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曾蕓蕓
國之大計,教育為本。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提出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育引導學生在課程學習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通過近年來的教育實踐,筆者深深感到,必須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在培育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上全面發(fā)力,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才能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我們可以通過激發(fā)學生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了解和感受我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從而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文化底蘊。
追尋漢字的根源,就仿佛在閱讀一部氣象萬千的中華文化史。在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中,我們對音譯文字和一字多義現(xiàn)象進行調查,并在調查中創(chuàng)編故事:有學生走進了時空隧道,去拜會了黃帝的左史官倉頡;有學生坐上了卷毛老師的神奇校車進入了《漢語大詞典》,看到了“打”帶著25個字義正在巡邏,還看到了“爪”正編排字義隊伍……在多媒介中形象感知漢字文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得更透徹。
組織學生收看紀錄片《“字”從遇見你》,在歷史中的具體呈現(xiàn)的“鼎”,一出場就萌化眾人,學生不僅感覺到形象上的萌,更能感覺到古代“鼎”的文化含義。如果再配上《漢字與文物的故事》這本書,讓那些難以釋讀的文字走到他們面前,那么這種“字史結合”的相得益彰就再妙不過了。
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處處流露著詩人的精神、哲思和情感。課堂內容豐富新穎、講解幽默風趣,以培養(yǎng)終身詩詞閱讀者為目標,學生才會更快樂地走進廣域深邃的詩詞中。我們充分利用晨讀經典這個陣地,多種方式在反復誦讀中感受經典。在“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脯,天下歸心”感受曹操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在“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中感受陳子昂懷才不遇的悲愴心境;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簡單到極致的古詩中,逐漸明白越簡單,越有力量,越容易被崇尚。在教學中準備“小故事”,更是必不可少的香料。授課《贈汪倫》時,從情感圣地——桃花潭,講到汪倫和李白的相識相知。以汪倫跟李白寫了一封信“引誘”李白過來說起,故事是真是假很難判斷,但是同學們被故事吸引快速進入古詩情境是真的。
祖國的歷史文化厚重輝煌,它藏在典籍里,藏在人文景觀里。今年6月武大萬林藝術博物館“萬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開展,燦爛佛宮、霓裳美儀、壁上丹青,無不吸引著學生們的目光。五官可以感受到物質財富,意念則可以體悟精神財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傳承,需要教師去做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布道者,“深者看深,淺者看淺”,我們得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有效利用各種人文資源,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增強文化自信。
只有通過表達,知識才能被激活,才能真正被轉化、升華為能力。筆者通過引進社會實踐、小練筆巧設主題等方式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我們班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一——“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廣受學生的喜愛與參與。同學們跟著他們的“金錠帶你下西洋”“一種雙音的曾乙侯編鐘”“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一起探尋文物背后深邃的背景和故事,他們讓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來,也火起來了。每周一次的“讓我?guī)阍朴挝錆h”也讓班上的“導游風”盛行。你介紹的景觀可以是穿越時光覓知音的古琴臺,可以是有歷史厚重感的百年“紅樓”,可以是藏在東湖林間的楚文化“百科全書”,也可以是你心中的那一方“秘境”。通過這種開放有趣的形式,同學們不僅成了“武漢通”,還提升了語言表達的能力與自信。
