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明(甘肅白龍江插崗梁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管護中心 甘肅 隴南 746000)
側柏是一種樹高可達20 m的珍貴用材樹種,樹形美觀,枝葉繁茂。側柏幼樹及樹苗的耐陰性與抗寒性良好,具有抗旱、耐貧、喜濕特征,適于生長在微堿性或微酸性環(huán)境之下,生長速度較慢、壽命較長,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屬于常見的園林綠化樹種。側柏木質軟硬適中,具有極強的抗腐性,且木質細致,具有一定香氣,是家具、建筑等行業(yè)的常用木材。側柏的皮、根、葉、種均具有藥用價值,種子還可榨油和用于香料制作。因此,側柏具有較高的生態(tài)價值與經濟價值。
作為常綠喬木植物品種之一的側柏,高約20 m,幼樹樹冠呈尖塔狀,樹體灰褐,顏色較淡,葉片呈魚鱗狀,形態(tài)扁平。側柏是雌雄同體植物,雌雄花單生于枝頂之上,共有6對雄花雄蕊,花藥為2~4個,有4對雌花珠鱗,中間2對珠鱗上生有1~2個胚珠。具有直徑約為2 mm、顏色偏藍綠的球樣雌樹花,雄樹花色偏黃,長約2 mm,形態(tài)為卵圓形。側柏生有卵圓形紅褐色球果,種子長6~8 mm。側柏于每年3~5月開花,10~11月為球果成熟期。
側柏是一種喜光、抗旱型植物品種,抗風力不強,適合栽種的海拔高度應低于400 m。側柏的側根極為發(fā)達,但根深較淺,通常分布在土層30 cm范圍內,根基部存在大量須根,根幅是冠幅的1~1.5倍[1]。側柏具有極強的生命力,生長周期長,樹形良好,無須定期修剪,可吸收SO2及HCl等有害氣體,具有良好的空氣凈化能力。側柏是一種陽性樹種,幼苗的耐庇蔭性較強,可在刺槐、油松等樹冠下方栽種側柏幼苗,成年側柏需大量陽光照射,因而其郁閉度在0.7~0.8。干冷、暖濕氣候下側柏均可生長,適應生長溫度為8~16℃,因其抗寒性較強,在溫度低于-35℃環(huán)境下也可生長。水分需求方面,要求生長地年降雨量在300~1600 mm。
側柏屬于種子繁殖類植物,側柏栽植常采用種子繁育方法,也可通過扦插、嫁接等其他方式栽培[2]。采種時應選擇無病害的母樹,母樹的樹齡最小為20年,最大不能超過50年,通常于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期間采種,球果果鱗顏色由青綠轉為黃綠且果鱗微裂后,先清理好樹冠下方,再采取擊落法敲落球果,將球果收集后暴曬3~5 d,待鱗果開裂后,輕敲球果外殼,種子便從中脫落下來。
種子挑選的目的是將其中摻雜的其他物質剔除,主要有三種方法:篩選法、風選法和水選法。選種后應陰干種子,之后再將之放袋中存儲。栽種之前,需要采取水選方式篩選種子,以便將其中的空種粒篩除出去,而后將種子浸入0.3%~0.5%的硫酸銅溶液,浸泡60~100 min,此操作的目的是進行種子消毒,而后再實施催芽。
栽種側柏之前,需要針對其種子進行催芽處理。主要有三種催芽方法,可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選用。
2.3.1 溫水浸種法側柏種子消毒處理完成后,將之放置于溫度為45℃的水中浸泡1 d左右,待空粒篩除后將種子撈出放置于陽光充沛且背風之處晾曬,晾曬過程中要及時翻動,且保證種子水分充足。在此期間可于固定時間對種子進行兩次沖洗,經過7 d左右晾曬,待種子龜裂后便可用于播種。
2.3.2 混雪埋藏法此方法是指冬季低溫環(huán)境下,以1∶3的比例混合種子與積雪,而后放置在囤子之內,在囤子外側圍擋草簾并堆放積雪,積雪厚度不能低于10 cm,帶雪種子應放在囤子中間區(qū)域,外部堆放稻草,以防止積雪融化。播種前7 d左右將種子取出,剔除其中雜物后便可實施播種。
2.3.3 混沙催芽法若冬季降雪量不足,則可利用混沙催芽法對側柏種子進行催芽處理。播種前15 d左右將種子放置于溫水中浸泡1 d,而后以1∶2的比例摻拌種子與細沙,攪拌均勻之后放在木箱中,再將木箱放置在溫暖室內,細沙溫度應保持在14℃左右,放置期間需進行3次攪拌,且需定期向木箱中注入溫水,以使種子保持適合的濕度,促進種子萌芽,待種子表面開裂后即可用于播種。
播種前應先選好苗圃地,并充分施加底肥,而后進行土壤深耕,耕深應控制在30 cm左右。平整土地并耙細,之后作畦,其寬度應為1 m左右,畦埂寬度不能少于30 cm,而后結合墑情在適宜的時間實施側柏種子的播種。
