幼兒身心產生影響、促進幼兒發(fā)展的教育大背景中,是更為動態(tài)和具體的表現(xiàn)[2]。
游戲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它不僅滿足了幼兒在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需要,而且對幼兒身體、智力、社會性和情緒情感等各方面發(fā)展具有積極而全面的促進作用[3]。政府先后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幼兒園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文件和法規(guī)中,都明確規(guī)定了幼兒園應該高度重視在“游戲活動”中輕松、愉快的成分,以及游戲的態(tài)度、游戲性的精神。2017年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主題為“游戲——點亮快樂童年”,引導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充分認識游戲是幼兒特有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保障幼兒享受游戲快樂的權益,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的發(fā)展[4]。
對幼兒游戲活動的本質,當前教師、家長、行政部門在理解和行為上存在些許偏差。上級行政部門在考核評估幼兒園、小學方面,對幼兒入校注重課堂教學組織,知識點掌握;家長們大多以知識為本位。這些不正確的教育觀念會給幼兒園帶來諸多壓力。
在實踐中,尤其是部分民辦幼兒園、鄉(xiāng)鎮(zhèn)幼兒園,盡管有大方向的游戲目標,但是具體實施起來仍然隨意安排,任意選取方便開展的、教育性強的、危險性較小的、活動量較少的、簡單的容易組織的游戲。大部分教師反映:幼兒園硬性規(guī)定開展游戲活動的內容,幼兒的意愿變成了教師組織游戲的外在形式。關于游戲活動的主題和內容來源,有的教師隨意安排,真正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的較少,對于游戲開展的效果如何,在缺乏比較系統(tǒng)完善的評價體系的前提下,更多的要看教師的責任心。幼兒園沒有把幼兒最喜歡的戶外游戲類型放在首位,民間游戲的靈活多樣性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創(chuàng)造和深入的挖掘,對現(xiàn)代幼兒游戲也缺乏學習、吸收和利用。
1.幼兒操作游戲材料的時間不夠充足。幼兒游戲時間的長短是決定幼兒盡情投入、愉快享受游戲,進行探索和嘗試行為的關鍵因素。在幼兒操作玩具材料的時間上,大部分教師在園所讓幼兒操作玩具材料的時間適中,實際上,除去游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強調游戲常規(guī)環(huán)節(jié)、講評環(huán)節(jié)、組織幼兒收拾玩具材料,幼兒真正操作玩具材料的時間并不多。幼兒操作游戲材料時間過短的情況下,一些孩子僅在初步探索玩具的階段就結束了,并不能發(fā)揮幼兒較高的社會性水平,這恰恰阻止了幼兒在游戲中的交往、創(chuàng)意和思考,并不能有效地發(fā)揮游戲應有的價值。
2.幼兒游戲材料更新頻率較低。幼兒的興趣、需要、能力及客觀條件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作為游戲材料也要跟隨幼兒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更換或變化。目前,大部分教師在玩具材料的選擇和提供上能夠秉持教育性、幼兒性、藝術性、趣味性、安全性、經(jīng)濟性等原則;個別幼兒園存在玩具數(shù)量較少、種類單一、利用率低等問題。據(jù)了解,幼兒園游戲材料最多的是價格低廉、取材方便的結構玩具,數(shù)量普遍較少的是自制玩具和體育玩具,玩具的利用率較低,玩具更換頻率較低,還有的玩具嚴重破損或殘缺不全,不能正常使用。
3.幼兒游戲材料提供和來源比較單一。自主游戲中,幼兒選擇的游戲材料頻率由多到少,依次是教師自行搭配的現(xiàn)成和自制相結合的玩教具、自制玩教具、現(xiàn)成玩教具和直接投放的廢舊物。經(jīng)過教師自行搭配的現(xiàn)成和自制相結合的玩教具能更大限度發(fā)揮玩具功能,更能吸引幼兒,能夠根據(jù)幼兒的特點和興趣點,發(fā)揮玩具多種教育功能。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教師自制玩教具的工作仍較被動,不能帶領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開展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活動[5]。
1.觀察不足,指導主觀隨意。有部分教師在幼兒園開展游戲活動時沒有對幼兒的游戲進行系統(tǒng)的觀察,教師往往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們在游戲中不出現(xiàn)大鬧或者爭執(zhí)的行為,或者在缺乏觀察的基礎上直接對幼兒的游戲橫加干涉,阻礙了幼兒的游戲進程;戶外游戲的組織過程中,沒有有效的策略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孩子們亂做一團;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遇到不同的情境和困難,或出現(xiàn)了阻礙幼兒發(fā)展的問題和行為,幼兒老師沒有相應的策略和方法指導幼兒游戲。教師觀察的時間長短也會影響其指導行為,瀏覽式的觀察方法導致教師只關注游戲結果。
