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華匯工程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00
在強對流天氣多發(fā)的夏天,出現暴雨或特大暴雨的概率極大,極端天氣的出現考驗著我國各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目前,城市內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生產生活有著直接影響。當海綿城市的建設成為主流時,下沉式綠地逐漸應用于城市建設當中。市政道路中的下沉式綠化帶建設雖然能夠充分利用水資源并緩解城市排水壓力,但在實際開展工作時仍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因此需進一步優(yōu)化其建設方式。
下沉式綠化帶是指將道路兩旁隔離的綠化帶高度設計為低于路面200mm左右的高度,但控制在300mm以內。此做法能夠將路面灰塵有效附著在綠化帶,并且提高了雨水收集能力,同時增加了一定的蓄水能力,利于綠化帶中植物與土壤的相互作用之下減少路面徑流量,雨水在此過程中經過滲透與凈化能夠用于灌溉。能夠在城市遭受暴雨侵襲時,有效減少路面徑流,當春秋季節(jié)氣候干燥時,用于減輕路面的塵土飛揚,通過下沉式綠化帶能夠得到凈化,將有機污染物的危害減輕到最小。收集雨水還可以及時補充地下水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節(jié)約水資源,利于城市的節(jié)約用水。
下沉式綠化帶的建設大致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在設計中增添排水系統(tǒng),使下沉式綠化帶的排水量能夠增加,在設計排水系統(tǒng)時加入排水管道與溢流口等有效排水設施。當城市道路受強降雨導致徑流短時間變大時,綠化帶對雨水的儲蓄達到最大值時,可通過溢流口流入排水管道。應注意溢流口的設計應介于綠化帶與路面高程之間。此類下沉式綠化帶對暴雨頻率較多且降水量大的城市能夠緩解排水壓力。二是增加綠化帶對雨水收集與二次利用的功能,將雨水有效收集并處理得當[1]。在施工時,需在綠化帶中設計蓄水池、滲水溝與泵站等基礎設施。當雨水進入綠化帶時,通過自動過濾可凈化水質,再經過收集管排入到蓄水池當中。蓄水池儲滿水后進入到排水系統(tǒng)當中。收集的雨水利用回灌技術可應用于養(yǎng)護綠化帶與清潔道路,此類型綠化帶適用于降水較多且需短時內控制徑流的地區(qū)。
下沉式綠化帶應用于市政道路建設中時,其工程規(guī)模較大。為提高綠化帶的使用效率,在施工建設時,應著重注意土石方開挖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進行開挖作業(yè)時,使用反鏟式挖掘機配合人力及時修整的方法。當挖掘土地深度到15cm左右時,需工作人員及時調整精度。開挖時應注意避開雨水管線,與其保持20cm的距離,以免造成管線損壞影響工程進度。在挖掘基槽時,應根據其進度按正確的比例進行放坡工作,土方的放置要與基槽邊保持距離,最短應控制在2.5m。在實際進行挖掘作業(yè)時,工作人員應根據綠化帶設計方案及時調整地形,每開挖200cm深度時進行一次壓實工作,可有效降低澆水時出現塌陷的概率。另外,堆土不宜與溝槽過遠,應控制在50~80cm之間,其高度應在1.2m以下[2]。在堆放時需注重監(jiān)工工作,保持安全通道暢通且確保安全警示標志的擺放。在進行防護工作時,應將其高度保持在1~2m,加大對安全爬梯的投入并將其固定在坡上,利于工作人員上下且確保其人身安全。