為提高側柏苗木成活率及優(yōu)質率,保證苗木產量,需要增大播種量,應于播種前清洗種子,使之潔凈度保持在90%之上,可提高發(fā)芽率。播種之前應做好底水澆灌,播種形式可選擇條播或推播。干旱區(qū)域播種時,需采用低床育苗方法,采取壟播方式,壟面及壟底寬度應分別控制在30~60 cm,單行條播及雙行條播均可,前者播幅應為15 cm,而后者播幅為5 cm即可[3]。床作播種時,要求苗床尺寸為0.15 m×1 m×20 m,以縱向條播方式在各個苗床上播種3~5行,行距應以10 cm為宜。播種量在10 kg/667 m2。播種前按照相同深淺度開溝,應均勻播種,后覆蓋1 cm的土層并鎮(zhèn)壓,以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從而加快種子萌發(fā)。
2.6.1 出苗管理經過催芽處理的側柏種子,通常在10 d左右便可破土,20 d即可達到出芽盛期。播種之前應做好土壤灌溉,以使土壤保持濕潤。種子破土之后注意控制土壤濕度,以加快側柏出苗。種子發(fā)芽出土之時在土壤不十分干燥的情況下不可澆灌蒙頭水,以防止由于低溫導致土壤結板,進而限制種子正常出苗。側柏幼苗發(fā)出后需安排專人負責管理,應對幼苗噴灑濃度0.5%~1%的波爾多液,以免側柏幼苗感染立枯病。噴液應為每周一次,持續(xù)噴灑3~4次即可[4]。
2.6.2 水分管理6月下旬溫度較高時,需要增加側柏幼苗的澆水次數,且要增大澆水量,可采用噴灌法或側灌水法,雨季之后應酌情降低灌溉量,若降雨量過大應做好排水,以免積水過多影響幼苗正常生長。
2.6.3 施肥管理側柏幼苗進入速生階段后,需要結合澆水量開展施肥管理,每年需追施2~3次硫酸銨肥,第一次施肥選在幼苗速生前期,此后每隔15 d追肥1次,施肥量在6 kg/667 m2。每次施肥完成后要做好沖洗,以免肥料燒傷幼苗,影響幼苗長勢。
2.6.4 除草管理幼苗生長期內,需利用濃度為35%的除草醚去除雜草,用藥劑量為2 mL/m2,加水稀釋后再噴藥。應在幼苗出土前噴施1次除草劑,而后間隔25 d后再噴藥,共噴施3次即可。
2.6.5 栽植密度管理側柏幼苗的耐庇蔭性極強,可采取密集留種法種植,若栽種密度過大,應將其中的病害苗或雙株苗及時拔除。幼苗生長至4 cm高時,需要做間苗處理,以免苗木過密影響側柏長勢,應將側柏栽種密度控制在150 株 /667 m2。
側柏幼苗生長2年后即可出圃,若要培育綠化大苗,需要進行2次以上的苗木移植,以此增強側柏生長能力及環(huán)境適應性,壯大側柏苗木根系,并增強其樹冠形狀的優(yōu)美度。為提高側柏苗木成活率,應于每年3~4月期間移植,以苗木成活。移植時,需要結合苗木培養(yǎng)年限合理設置苗木密度,1年生、2年生、3年生及5年生側柏苗木移栽密度分別為10 cm×10 cm、20 cm×40 cm、30 cm×40 cm及1.5 m×2 m。苗木移植之后應確保水分,及時澆灌,并需于土壤墑情適合時展開中耕松土及除草管理,且應及時追肥使苗木健康成長。
2.8.1 葉枯病防治春季,側柏易感染葉枯病,此病的病菌主要危害側柏的新生葉片。感染病菌后,側柏鱗葉及細枝均會出現(xiàn)癥狀,會逐漸枯死最終脫落。感染葉枯病病菌后不會立即發(fā)病,一般會潛伏較長時間。通常在6月中旬左右會有黑色顆粒物在枯死枝葉中形成,濕潤環(huán)境下,此顆粒物會吸收水分而后逐漸膨大,進而形成顏色為橄欖綠、形似杯狀的病菌子囊盤。葉枯病的防治主要在子囊孢子集中釋放時間段進行,通常每年6月中旬開始,以15 kg/667 m2的劑量,在側柏種植區(qū)域內釋放殺菌煙劑,盡可能選在傍晚時段放煙,以有效殺滅葉枯病病菌。
2.8.2 葉凋病防治葉凋病在側柏生長過程中危害較大,一旦感染此病會導致大量側柏出現(xiàn)葉片凋零與枯死現(xiàn)象,會降低側柏長勢,易使之在衰弱期間增加遭受雙條杉天牛危害的概率,從而導致大量側柏植株死亡。葉凋病防治時,應于每年秋冬季節(jié)落葉后,集中焚燒樹下積聚的病葉,將其中潛藏的過冬菌殺滅,有效防止病菌的首次侵入。在第二年5~8月,可通過噴灑波爾多液預防此病,15 d左右噴施1次。若有側柏感染葉凋病,應及時封鎖管理,以防葉凋病大面積擴散,影響其他側柏的健康生長。此外,側柏種植管理過程中,若種植密度過大,應及時采取疏伐措施,以使林木保持良好的通風度與透光度,可降低葉凋病的發(fā)病概率。
側柏是易于栽培的喬木品種,成活率高,具有抗旱性佳、壽命長的特征,在園林綠化中較為常用。側柏單株栽培、造林培育均具有較高的成活率,適合在我國多地種植,對綠化建設、生態(tài)效益的提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也可為家具制作、建筑行業(yè)提供優(yōu)質木材,還能通過枝葉、種子的經濟價值展現(xiàn)驅動側柏栽種地的經濟增長。側柏栽種時,應結合其生長習性選擇適合的栽種土壤及溫度環(huán)境,做好采種、浸種、催芽處理,而后選擇適合的苗圃地科學播種,育苗期間應做好水分、灌溉、除草、密度管理,應合理移植并科學防治苗木病害,從而確保側柏健康生長,充分展現(xiàn)其生態(tài)與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