在即時的情境中可以激發(fā)學生語言表達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一天自習課,天氣突變,狂風大作,學生隨著電閃雷鳴發(fā)出一陣陣尖叫。我們索性放下手上的作業(yè),讓學生說說所見所聞所感。有的學生形容道“被狂風吹打的大樹,雙手捂著眼睛,跟我們一樣躲避著這閃電的追逐?!边€有學生說“雷公電母正吵得不可開交,這聲音震天動地?!睍v故事的老師,更能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家魚缸混養(yǎng)了幾只烏龜和一些小錦鯉,我常跟學生分享它們的故事,學生也特別愛聽“失蹤的錦鯉”“被關禁閉的烏龜”的精彩瞬間。在交流中,我有意引導學生“說、問、評”,在雙向互動中“潤物細無聲”地提升學生語用能力。
一個人怎么認識世界,怎么思考問題,反映了一個人認識事物的立場和視角,也決定了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向。學校和老師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提升到奠定學生能力、關乎人生長遠發(fā)展的高度來認識。
質疑和反思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要素,敢于懷疑是獨立思維的第一要素,當學生有了質疑精神,課文中的插圖都會被反復考量?!剁辍愤@一課中,有學生質疑插圖有誤,說蒼蠅和蜘蛛不該是面對面的,蒼蠅碰到蜘蛛早就飛走了。也有學生說插圖沒問題:文中蒼蠅“飛了大半天,身上已經沾滿了灰塵?!闭f明它很累了,并沒覺察到前方的情況,而圖上蜘蛛的位置處于樹杈中,于蒼蠅的視角看也許有盲區(qū)。又一位同學提出不同觀點:“伸起腿來撣撣翅膀、拂拭那長著一對紅眼睛的圓腦袋?!边@里面的兩個動詞表明它當時正在撣翅膀,正在輕輕擦拭圓腦袋”,所以它可能真的沒感覺到危險。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讓學生批判性思維得到提升。
學生能敏銳覺察事物的兩面性,用辯證的思維發(fā)現(xiàn)和分析問題,就能更深刻的看待事物?!犊粘怯嫛方虒W中,學生在贊美沉著機智的諸葛亮時,又十分埋汰生性多疑的司馬懿。但是司馬懿作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戰(zhàn)略家,善謀奇策,多次征戰(zhàn)有功。筆者引導學生客觀看待“空城計”的成功,也激發(fā)了學生提出假設:如果領兵的是司馬昭,歷史可能被改寫。其中有位學生的思考與眾不同:也許司馬懿是故意不進去的,他深知諸葛亮一旦被除去,本來就被曹操忌憚防備的自己就沒有了利用價值,甚至性命難保。在教學中落實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讓其擁有認識世界的“全局眼光”,使其人生走向更客觀、更有意義。
有的文章藝術形式精煉含蓄,作者對情節(jié)不能作巨細無遺的描寫,教學中老師可以抓住這些“空白點”,啟發(fā)學生用想象補白?!饵S繼光》一文在敘述“轟!敵人的火力點塌了半邊,黃繼光暈倒了?!毕乱欢螌懙健疤炜炝亮耍?guī)定的時間馬上到了。營參謀長正在著急,只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黃繼光在暈倒之后是如何靠著強大的意志力努力站起來的。但是學生的想象很蒼白無力,我隨即補充“當黃繼光的遺體被運下來時,他胸腔是密密麻麻的彈洞,胸前是蜂窩狀的一片焦糊,后背脊被子彈打穿,現(xiàn)出一個碗狀的大窟窿?!蓖瑢W們痛苦的表情已經讓我感受到,學生對黃繼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越鮮明,情感越深刻。
凡是審美活動都一定有所憑借。利用誦讀教學、品析詞句、科學鑒賞等方式能較好豐富學生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要讓學生感受語文美,就要實施葉圣陶先生所說的“美讀”。課文《短詩三首》中的三首《繁星》小詩述說著對母愛、童心和自然的贊美。記得上完這一課后,一個調皮的男生跑到我身邊對我悄悄的說他想把這首詩念給媽媽聽。我驚喜之余更多的是感動,他爸爸媽媽離婚后,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平時也很少聯(lián)系。我當即拿出手機,給他錄了個朗讀視頻發(fā)給他媽媽。我發(fā)現(xiàn)他毫無技巧的朗讀中卻字字帶情,那認真的眼神中泛著淚光,卻又強忍著情緒。有情便更真,唯愿朗讀成為一場美麗的溝通,獲得成長的力量。
作家十分講究用詞,往往看似波瀾不驚卻又意味深刻。教學《我們家的男子漢》時,我和學生們有同樣的疑惑:作者在第一部分究竟有沒有刻畫其“男子漢”形象?一個吃飯爽氣的孩子,也許是一種對“男子漢”的形容,但總感覺作者還藏著我們找不到的意蘊。反復讀,反復思考,我們找到關鍵詞語“小心”,有同學立馬說:小心地問,說明他心里在思考了,而且不是問的最好吃的“冰激凌”,有思考就說明他開始考慮合不合適?他從這時候心智就開始慢慢成熟起來了。此時,抓住文眼就抓住了情感。
從教學角度來講,既要防止誤讀和淺讀,又要克服偏離教材主旨和主流價值觀的隨意解讀。學習《狐貍和烏鴉》時,一些同學覺得憑本事拿到了烏鴉嘴里的肉的狐貍聰明,這種“聰明”是值得被贊賞的,而烏鴉愛慕虛榮、蠢笨的丟掉了來之不易的肉,一點都不值得被可憐。學生這種價值觀是對還是錯?我覺得不能太絕對,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思考:你覺得狐貍做得對嗎?有學生馬上反應:“不對,因為它不勞而獲?!蔽覀儚牧硪粋€角度就擺正了同學們的“三觀”,而對于烏鴉的人文關懷,自然就鋪墊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