路緣石的使用能夠極大減少建設成本,在進行下沉式綠化帶工程作業(yè)時,可使用當地的石材進行加工,使得路緣石的各項結構特征符合設計要求,主要包括形狀、豁口、尺寸。在具體安裝過程中應著重注意其使用方式,首先應根據綠化帶的設計要求嚴格放線刨槽,經過對路面的樁柱多次實驗測試,精確其曲線數據,以保證后期的建設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之間能夠實現有效對接。其次進行實際安裝工作,在前期工作準備好后,將刨槽的表面鋪上一層砂漿,厚度應控制在2~2.5cm之間,并在放線的具體位置來安裝路緣石,作為該步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工作人員應確保每一塊的路緣石能夠牢固且頂部平整,安裝時的線條需保持平穩(wěn),每塊路緣石之間的縫隙應均勻,間距在1cm。最后安裝結束后,當挖槽低于頂層時,需將基面用砂漿進行填充,實際填充量應視實際情況而定。
下沉式綠化帶并不是簡單地將建設高度增加,而是將傳統(tǒng)的綠化帶進行改良。對下方的土地結構進行創(chuàng)新,進而使得土壤的保水性與滲透率增加,確保周邊植物的正常生長以及提高對雨水的凈化能力。當路面徑流量過大導致植物的耐淹時間低于綠化帶的儲水時間時,若綠化帶的基礎設施允許,可通過換土增加對雨水的滲透能力,使得植物的耐淹能力有所提高。當土壤為淤泥質的黏土時,將凈水廠的污泥顆粒摻入攪拌均勻后,其滲透能力能夠增強近80倍。污泥顆粒本身對氮與磷有超強的去除作用,使用成本也不高,因此是淤泥質黏土的優(yōu)質改良劑。
土壤的有效改良是下沉式綠化能夠廣泛應用的基礎保障,在實際對綠化帶進行施工時,通常使用換土技術來改變土壤原本的滲透率,并對市政道路的結構制定合理防水措施。在綠化帶的底部或兩旁放入防水材料的方法能夠有效降低雨水下沉時對路面地基的危害,將地基與水分離開。當雨水管線埋填位置在綠化帶的正下方時,在水管線的槽中可將土壤進行豎向填充,此時防水材料需從兩側開始布置,工作人員應及時進行夯實。在豎向設計時,需對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若下沉時的深度過低,會導致雨水外排流量增大,下沉式綠化帶蓄水功能減弱。當深度過高時,蓄水能力極大提高,但超過植物的耐淹時間時,將帶來經濟損失。
在市政道路建設下沉式綠化帶時,應在緩坡的位置進行施工。當高度差產生時,需在進水口內側鋪上砂石,砂石的厚度應較大于入水口寬度,以此通過分割方式來有效緩解水流的沖擊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雨水凈化作用。在實際進行下沉綠化帶建設時,應使用坡度交替的方式減少路面徑流沖刷,因綠化帶的施工受坡度限制,需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調整。當坡度的變化程度大時,應通過溢流的雨水出口進行分區(qū)管理,對區(qū)域的有效劃分能夠使得綠化帶設計更為科學,增強其排水能力。當綠化帶根據坡度為進行梯田式設計時,能夠避免雨水短時間滲透過多而流向地勢較低的地區(qū),因地處的排水能力較弱而產生城市的局部內澇。也可根據地形的實際情況,將綠化帶設計帶有擋水坎的設施,通過堆高集水位置的土壤來實現科學處理高差,在土壤上種植適當的綠化帶植物,能夠對地形加以鞏固,抵抗路面徑流的沖刷力。與此同時,可使用礫石在此地區(qū)進行分割水流。地勢起伏小的地區(qū)最適合下沉式綠化帶建設,在實際進行方案設計時,應將道路設計在地勢相對較高的位置,有效緩解徑流壓力,便于下沉式綠化帶的雨水收集。
下沉式綠化帶的進水口設計分為全部開口式與局部開口式。全部開口式是指路面徑流直接流向綠化帶中,局部開口式是將綠化帶兩旁的石頭通過定距離的間隔鋪設,使之與路面在同一水平上的進水口通過地形優(yōu)勢將雨水順利引流到綠化帶中。在市政道路的建設當中,主要應用的進水口形式是局部開口。為了緩解路面徑流的壓力,在機動車道以外的區(qū)域應對路面進行生態(tài)化建設,并在下沉式綠化帶與路面的銜接處進行科學設計。局部開口的綠化帶設計能夠避免機動車駛入其中,保障行車與路人安全。要提高其進水口的使用效率,應將綠化帶中局部開口增加一定的數量,與此同時,需將其均勻的布置在各個區(qū)域。