2.高控的教師角色,忽視幼兒自主權。研究中發(fā)現(xiàn),教師在游戲指導中仍然存在主導地位,對幼兒的游戲進行高控制和高約束。特別是在戶外游戲活動中,教師更多的是擔任游戲紀律的維持者和安全的保護者這一角色。幼兒的自由度掌握在教師的嚴密監(jiān)控之下,對于規(guī)則的執(zhí)行,安全的保護及紀律的維持,反映出教師注重游戲結果,漠視游戲過程。還有的教師把游戲完全放手交給孩子,孩子們隨心所欲,漫無目的游戲。有的教師在組織游戲過程中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困難,把握不好該以何種方式何時介入指導。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多半缺乏幼兒的個性化選擇和表達,缺乏對幼兒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以及對幼兒發(fā)起游戲的支持和鼓勵。
3.評價主體以教師為主,評價內容缺乏層次。在評價幼兒游戲活動環(huán)節(jié),大部分都是以老師為評價活動的發(fā)起者,在幼兒游戲結束后,往往會把幼兒集中在一起,評價一番,使游戲活動看似更加地完整,評價多以老師發(fā)問為主:“今天你都玩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游戲中哪些孩子沒有遵守游戲規(guī)則?”讓幼兒逐個表述。孩子們說一些不樂意的話題,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對游戲評價失去興趣,使評價流于形式,不能發(fā)揮游戲評價的意義和價值。由此得知,教師在評價幼兒游戲時,是偏重游戲體驗和結果的單維評價。
游戲是幼兒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深刻理解并把握幼兒階段學習的獨特方式和特點,正確認識游戲對于幼兒成長的價值,在幼兒園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始終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原則,將游戲理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思想,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將游戲與教學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游戲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游戲的教育作用。
在確定游戲內容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參與游戲的實際水平。小班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性為主,身體各部分的協(xié)調性和靈活性都在發(fā)展之中,因此,在游戲中利用情節(jié)簡單的故事、兒歌去編排的游戲能夠吸引幼兒,簡單的手指游戲、能夠引起幼兒歡樂情緒的形象型玩具、與幼兒生活相近的娃娃家玩具是幼兒的最愛;中班幼兒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樂于與人交往,需要更加自由和寬松的探索環(huán)境,對于角色扮演游戲和操作性的玩具比較感興趣,可以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大班幼兒在游戲中的持久性、合作的技巧、生活經(jīng)驗和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進一步豐富,手部精細動作的發(fā)展可以支撐幼兒去玩鍛煉手指靈活性的技巧類游戲。
1.游戲活動時間充足,合理并富有彈性。幼兒游戲時間與游戲質量息息相關。教師在設計組織幼兒一日生活中游戲的時間一定要充裕,室內和戶外相結合、集中時間和分散時間相結合、上下午各有不少于半個小時的專門的游戲時間。根據(jù)不同年齡班級、不同幼兒的興趣、游戲的活動方式和內容等去靈活安排并確定游戲時間,讓游戲時間更加合理、富有彈性,便于幼兒沉浸式探索材料、選擇合作伙伴、計劃和構思游戲情節(jié)并實現(xiàn)自己的構思。
2.研究幼兒興趣點,動態(tài)保持游戲材料的吸引力。幼兒的游戲行為和游戲材料密切相關。教師要滿足幼兒的興趣和活動需求,以教育目標為導向,根據(jù)幼兒年齡特點和游戲組織形式提供性質和功能不同的專門化玩具或非專門化玩具等游戲材料。例如專門化玩具,幼兒拿到造型逼真形象、顏色鮮艷、功能和用途單一的專門化玩具,他們的思維過程是:“這是什么?可以用來干什么?”再如,娃娃家的廚具玩具、醫(yī)院的醫(yī)療玩具、交通汽車類玩具等。對于利用廢舊的材料加工而成、沒有固定玩法的非專門化玩具,幼兒根據(jù)想象創(chuàng)造發(fā)明出多種玩法,在幼兒頭腦的認知過程是:“這是什么?它像什么?可以用來干什么?”典型的代表就是建構玩具,更加適合4歲以上的幼兒玩耍,因為它多了一個“它像什么?”這樣一個思維過程。由于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師需要結合教育目標隨機調整游戲材料的補充和投放[6]。
