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海龍,馮均科,姚科偉
(昆山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昆山 215300;昆山市科偉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昆山 215300)
哈密瓜是葫蘆科(Cucurbitaceae)黃瓜屬植物甜瓜(Cucumis melon L.)的一個厚皮品種,原產(chǎn)于新疆高溫干燥地區(qū),作為餐后高檔水果型蔬菜,其品質(zhì)優(yōu)良、營養(yǎng)豐富、風味獨特,堪稱瓜中精品[1],深受消費者青睞?!笆弧鼻昂笫翘K南地區(qū)哈密瓜消費的旺季,而新疆哈密瓜供應時間主要集中在7—9月,不能完全滿足蘇南地區(qū)國慶市場的需要,且長途運輸至昆山的哈密瓜,采收時成熟度不夠,保鮮難度大,影響了果實的品質(zhì)。華蜜1001哈密瓜抗病性強、耐熱性好且生長勢旺,適宜在昆山地區(qū)秋茬設施大棚中栽培,產(chǎn)品可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上市,填補了地產(chǎn)優(yōu)質(zhì)脆肉型甜瓜在蘇南地區(qū)國慶市場的空白。為此,筆者通過對華蜜1001的試驗示范,在落實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雙減”防控策略下,總結出一套適合昆山地區(qū)設施大棚哈密瓜種植的配套栽培技術,以期為蘇南地區(qū)生產(chǎn)者提供參考。
華蜜1001耐熱,對蔓枯病、霜霉病等具有一定抗性;植株強壯,株型緊湊,生長勢強,自開花至果實成熟期約為40 d,秋季全生育期約為80 d,平均單果質(zhì)量約為2.5 kg;果實橢圓形,果實縱徑20.5 cm,橫徑15.7 cm,果形指數(shù)1.31,近瓜柄處有綠斑,中粗網(wǎng)紋,果面凸感明顯。果肉橘紅色,厚約3.5 cm,肉質(zhì)較脆,水分足,有香味,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以上,產(chǎn)量約22 500 kg/hm2。
7月上旬,采用32孔穴盤進行育苗,選用東北草炭+蛭石+礱糠灰+珍珠巖+少量高效復合肥作為基質(zhì),每孔穴播1粒種子,播種深度約為1 cm。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將種子浸在55℃溫水中,不斷攪拌15 min,自然冷卻后并浸種4 h,可殺死種子表面病菌,后用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30 min撈出,清水洗凈后,用濕布包好放在30℃下催芽。播種后覆蓋遮陽網(wǎng)進行降溫。待秧苗秧齡10~15 d、葉齡1~2片、苗高10 cm左右時,進行移栽定植。
7月中下旬進行定植,采用立架栽培。選擇地勢較高、排水系統(tǒng)及棚室保溫性能良好的大棚,一般8 m寬連棟大棚作5畦,畦寬120 cm,高30~35 cm,畦面凸起,呈龜背形,全畦面覆蓋銀灰色地膜。每畦種1行,株距55~60 cm,移栽定植12 000~13 500株/hm2。
為防止哈密瓜幼苗前期生長速度過快,基肥以深施為主,且一次性施足,施用腐熟有機肥30 000~37 500 kg/hm2、菜籽餅4 500 kg/hm2、45%復合肥(N-P-K=15-15-15)750 kg/hm2、過磷酸鈣300 kg/hm2作基肥?;试诙ㄖ睬?5 d全部深施,坐瓜前不追肥;開花前適度控水,可促進莖葉充實,以利于坐果。當幼瓜長到雞蛋大小時,應視田間瓜苗長勢,適當追施膨瓜肥,宜采用水溶性速效肥,追施三元復合肥450 kg/hm2,分2次施用。水分管理一般澆1次伸蔓水和1~2次膨瓜水,通常與施肥結合進行。為避免裂果,成熟前10 d,應停止肥水。
定植到活棵3~4 d,每日早晨澆水1次,大棚封閉保濕,棚內(nèi)溫度宜控制在夜間15℃~18℃,白天25℃~30℃。活棵至開花期間,如棚內(nèi)氣溫達35℃時,宜采取遮陽網(wǎng)覆蓋或適時通風等措施進行控溫,特別是晴天中午。營養(yǎng)生長期晝夜溫差要求10℃~13℃,坐果后要求15℃[2]。哈密瓜地上部分要求較低的空氣濕度,相對濕度以50%~60%為宜[3],特別是進入膨瓜期后,哈密瓜對空氣濕度反應較敏感,植株生長中后期,如空氣濕度長期高于70%,則易發(fā)生病害。