此方式能夠將城市路面的進水系統(tǒng)功能合理分配,可有保證雨水流入綠化帶的范圍得到控制,有效進行雨水收集工作,緩解區(qū)域內綠化帶的壓力[3]。另外,溢水口的設計也是下沉式綠化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排水管與雨水收集管安裝完成后,再進行溢水口的建設。在實際施工時,應對前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復核工作,當各項數據到達應有指標后,開始將混凝土澆筑在底層上。完成此工作后開始砌井墻,在筑造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掛線的位置進行施工,在砌筑應需及時觀察砂漿是否飽滿,避免出現縫隙而影響綠化帶的使用質量。
市政道路下沉式綠化帶中應用于中分的綠帶應起到阻擋車輛眩光的作用。在相向行駛車輛的路面,綠植應在0.5~1.5m之間,其樹冠需保持長時間茂密,植株之間的距離需低于樹冠寬度的5倍。市政道路的綠化對道路通勤有著直接影響。下沉式綠化帶的面積降低了植株高度,導致道路中分綠化帶在防止眩光的功能減弱。所以在建設下沉式綠化帶時應著重選擇有一定高度的植株,并且通過減少間距來增加阻擋眩光的功能。可采用較高的灌木用于中分綠化帶建設,應注意避免使用喬木類植株與草皮,其使得綠化帶建設起不到根本作用。在實際下沉式綠化帶建設時,行道植株分支點需控制好高度,同時適當增加下沉的深度以形成一定高度差,以免對交通造成阻礙或影響行車安全。
在對于下沉式綠化帶的植株選擇上,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盡量選取常用的植物,且植物應有較強的耐旱能力,同時應具備短時間的耐淹能力,耐淹時長應在48h以上[4]。綠化帶應對道路中的灰塵以及污染物有一定凈化作用,因此植物需有耐污能力與凈化能力,其中去除營養(yǎng)鹽應有較高的效率,有利于下沉式路綠化帶處理路面徑流能力時有基礎的保障。因此在選擇綠化帶植物時應多選擇當地種植多且范圍廣的品種,與此同時,與外來品種進行科學搭配。在選擇時需注意植物是否具備較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品種特性應耐旱耐寒且抗逆性強。
在下沉式綠化帶的結構建設中,防滲膜應在工作人員精修邊坡后進行鋪設工作。在實際進行施工時,應注意兩層布一層膜的鋪設方式。為進一步確保防滲膜的防滲效果,在進行這一步驟前,應對地面上的雜物清除后進行鋪設,且需保持其平整性。在將布與膜進行焊接時,應注意其寬度不低于10cm,且焊接工作完成時,不宜進行拉扯與踩踏,鋪設防滲膜的方式應是自下而上地推進。對于防滲土布膜可用一布一膜的鋪設方式,需在施工前同樣對其進行仔細檢驗。在進行使用時,應注重其保存工作,將其保存在干燥通風的空間中,不宜進行陽光暴曬。以此保證防滲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開展。此過程完成后,應進行排水設施的建設。在進行排水層施工前,工作人員應將使用的砂石進行初步鑒定,篩選孔隙率應在30%左右,排水設施中盡量使用PPR材料制成的水管。與溢流水口銜接時,使得從路面中收集的雨水承載量達到一定限度時,通過此下沉結構的排水管流入專用于市政建設的雨水收集系統(tǒng)當中。
海綿城市的大力開發(fā),離不開對雨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市政道路是城市建設與發(fā)展的基礎保障。下沉式綠化帶的應用即不占用多余的土地面積,也有利于改善城市中的環(huán)境。在降低雨水處理成本的基礎上,提高傳統(tǒng)綠化帶的滲水能力與蓄水能力。在實際進行綠化帶建設時,還需考慮當地的氣候與土壤條件,注重施工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確保其能夠有效減少徑流強度、凈化雨水質量,發(fā)揮其調控功能。