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天鳳
“票小納世界,紙薄值千金?!蔽艺J為,用這句話來形容郵票和它的價值一點不為過。郵票,對普通人來說,它只是一紙票證,是用于郵寄信件及物品的一枚枚印有郵資的“小花紙片兒”;但對愛好集郵的朋友而言,在這小小的方寸之間,蘊藏著世間奧秘,散發(fā)著無窮魅力。
我出生在20 世紀70 年代末的農村。那時的童年生活和現在相比,簡直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當時能夠強身健體的娛樂方式就是推鐵環(huán)、彈玻璃球、抽陀螺、丟沙包等,能夠獲取知識的途徑除了課堂外,就只能是聽聽廣播中的“小喇叭”,看看僅有的幾本幾乎翻爛了的小人書,“奢侈”一點兒的可以欣賞一下電視節(jié)目,但是在那時的農村,有電視的家庭少之又少。我依稀記得童年時我們村子里就有兩戶人家有電視機,并且還都是14 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那時的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可以說是相當匱乏。對郵票,根本就一無所知,更談不上集郵了。
我最早接觸郵票、喜歡郵票,是從村里的一封封來信開始的。每當村子里誰家來信的時候,郵遞員都會把這些信件送到村委會,村委會的村干部通過廣播通知大家到村委會去取。由于我家離村委會較近,我沒事經常到那里去玩。當郵遞員將一封封信件放到村委會的辦公桌上,我對信封右上角貼著的花花綠綠的“小花紙片兒”特別好奇。后來我向郵遞員叔叔咨詢,才知道那叫郵票。慢慢地,我對這些“小花紙片兒”上的山川大河、花鳥魚蟲、風光建筑、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當村子里誰家來了信件,我就代替廣播的呼喊,主動把信件送到來信者手中,并賠著笑向他們索要送信的報酬—郵票。每每得到“賞賜”,我的心里甭提多高興了,飛也似的跑回家,小心翼翼地將這些郵票用剪刀從信封上剪下來,收藏起來。日子一長,一張又一張的郵票積少成多。后來,我就索性等著郵遞員的到來,甚至有一段時間,總是幻想著長大后能到郵局上班,當一名信件投遞員,這樣就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欣賞到更多、更精美的郵票了。
記得在我小學六年級的那個冬天,爸爸要給在外地的姑姑寫封書信報平安,讓我去鎮(zhèn)里郵局買張8分錢的郵票。當我走進郵局,看到在郵局西側有一節(jié)柜臺,里面擺放著大小不一、各式各樣圖案的郵票時,我著實開了眼界,完全愣住了。我在心里想:怎么這么多郵票呀,真漂亮!從那以后,我只要去鎮(zhèn)里,就找機會往郵局跑,欣賞柜臺里面擺放的五顏六色、大大小小的郵票。當我看到一些集郵愛好者把一枚枚郵票買走,不禁在心中想:郵票都被他們買走了,等我有錢了,還能買到嗎?
由于我經常光顧郵局,慢慢地和賣郵票的阿姨熟悉起來。她給我講了許多關于郵票的知識,使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郵票,為什么郵寄信件和郵寄物品要粘貼郵票,也知道了郵票是由普通郵票、特種郵票和紀念郵票等組成的一個種類繁多的大家族。郵票不僅僅可以作為郵資憑證,還可以同古玩、錢幣等一樣,收集起來作為一種藏品。
到了上大學的時候,我來到了城市讀書,對郵票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認識到集郵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結交朋友、增進友誼……我也加入了“集郵大軍”,開始了真正的集郵生涯。說是加入“集郵大軍”,其實就是用平時積攢的一些零用錢到集郵公司買一些沒有被使用過的散票。由于受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我根本沒有錢用來預訂年冊,但時間久了,散票也越積越多,我就將它們分成教育衛(wèi)生、科學技術、風土人情、歷史事件等種類,然后將它們用護郵袋裝好,整整齊齊放在事先準備好的集郵冊中。在1997 年香港回歸祖國的時候,中國集郵總公司為了能將這一歷史時刻通過郵品記錄下來,特發(fā)行了香港回歸紀念郵冊。我為了能買到當時限量發(fā)行的香港回歸紀念郵冊,特意凌晨三點多鐘就起床去排隊,足以見得我對集郵的鐘愛和癡迷程度。
如今的我,從開始收集郵票到現在已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了。雖然我已步入中年,但我對郵票的喜愛只增不減。雖然每年都會到集郵公司預定年冊,固定時間去取就可以了,但每次路過郵局的時候,心里還是癢癢的,還會不時向柜臺里的郵票瞟上幾眼,甚至走進去逛一逛。如果看到自己比較喜歡的郵票、首日封、小型張等郵品,仍會買上幾套。即使不買,也要仔細瞧一瞧,一飽眼福,同時也滿足一下自己心理的渴求。
郵票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書,包含著大千世界,蘊含著政治、軍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科學等豐富的知識;郵票也是一件袖珍藝術品、一個國家的名片,集藝術性、實用性和科技性于一身。從它們身上,可以看到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到輝煌燦爛的歷史成就。
如今,閑暇之余的我,仍會取出一本本郵冊,慢慢翻閱,細細品味。因為每一枚五顏六色方寸“圖畫”的背后,都珍藏著一份份深深的眷戀,一個個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