采用立體吊蔓栽培提高果實的整齊度和商品性,為防止植株早衰,需采用雙蔓整枝,主蔓基部留1側枝,主側蔓27~30葉時摘心,選取主蔓14~16節(jié)子蔓留瓜,帶有雌花的子蔓于雌花后留1~2葉及早摘心。整枝宜于晴天進行,利于植株傷口愈合。
設施大棚栽培條件下,應進行人工授粉,授粉時間宜在雌花開花當日上午10:00之前進行,選擇當天開放的雄花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人工授粉5~7 d后,根據(jù)果實的長勢及發(fā)育情況,綜合判斷選留1株1果。
昆山地區(qū)設施哈密瓜病害主要有蔓枯病、白粉病、霜霉病等,蟲害主要有美洲斑潛蠅、蚜蟲、瓜絹螟等,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以農(nóng)業(yè)防治為基礎,合理運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學調(diào)控等環(huán)境友好型防控技術措施,經(jīng)濟、安全、有效控制病蟲發(fā)生,從而保證果實品質(zhì)和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
2.6.1 加強農(nóng)業(yè)措施。哈密瓜栽培忌與瓜類作物連作;及時清除前茬作物病殘體,帶出大棚集中處理;種植前灌水,高溫悶棚連續(xù)10 d以上,殺滅棚內(nèi)病蟲;全畦面覆蓋地膜,采用膜下滴灌,在保墑的基礎上,有效降低棚內(nèi)相對濕度;適時整枝打杈,保持田間通風透光,整枝宜于晴天進行,并對雙手及器具消毒,防止人為二次傳播。
2.6.2 充分利用物理防治措施控制蟲害。使用防蟲網(wǎng)阻隔技術,在大棚通風口及門口安裝50目防蟲網(wǎng),減少蟲源進入大棚;在哈密瓜整個生長期內(nèi),可采用黃板誘殺蚜蟲、煙粉虱、美洲斑潛蠅等;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采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瓜絹螟、斜紋夜蛾等鱗翅目害蟲。
2.6.3 生物防治??刹捎眯哉T劑誘殺技術,或田間人工釋放天敵,如螟黃赤眼蜂防治瓜絹螟等。
2.6.4 化學防治。宜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或生物藥劑進行防治,蔓枯病可用250 g/L吡唑醚菌酯EC 1 000~1 500倍液或25%嘧菌酯1 500倍液噴霧防治;霜霉病可用50%烯酰嗎啉WP 1 000~1 500倍液或68%精甲霜·錳鋅WDG 600~800倍液噴霧防治;白粉病可用10%苯醚甲環(huán)唑WDG 1 000倍液或25%乙嘧酚SC 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可用10%吡蟲啉WP 1 500倍液或50%吡蚜酮WDG 2 5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美洲斑潛蠅可用2%甲維鹽ME 1 500~2 000倍液或75%滅蠅胺WP 2 0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瓜絹螟可用5%氯蟲苯甲酰胺SC 1 500倍液或15%茚蟲威SC 3 500~4 500倍液噴霧防治。此外,化學防治前,應做好病蟲預測預報,掌握防治適期;藥劑合理混用、輪換交替使用,防止病蟲產(chǎn)生抗藥性;注意藥劑的安全間隔期。
生長后期,果實停止膨大前,可結合病蟲防控,噴施0.2%磷酸二氫鉀葉面肥2次,隔7 d噴1次,有利于延長葉片光合作用的功能,有效改善果實的品質(zhì)。在哈密瓜定型前,及時采用網(wǎng)兜進行吊瓜,防止果實成熟后脫落。
授粉后40 d左右,當哈密瓜中心糖含量達15%以上時即可采收。也可根據(jù)坐果節(jié)位葉片褪綠、卷須尖端焦枯、果臍出現(xiàn)木質(zhì)化裂紋和果梗出現(xiàn)網(wǎng)紋等進行判斷[4],采收時保留3~6 cm果柄,輕采輕放,避免機械損傷,以免病菌從果柄傷口侵入,造成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