3.豐富游戲材料來源,激發(fā)幼兒興趣。游戲材料與幼兒園游戲開展成效息息相關。游戲材料的價值,在于能否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和自主活動。事實證明,貼近幼兒生活的、來源于大自然的半成品材料更能夠吸引幼兒,廢舊物品再利用能夠豐富幼兒游戲的內容和情節(jié)。游戲材料的收集是開展游戲活動的第一步,動員幼兒參與游戲材料的收集過程,更能尊重幼兒并且發(fā)現(xiàn)幼兒的選擇和興趣所在。
1.實施幼兒游戲活動指導,觀察先行。幼兒的游戲是充滿著無窮的未知的復雜現(xiàn)象,同樣的游戲活動中,參與的幼兒不同、投放的材料不同、選擇的伙伴不同、活動的時機不同,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表現(xiàn),因此就需要教師運用多種觀察方式對幼兒的游戲進行有效的觀察和分析,敏銳捕捉幼兒在活動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背后,所折射出來的幼兒的操作、交往、思維、想象等各方面發(fā)展的情況[7]。只有在充分敏銳的觀察之上,教師才能更了解幼兒,制定個別化的、適合幼兒特點的教育方案,適時對幼兒的表現(xiàn)作出及時的調整,從而保證幼兒游戲價值的最大化。
2.教師角色定位靈活,適當對游戲進行指導。教師是幼兒游戲進程的引導者、觀察者、記錄者、合作者,一些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談到:教師在幼兒的游戲中首先是一個觀察者,以觀察為主,以反思為主,看孩子在游戲中怎么玩,孩子其實能創(chuàng)編出比老師更多的游戲。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教師在游戲中要時刻謹記自己的角色定位,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自己解決問題、自我成長的機會,使幼兒愉快地、創(chuàng)造性地玩。例如,幼兒在玩蹺蹺板時,這邊孩子壓下去了,那邊孩子上不去,老師不要急于參與,只要幼兒不求助,就不要幫助,除非是馬上就要出危險了,這個時候老師才是必須要去參與的。
幼兒游戲活動過程中,游戲評價是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對于促進幼兒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游戲的教育作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以幼兒為中心,增強幼兒自主評價的能力。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評價方法增加幼兒評價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幼兒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是非觀念的增強逐漸變得有主見,樂意評價別人。比如,在大班,可以在游戲結束時,讓各組幼兒都講講他們是怎么玩的。想發(fā)言的幼兒可以拿話筒,成為評價的主人,其他幼兒也學會了傾聽別人的想法和意見,理解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通過換位思考,以協(xié)商、討論、交流等方法和他人達成共識,從而積累經(jīng)驗。
2.評價標準、方式和內容的多元化。幼兒游戲的評價要在尊重、平等、和諧的師幼關系氛圍中進行,教師經(jīng)常運用并且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有多種,比如,教師可以直接抒情,在游戲中表達自己的感受,交流經(jīng)驗。對于經(jīng)常玩的游戲,老師可以用直接評價法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游戲中有價值的東西,推動游戲開展。例如,教師用提問的方式:“小寶貝,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你今天是怎么玩這個游戲的嗎?關于這個游戲,你有什么想對小朋友們說的?”通過類似提問,教師可以及時捕捉到閃光點或問題點,幫助幼兒梳理游戲的情節(jié),從而引發(fā)幼兒自主討論解決問題;教師也可以通過“經(jīng)驗回憶型”提問,讓幼兒以自己親身的經(jīng)驗解決問題。
只有出自孩子內在的需要和愛好的游戲,才是真正快樂的游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堅持自主學習,開拓性的開展幼兒園游戲實踐工作,并進行積極的審視與反思,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幼兒,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童年的美好,在游戲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