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王彥戈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一病區(qū),河南 鄭州 450000)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主要是由于十二指腸、胃內的食物、消化液反流進入食管,引發(fā)的食管黏膜過度接觸胃酸,出現(xiàn)胃灼熱、咽部不適等癥狀。中老年人、肥胖、吸煙、飲酒及精神壓力大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發(fā)人群。若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隨疾病進展食管可出現(xiàn)潰瘍引發(fā)消化道出血,進而出現(xiàn)貧血癥狀;此外反流性食管炎長時間不愈合還可能出現(xiàn)食管癌前病變Baerrtt食管,進而誘發(fā)食管癌,降低患者預后[1-2]。
艾司奧美拉唑屬于常見的質子泵抑制劑,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且作用較強,副作用較少。因此艾司奧美拉唑作為臨床治療RE的一線藥物,應用廣泛,且效果較好。但部分患者經標準劑量艾司奧美拉唑治療后癥狀仍得不到有效緩解,導致病情反復發(fā)作,成為難治性RE,影響患者預后以及疾病治療的信心,從而降低疾病治療依從性[3]。
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對RE患者采用艾司奧美拉唑治療后,影響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從而為臨床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參考。
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回顧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92例RE患者的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符RE診斷標準[4];無藥物禁忌證;治療期間未服用影響胃腸功能的藥物;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入組前1 m內有精神藥物服用史;合并心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合并精神異?;蛘J知障礙;合并食管癌、胃癌等胃腸疾病;未按照既定藥物劑量治療;對實驗藥物過敏。
1.2.1 患者的預后評估及分組
所有入選者均采用艾司奧美拉唑連續(xù)治療2m。治療后,應用反流性疾病問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5]評估患者預后情況,問卷包含癥狀發(fā)作頻率計分:胃灼熱、反酸、反食、胸骨后疼痛4種癥狀,分別記0-5分;癥狀嚴重程度計分:按照上述癥狀不明顯記1分;癥狀明顯,影響日常,偶爾服藥記3分;癥狀明顯,需長期服藥記5分,癥狀介于1-3分記2分,介于3-5分記4分。RDQ評分下降<50%為難治RE(預后不良),RDQ評分下降≥50%為非難治RE(預后良好)。將患者按照預后情況分為預后不良組和預后良好組。
1.2.2 一般資料收集
基線資料包括性別(男、女)、年齡、病程、2型糖尿病[6](是、否)、身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28 kg·m-2,<28 kg·m-2)、高血壓(是、否)、焦慮評分[≥50分,<50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7]對患者焦慮情況進行評估,該表包含20個條目,5個條目為反向計分題,采用4級評分法進行評分,50分為分界值,<50分為正常,≥50分為焦慮]、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否根除(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后進行尿素[13C/14C]呼氣試驗,呼出氣體中含有13C、14C則為HP陽性,HP陰性可判定為根除)、反流性食管炎分級(采用洛杉磯分級標準[8]評估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分級:1個及以上食管黏膜破損,但食管黏膜破損長徑<5 mm為A級;1個及以上食管黏膜破損,且食管黏膜破損長徑≥5mm為B級;食管黏膜破損存在融合情況,但融合情況<75%食管周徑為C級;食管黏膜破損存在融合情況,且融合情況≥75%為D級)、DeMeester指數(shù)[采用上消化道pH值動態(tài)監(jiān)測儀(PDY-L,凱利)24 h監(jiān)測患者食管pH值,記錄患者酸反流時間百分比、臥位酸反流時間百分比、立位酸反流時間百分比、>5 min酸反流次數(shù)、酸反流總次數(shù)、最長酸反流時間6項指標,綜合計算獲得DeMeester指數(shù),反映患者食管酸暴露情況,DeMeester指數(shù)>14.72為陽性,DeMeester指數(shù)≤14.72為陰性]。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SD)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RE患者艾司奧美拉唑治療預后的相關因素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檢驗水準α=0.05。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92例RE患者中治療預后良好的患者共有55例,占比59.78%(55/92);而治療預后不良的患者共有37例;占比40.22%(37/92)。
兩組年齡、合并2型糖尿病、BMI、焦慮評分、DeMeester指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其他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將預后情況作為因變量,預后不良賦值為“1”,預后良好賦值為“0”,將2.1中比較有差異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并對自變量進行賦值說明(見表2-1)。經單項Logistic回歸分析后,將P放寬至<0.2,納入符合條件的因素作為自變量,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大、合并2型糖尿病、BMI≥28 kg·m-2、焦慮評分≥50分、DeMeester陽性是導致RE患者艾司奧美拉唑治療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2-2。
表2 -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表2 -1 自變量說明
艾司奧美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緩解RE患者臨床癥狀。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后得不到有效緩解,病情反復發(fā)作,成為難治性RE[1-2]。本研究中,92例RE患者采用艾司奧美拉唑治療2 m后,37例為難治RE,占40.22%。可見仍有很大一部分RE患者經艾司奧美拉唑治療治療后預后不佳,臨床需加以重視。本研究收集對比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的一般資料并進行對比分析,并將有 統(tǒng)計學差異的因素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大、合并2型糖尿病、BMI≥28 kg·m-2、焦慮評分≥8分是導致RE患者經艾司奧美拉唑治療預后不佳的影響因素。
分析原因為:(1)年齡較大的患者,食管廓清能力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功能減退,唾液分泌減少,胃液酸化增強,食管抵抗力下降,高酸化的內容物流進食管,加重食管黏膜損傷[3]。臨床可根據(jù)患者機體情況,選擇適宜的藥物進行治療。(2)自主神經病變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發(fā)癥,可導致胃食管運動功能障礙,食管原發(fā)性主動運動減少,食管廓清能力降低。且長期的高血糖可造成胃腸激素分泌障礙,降低胃平滑肌反應性及胃動力,胃內容物易反流進入食管,加重患者癥狀[4]。對此,臨床可指導患者積極采取降糖方案控制血糖。(3)BMI≥28 kg·m-2患者屬于肥胖,多喜歡食用高脂、高糖類食物,這些食物可引發(fā)食管下括約肌功能遲緩,易增加酸反流;且體重增加可能會導致腹壓增大,降低食管括約肌壓力,加大胃排空阻力,致使胃內容物反流[5]。對此,應幫助患者制定飲食計劃,采取健康飲食,適度運動,控制體重。(4)焦慮評分≥50分的患者,心理壓力較大,會增加患者黏膜敏感度,加重癥狀感知情況,導致機體防御機能減弱[7]。對此,應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給予心理疏導。(5)DeMeester指數(shù)是反映RE患者食管酸暴露情況的重要指標,DeMeester陽性提示酸反流嚴重。同時酸反流還可增加NF-κB介導的基因表達,進一步加重炎癥反應,誘導食管局部發(fā)生病變,降低預后[3-5]。臨床應密切關注DeMeester指數(shù)狀況,針對DeMeester陽性的患者充分給予抑酸治療。
綜上所述,RE患者艾司奧美拉唑治療預后受患者年齡、合并2型糖尿病、BMI、焦慮情緒、DeMeester指數(shù)的影響,臨床應針對上述因素積極采取針對性措施,以改善RE患者艾司奧美拉唑治療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